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主要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2020-12-28 01:57傅羽寒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拉丁美洲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傅羽寒

摘 要:国庆70周年是我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这其中也不乏來自拉美国家的目光,总体看来,拉美国家主要的新闻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较为客观。此外,由于拉美媒体总体上对西方信源的依赖、拉美各个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远近不一和各个媒体对华态度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同媒体对中国国庆70周年的报道在文章数量上差距悬殊,质量上良莠不齐,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也可谓“参差不一”。

关键词:国家形象;拉丁美洲;国庆70周年;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059-04

一、 研究报道来源

首先,使用拉美8国15家新闻媒体网页版的搜索功能,将搜索日期设定为2019年9月24日至2019年10月8日,搜索关键词设定为 “China”(中国)。通过人工筛选,选取了86篇与中国国庆70周年相关的文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章出现在9月24日阿根廷的《号角报》上,最后一篇文章出现在10月5日秘鲁的《最新消息报》上。

二、 不同主题的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

由于所选报道数量较大且涉及主题多样,为了更好地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笔者首先将这86篇报道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得出了不同主题的报道数量的百分比图(如图1所示),然后再对每个主题的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

(一)全景化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形象

相较于对其它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国国庆70周年相关的报道具有其特殊性,大多数媒体没有选择针对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进行单一报道,而是选择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式的全景化展现[1]。在20篇(24%)全景化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报道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新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国家的交流进行了介绍,此外还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全景化的报道中,改革开放这一历史篇章获得了较为特殊的评价,与在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历的一系列困难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拉美媒体在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时都采取了正面的态度。例如,厄瓜多尔《宇宙报》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被视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萌芽。秘鲁《商报》指出:(改革开放)建立了经济发展特区,如被视为“中国硅谷”的深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美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较为客观,承认了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意义。

总体来看,全景化的报道有如下特点:在介绍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民生时,媒体的态度大都为正面报道,对“经济奇迹”、5G技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和网上购物等话题进行了客观正面的报道。而在涉及与政治相关的话题时,几乎所有媒体都采取了负面的态度,妄图议论我国内政问题。

(二)政治主题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在多篇政治主题的报道中,介绍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的党的领导人的从政生涯和主要政治方针,总体较为中立客观,但出现了个别负面言论。总之,以政治为主题的文章内容较为单一、态度多为中立。

(三)经济主题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据笔者统计,以经济为主题的报道一共有6篇(占8%)。与全景化报道中涉及经济的部分一样,在这6篇报道中呈现出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并且涉及的话题多样,覆盖了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如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发展现状(如脱贫工作、上海进博会)、取得成就(如经济发展速度、与拉美的进出口贸易额)和面临的挑战(如中美贸易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拉美国家媒体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甚至赞赏,并且清醒地意识到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对本国的重大意义,如哥伦比亚《时代报》指出:伊万·杜克总统与农业部代表访问中国的意义重大,因为双方通过了向中国出口牛油果的协议,并且为现在已经在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开启了更多的机遇。

(四)军事主题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在涉及军事主题的16篇(占18%)报道中,拉美媒体大都持中立态度,总体上做到了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展出的武器概况。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地位和中美贸易战对拉美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东风41”成为了拉美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文章中经常强调这种洲际导弹可以覆盖美国整个领土,平衡中美的军事力量等。例如,厄瓜多尔的《宇宙报》指出:这些新的武器将缩短(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限制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优势。但是,这些文章没有渲染“中国威胁论”,也很少出现带有偏见的导向言论。

(五)社会、文化和外交主题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涉及中国社会、文化和外交的文章有11篇(占13%),这些报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十分正面积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社会进步和在文化与外交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对这11篇报道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将其内容大致总结如下: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取得的社会发展作出高度评价;介绍中国与本国之间的外交历史和文化往来;肯定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给拉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对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进行介绍;对国庆期间中国驻本国使馆举行的庆祝活动进行报道;对孔子学院在中拉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赞赏;对中国授予劳尔·卡斯特罗“友谊勋章”进行报道。

此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这些文章中不乏对本国该如何借鉴和利用中国发展的成果所进行的思考,如阿根廷《号角报》报指出:希望我们可以及时思考并实施行动,(中国发展的)列车再一次经过我们的站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竞争激烈且时不我待。

(六)署名文章、贺电和致辞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庆70周年期间,共有4家媒体刊登了中国駐本国大使或代办为中国国庆70周年撰写的署名文章、中国驻本国外交官员或本国官员在国庆庆祝活动上的致辞和本国总统向中国发出的贺电,共计7(占8%)篇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中国的外交官员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向拉美国家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描绘了新中国70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如今取得的成就与荣耀,表达了中国将坚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担国际义务的决心,赞美了双方人民通过愈发频繁与深刻的交往获得的难能可贵的友谊。各个国家对华友好人士也在国庆70周年这一特别的节日里,慷慨地表达了内心对中国的赞赏和对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的渴望,他们是中国与拉美之间加深认识、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中国对外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他们友好的目光。

经过对上述86篇文章的整体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拉美媒体关于经济主题对中国的评价积极正面,在介绍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强调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本国的重大意义;在政治主题中,冲突性新闻吸引了绝大部分拉美新闻媒体的注意力,使得与政治话题有关的报道内容单一;在军事主题中,拉美媒体对国庆阅兵式展出的武器进行了较为客观中立的介绍;有关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外交主题的文章态度较为积极正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上述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表达了进一步加深与中国合作交往的愿望;最后,各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员们的署名文章、贺电和致辞表达了对新中国发展的高度赞赏和对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祝愿。

