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氏肺孢子菌不同病原学染色形态特征在PJP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2020-12-28 07:09:06王淑峰杜伟勤张新日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包囊抗酸小体

薛 婷,王淑峰,杜伟勤,卢 鸿,张新日△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检验科,山西太原 030001;3.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山西吕梁 033000

肺孢子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具有显著的宿主特异性,感染人的肺孢子菌是耶氏肺孢子菌(P.jirovecii),可引起严重且致命的肺孢子菌肺炎(PJP)[1]。近年来,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开展与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PJP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非HIV感染人群,如器官移植受者、进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JP发病率逐年增高[2-4],且P.jirovecii定植的现象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非常普遍。P.jirovecii缺乏有效的体外培养体系是阻碍其致病性、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巢式PCR、环介导恒温扩展技术等检测P.jirovecii基因的方法日渐增多[5-8],但均无法区分P.jirovecii定植和感染状态,而病原学染色方法仍是确诊PJP的“金标准”。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P.jirovecii不同病原学染色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在PJP诊断中的价值,期望为PJP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51岁,咳嗽、咳痰,伴气短、胸闷加重,于2019年11月27日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验室检测指标:二氧化碳分压30.5 mm Hg,氧分压60.8 mm Hg,淋巴细胞百分比7.5%,淋巴细胞绝对值0.5×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65 mm/h,乳酸脱氢酶(LDH)699 U/L,CD4+T细胞计数1 mm39个,CD4+T细胞/CD8+T细胞0.0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29.17 mg/L,白细胞介素-6 81.57 pg/mL,降钙素原(PCT)0.161 ng/mL,HIV-1抗体阳性。胸部X线片可见双肺纹理增多,局部纹理紊乱、模糊,两侧胸壁下可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肺部CT可见双肺透亮度减低,小叶间隔增厚影及磨玻璃密度影,双肺下叶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影,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实性小结节影。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送检,真菌荧光染色镜检可见P.jirovecii包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考虑为PJP。本研究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K051),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主要试剂 快速革兰染色液(BA4012,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酸染色液(BA4091,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Wright-Giemsa染色液(BA4017,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真菌荧光染色液(19091901,青岛市三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六次甲基四胺、四硼酸钠(辽宁永强医药器械化玻有限公司试剂厂),氯化金[A602526,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3涂片制备 收集该患者BALF,取500 μL经涂片离心机离心后,制成涂片。以临床分离培养鉴定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arapsilosis)作为对照,无菌接种环取血培养皿上的C.parapsilosis菌落配置成菌悬液,制成涂片。

1.4染色方法

1.4.1革兰染色 涂片自然干燥,染色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固定。革兰染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1)龙胆紫液染色10 s,水洗,甩干;(2)碘溶液染色10 s,水洗,甩干;(3)脱色液脱色10~20 s,水洗,甩干;(4)沙黄溶液复染10 s,水洗,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

1.4.2抗酸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抗酸染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1)石碳酸复红溶液染色15 min,水洗,甩干;(2)酸性酒精溶液脱色至涂片无红色染料,水洗,甩干;(3)亚甲基蓝溶液复染1 min,水洗,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

1.4.3真菌荧光染色 涂片滴加1滴真菌荧光染色液,使染色液与标本充分结合,盖上盖玻片,滤纸吸取多余溢出的染色液,轻压盖玻片,荧光显微镜镜检。

1.4.4HE染色 涂片自然干燥,冰甲醇固定,HE染色步骤如下:(1)苏木精水溶液染色8 min;(2)于盐酸乙醇中分化5 s;(3)自来水冲洗30 min后用蒸馏水冲洗3 s;(4)乙醇伊红染色液染色3 min;(5)于95%和100%乙醇中各脱色5 min;(6)于二甲苯Ⅰ和二甲苯Ⅱ中各透明5 min;(7)中性树胶封片后镜检。

1.4.5Wright-Giemsa染色 待涂片自然干燥后冰甲醇固定,滴加Wright-Giemsa A液2~3滴,染色1~2 min,滴加等量Wright-Giemsa B液(pH=6.8),轻晃载玻片使Wright-Giemsa A、B液充分混匀,染色2 h,水洗,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

1.4.6改良Giemsa染色 待涂片自然干燥后冰甲醇固定,Giemsa 染液[pH 7.2的磷酸盐缓冲液(PBS)20倍稀释Giemsa原液]染色约2 h,双蒸水洗3次,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

1.4.7改良GMS染色 待涂片自然干燥后冰甲醇固定,改良GMS染色步骤如下:(1)过碘酸固定5 min,双蒸水洗3次,甩干;(2)载玻片置于预热的加热板上,滴加GMS工作液,覆盖涂片,加热3~5 min (此过程中避免GMS工作液干涸),直至涂片颜色变为深褐色,待冷却后双蒸水洗3次,甩干;(3)滴加氯化金溶液,15 s后待涂片颜色变为灰白色时倾倒掉氯化金,双蒸水洗3次,甩干;(4)硫代硫酸钠固定3 min,双蒸水洗3次,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

