闫旭凤
摘 要:“融媒”环境对新闻传播人才在知识结构、写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人才培养目标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专业的业务核心课程——《新闻写作》的教学革新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准确把握“应用+跨媒体”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教学方式应结合运用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微课等平台,同时综合运用“文本式”“翻转法”等教学方法;再次,教学内容需增加跨媒体写作的知识,并独立设置实践学时;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可实行线下与线上、过程与期终评价相结合的弹性考核制,以最大化构建《新闻写作》课堂,确保独立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融媒人才的需求深度契合。
关键词:媒体融合;独立学院;《新闻写作》;线上平台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39-04
一、引 言
《新闻写作》课程是全国各大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业务基础课,也是核心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承担着锻炼学生书写新闻稿的重任,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新闻工作的一个标尺。多年来,在整个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门课被寄予厚望。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新机制、新模式,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便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山西属于中部地区,独立学院起步晚、规模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由山西省供销社与山西大学共同举办,其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为总目标。这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最初基本依托山西大学的模式和师资办学,但独立院校的生源和一本院校的差距较大,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为浅薄、学习自主性较差,从而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新闻专业2015级、2016级、2017级学生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明了《新闻写作》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存在不会写作新闻稿,且写稿质量差等情况,学生对于传统《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感到茫然。
加之,目前我国媒介融合方兴未艾,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指出,我国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变化,传统的新闻记者、编辑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闻人才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独立学院的《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掣襟肘见。
一、独立学院《新闻写作》教学在“融媒”时代的局限
(一)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在战略主题部分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办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新闻专业主要依托山西大学的模式办学,《新闻写作》课程也是按照山西大学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然而,我国的新闻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大部分高校的新闻教学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报纸+笔”的时代,相应地,《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理念未能很好地践行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標。
(二)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当下独立院校《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新闻写作》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到底,学生被动听课。在这样“广播式”“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被束缚,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可以转化为直接的业务能力就不得而知了。加上独立院校的生源和一本以上(包含一本)高校有一定的差距,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属于2本C类,比较而言,他们的文字功底较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浅、学习自主性较差,如果按照一本、211、985高校的新闻专业注重理论教学的模式对其进行教学,就会存在难度大、理解弱、兴趣低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钩
多数独立院校的《新闻写作》课程,普遍按照老牌高校的模式进行教学,采用的教材为传统的《新闻写作》教材,然而传统《新闻写作》教材的内容,以报纸的新闻传播教学为主,侧重单篇新闻或单一媒体形态的构思与写作。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媒介融合的加深,新闻体裁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新闻报道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也花样繁多。此外,大部分教师给出的文本式教学资料过于陈旧,传统的《新闻写作》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当今融媒发展的现实需要。
同时,大部分高校的《新闻写作》课堂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写作实操所占比例较少,加上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面临着经费缺乏、教学设置限制等问题,学生课后采写实践的锻炼机会不足,学生写作新闻的能力差异巨大。如若不与时俱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未来将难以适应多媒体、多平台、多形态的写作要求。
二、“融媒”时代独立学院《新闻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应用型+跨媒体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新闻写作》课程是培养新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业务能力的一门关键性课程,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课程。在融媒环境下,独立学院的《新闻写作》课程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新闻教学理念。首先,在传统纸媒“报纸+笔”的基础上,加入新媒体的理念,加强网络新闻编排、分发、数据新闻等内容;其次,提供特色实践,如独立院校与媒体展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跟山西传媒集团签约合作,不定时派学生实习,这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最后,独立学院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实验室,如平面媒体实验室、电视媒体实验室、网络媒体实验室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满足对不同媒体的了解,掌握融合新闻采写和传播所需要的技能,成为新型复合型新闻人才,真正地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时能独树一帜,进而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革新教学方式:“文本式+线上”平台
1.“文本式”教学法
“文本式”教学法一般用于文学作品类课程中,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使学生寓教于乐。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引入“文本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寓于大量的“文本式”新闻报道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评价作品、互动讨论,教师通过督促学生充分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独立学院自主性不足、主动性差的部分学生来说,“文本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础知识。