三、 报道信源分析

由于中国与拉美的地理距离、历史、语言等方面相差甚远,加之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大众传播在加强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由于拉美媒体驻中国记者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导致总体上存在对西方媒体的信源依赖,并长期受到西方媒体影响甚至支配。一些新闻媒体因为没有独立的信源和研究中国话题的从业人员,导致其独立撰写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能力较低,只能转发掌握国际新闻话语权的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2]。在本文选取的86篇研究对象中,其中43篇来源于埃菲社、法新社、BBC、路透社和美联社,41篇由拉美媒体独立撰写,剩余2篇报道来自于我国新华社(如图2所示)。

由于长期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受“中国威胁论”影响,西方媒体对华态度较为负面。在本文选取的43篇信源为西方报社的文章中,只有1篇文章对中国的外交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其他42篇文章呈现的中国形象都是中立或消极的。有一部分文章,即使报道的重点是介绍新中国的经济、外交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也要在文末提及与主题毫不相关的质疑我国民主体制的话题。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业务能力相对较强的拉美新闻媒体写出了共41篇与中国国庆70周年相关的文章,其中,90%的文章都采取了或积极或中立的立场。这些文章大都篇幅长、质量高,还常常引用本国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与中国开展合作对于本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例如,哥伦比亚《时代报》在一篇名为《中国:一个千年古国70年的变化历史》的文章中刊登了对哥伦比亚孔子学院总校长,参与过毛泽东选集的西班牙语翻译工作,并曾在中国生活工作过17年的恩里克·波萨达(Enrique Posada)先生的采访。采访中,恩里克·波萨达先生发表了自己对新中国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分析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普遍存在误解的原因,其观点中立客观且内涵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对中拉人民更好地相识相知、互助前行的美好意愿。

四、 拉美媒体眼中的不同中国

本文选取了来自拉美8个不同国家的15家新闻媒体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想而知,不同国家的不同媒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各个媒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好地理解拉美媒体眼中的中国。

(一)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不同

一项关于国际新闻传播的调查显示,国家等级(如国家面积、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等构成的等级)、文化联系(国际间的共同语言、移民和旅游等联系)、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外国援助以及两国之间的进出口额等联系)、外交关系都是影响一国媒体塑造它国形象的重要因素[3]。

在本文研究对象的8个拉美国家中,有在1960年就与中国建交的古巴,也有2018年才与中国建交的萨尔瓦多,两国与中国交往的历史相差甚远,导致这两个国家对华态度亲疏不一,它们的媒体所塑造出的中国形象自然存在差异:古巴的《格拉玛报》刊登的中国国庆70周年相关文章全部是由报社独立撰写且立场十分积极正面,而萨尔瓦多的《萨尔瓦多人报》中独立撰写且立场积极的文章比率只占到了三分之一。此外,经济在拉美国家中较为发达、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频繁的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对于中国国庆70周年这一事件进行了明显比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如乌拉圭、巴拉圭、巴拿马)更为积极的报道。

(二)不同媒体对华态度不同

从媒体自身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媒体由于性质不同,对华态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立场上的差异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其报道大多带有主观倾向,或报忧不报喜,或报喜不报忧,缺乏应有的中立客观态度。

对华立场不同导致呈现的中国形象的差异在来自委内瑞拉的两家新闻媒体上展现得尤为突出:与委内瑞拉现任总统马杜罗持相同政治立场的《最新消息报》刊登了马杜罗和委内瑞拉其他官员对中国国庆70周年的贺电和祝福,转登了一篇新华社关于阅兵式的报道,显示出了友好的对华态度。与此同时,委内瑞拉的另一家媒体——《宇宙报》,其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场使得其对华态度与《最新消息报》大相径庭:《宇宙报》将关于中国国庆70周年的报道全部聚集在中国内政问题上,只对中国内政问题进行大肆报道,对中国国庆70周年阅兵式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史视而不见。

五、 结 语

文化的较大差异、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关系的远近使得拉美各国与中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亲疏有别,但中拉交往日渐频繁,中拉关系日益密切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美洲对话组织专家、中拉关系权威学者玛格丽特·迈尔斯(Margaret Myers)女士在接受智利《信使报》的采访时说:“在拉美到处都有中国的身影,拉美的每个国家都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中国相连”。然而,这种相连的方式大多都是经贸往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程项目的投资,中国与拉美民众之间的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依旧停留在“相识不相知”的状态。研究拉美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中国和拉美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4]。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拉美媒体对西方媒体具有长期的信源依赖,但是总体上拉美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较为客观。

如何减少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存在的认知偏差仍是一项需要研究的课题,为此中国的学界和媒体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大对外传播力度,更新对外传播手段,改变过于官方的传播内容,以此提高自身的国际公信度和话语权[2]。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加充分地利用孔子学院和中国制造等“国家名片”,更加积极地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加主动地在国际平台上展示新中国的新面貌等途径,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在拉美国家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拉近中拉民众之间的距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汤志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研究[J].中国报业,2013(14):31-33.

[2]郭存海.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拉美的视角[J].拉丁美洲研究2016(5):58.

[3]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35-45.

[4]李音,刘枫铃.拉美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APEC期间拉美三国的涉华报道为例[J].环球财经2017(4):57-6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拉丁美洲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拉丁美洲国家营商环境排名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