问卷调查显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案例陈旧,因此,在“文本式”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取世界经典的新闻报道,更要注意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和趣味性。以新闻价值的特性: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为原则,来选取新闻作品,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闻写作》的课堂上,文本式作品如果枯燥、乏味,学生就容易走神,而以接近性、趣味性为主的新闻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思考,这有利于提升其作品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运用“线上”平台
《新闻写作》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及作品种类丰富繁多,然而高校的课时是有限的,这使得仅凭《新闻写作》的课堂难以完全展现文本式作品,即便是常用的PowerPoint教学工具也需要一页一页去点击,而一篇长篇幅的新闻报道往往需要点击几十页或者更多,这既耗费课堂时间又难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尤其分析上千字的新闻作品或对比同类作品时,现有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地呈现整篇作品,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连贯,不利于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线上平台势在必行。
问卷调查显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都有订阅微信公众号的习惯,微信使用率达100%,相比微信,学生微博使用率略显不足,支持《新闻写作》微课的学生比率达到82%,他们对于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充满期待。因此,在传统《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线上”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例如,建立微信群来发布教学案例,以方便学生及时快速阅读各类作品;同时,微信群还可以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供窗口,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而且通过阅读同学的优秀作品,还可以激励自己进一步学习。此外,可以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将重点知识、优秀新闻作品、视频等资料直接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或者制作成微课进行上传,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更方便地实现翻转课堂。
(三)革新教学内容:“两微一端+写作训练”
传统的《新闻写作》教材以平面媒体的写作内容为主,更多章节为“纸媒”的消息、通讯类写作,且注重文字的表現力及报道结构的呈现。如今,媒介融合蓬勃发展,腾讯、新浪、搜狐、今日头条等平台成为受众的首选,而“两微一端”呈现的新闻报道,文本体裁不再有清晰的界限,且新闻写作衍生出新的形式和内容,如视频新闻、数据新闻、图片新闻等。融媒时代的新闻写作不仅涉及文字写作,也涉及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等可视化传播符号的统筹安排,因此,《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只讲原有的基础知识,还要增加“两微一端”的写作内容。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长度要延展到课堂外,而运用微博、QQ、微信、学习通等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持续学习。
结合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还需加大学生写作能力及多媒体整合策划能力的训练,即会写消息稿是基础,网络新闻稿的写作、媒体交叉报道及不同类型的媒体整合策划能力的训练是重点,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加大训练课时。《新闻写作》是一门业务核心课,但大部分高校对其课时的设置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等理论课课时一样,每周2课时或3课时,每学期最多50多个课时,基本上讲完理论就到期末,实践训练课时很少,这与《新闻写作》课的教学目标是脱节的,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需加大该课程训练的课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新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新闻写作》设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实训课,训练课时的加大,既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融媒时代对新闻人才业务能力的要求。虽然《新闻写作》被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实训课,但是如何安排好实践学时,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用、实际能力,是任课教师要进一步考虑的。在《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学校和系部的各种媒体,如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台、电视台,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网站,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所拥有的各类媒体作为“练兵场”。通过大量的校内实践,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媒体实习,并将学生的发稿量与《新闻写作》课程的成绩相结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采写积极性。这方面,需要独立院校发挥优势,与各类媒体建立关系,展开深入的合作。
同时,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地组织《新闻写作》课程的写作训练,评“别人的作品+自己的作品”相结合,新闻作品的“对比分析+对比练习”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式的写作训练,如要求学生选取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分成小组,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媒体来采写新闻,再来对比分析各组新闻作品的优缺点。这样的实践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革新考核方式:“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随着传统《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制定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传统的《新闻写作》课程教学侧重于纸媒新闻的写作,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由单一媒体新闻写作扩展为跨媒体新闻写作,尤其加入了网络新闻的写作。因此,新闻写作的考核也应打破传统,增加学生对多种媒体新闻作品的评析、对不同类型媒体的新闻写作转换练习、学生自主选题完成跨媒体报道作业及实训平台报道任务情况等考查[2];其次,《新闻写作》课程应以实践考核为主,建立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评价体系,实行过程评价与期终评价相融合的弹性考核机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考核”可以占到总成绩的60%或以上,“实践考核”内容可以是实践项目、随堂测试、个人作业、团队作业、线上教学平台的学习情况,校园新闻稿、媒体发表作品的成绩评定等,辅之以“期末考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于学期末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考核内容为教材及教学知识点;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来打分,包括到课、听课、课前的阅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的发言、互动、讨论及课后反思与总结等。加大“实践考核”的比列,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去动手,并提高写作能力,达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2]周怡.媒介融合下新闻写作的实践教学改革[J].青年记者,2015(4):87-88.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