2 结 果

如图1A和图2A所示,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P.jirovecii包囊均不着色,可见透明空泡样结构。C.parapsilosis革兰染色阳性,镜检可见典型蓝紫色卵圆形孢子,见图1B;C.parapsilosis抗酸染色阴性,镜检可见蓝色卵圆形孢子,见图2B。图3为真菌荧光染色镜检结果,可见发出蓝色荧光的P.jirovecii包囊与C.parapsilosis孢子。HE染色镜检结果显示,P.jirovecii包囊囊壁不着色,呈透明晕圈状,囊内可见4~8个囊内小体,呈蓝紫色,见图4A;C.parapsilosis HE染色可见孢子呈紫红色,见图4B。图5A、5B分别为P.jirovecii包囊Wright-Giemsa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镜检结果,均可见圆形或卵圆形P.jirovecii包囊,囊壁不着色但折光性强,呈新月形,囊内可见4~8个囊内小体;改良Giemsa染色囊内小体核呈蓝色,囊内容物呈蓝紫色,周围可见呈紫红色的滋养体,而Wright-Giemsa染色囊内容物和囊内小体核均被染成红色。改良Giemsa染色C.parapsilosis 孢子呈蓝色,见图5C。改良GMS染色镜检结果显示,P.jirovecii包囊囊壁为深褐色或黑色,呈特征性括弧样结构,囊内小体不着色,中间有1条黑色褶皱或中心点状深染,见图6A;C.parapsilosis孢子囊壁较厚,呈黑色或中心点状深染,见图6B。

注:A为P.jirovecii包囊不着色,呈透明空泡样结构;B为C.parapsilosis蓝紫色卵圆形孢子。

注:A为P.jirovecii包囊不着色,呈透明空泡样结构;B为C.parapsilosis蓝色卵圆形孢子。

注:A为发出蓝色荧光的P.jirovecii包囊;B为发出蓝色荧光的C.parapsilosis孢子。

注:A为P.jirovecii包囊囊壁不着色,囊内容物呈蓝紫色;B为C.parapsilosis孢子,呈紫红色。

注:A为Wright-Giemsa染色,P.jirovecii囊内容物和囊内小体核均被染成红色;B为改良Giemsa染色,P.jirovecii囊内小体核呈蓝色,囊内容物呈蓝紫色,周围可见呈紫红色的滋养体;C为改良Giemsa染色,C.parapsilosis孢子呈蓝色。

注:A为P.jirovecii包囊囊壁为深褐色或黑色;B为C.parapsilosis孢子囊壁较厚,呈黑色或中心点状深染。

3 讨 论

P.jirovecii缺乏可靠的体外培养体系,且临床实验室缺乏诊断PJP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加之痰液中P.jirovecii的检出率较低,因此P.jirovecii感染易被临床漏诊。

P.jirovecii作为一种非典型真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的染色效果差。本研究发现,若BALF涂片在经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发现有空泡样结构,应高度怀疑P.jirovecii感染,并进一步经真菌荧光染色初步判定。真菌荧光染色是一种快速检测真菌感染的染色方法,其染色液中的荧光染料与真菌细胞壁成分结合,在紫外光激发下呈强荧光,通过荧光显微镜可观察真菌形态。该方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在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形态清晰,可提高检出率,且对检验人员技术要求较低,便于临床快速诊断。虽然真菌荧光染色适用范围广,但检测P.jirovecii的特异度较差,本研究运用其分别对P.jirovecii和C.parapsilosis染色,荧光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二者孢子呈现的荧光形态相似,容易混淆,因此真菌荧光染色对于P.jirovecii的检测特异度较低。

HE染色是病理组织石蜡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本研究对BALF涂片中P.jirovecii 包囊使用HE染色,结果显示,P.jirovecii包囊囊壁不着色,呈透明晕圈状,囊内可见4~8个囊内小体,呈蓝紫色,与鲁怀伟等[9]的染色结果一致。Wright-Giemsa染色是血液细胞学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改良Giemsa染色常用于细胞核和寄生虫的染色。本研究对BALF涂片中P.jirovecii包囊分别使用Wright-Giemsa和改良Giemsa染色,镜检结果显示,两种染色方法的染色背景有所区别,包囊结构特征与HE染色相似,均呈现P.jirovecii包囊的典型形态学结构,即囊壁不着色,囊内可见4~8个囊内小体;Wright-Giemsa和改良Giemsa染色中P.jirovecii包囊囊壁不着色,易与其他真菌鉴别。但Wright-Giemsa染色可使BALF中细胞、黏液等其他物质着色,且PBS的pH值对细胞染色有很大影响,致使P.jirovecii包囊结构与背景中其他成分缺乏对比,难以区分;改良Giemsa染色对PBS的pH值进行了调整,可见P.jirovecii滋养体,较Wright-Giemsa染色检出率高。本研究运用改良GMS染色检测P.jirovecii与C.parapsilosis,结果表明,尽管二者均着色,且均有中心点状深染形态结构,但C.parapsilosis孢子囊壁较厚,大小、形态均与P.jirovecii典型包囊有显著区别。改良GMS染色可使其他真菌的菌丝、芽孢等结构着色,但根据孢子大小、形态及孢子囊壁的厚薄均能与P.jirovecii典型包囊结构鉴别。

此外,当患者高度怀疑PJP,但经病原学染色未找到P.jirovecii典型形态结构,或因无法耐受支气管肺泡灌洗致使无法获得BALF标本时,应结合患者CD4+T细胞计数、血清LDH等实验室指标进行判断。P.jirovecii感染与CD4+T细胞的反应密切相关,CD4+T细胞计数在判断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抑制程度、PJP疾病进展及临床诊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11]。血清LDH有助于PJP的辅助诊断,还可动态反映病情的进展和疗效[12-13]。本研究中患者血清LDH水平增高,CD4+T细胞计数降低。此外,本研究中患者PCT、hs-CRP、ESR水平均增高,但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因此应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及临床症状综合考虑[14]。

由于本研究应用C.parapsilosis血培养皿纯培养物配置成菌悬液,而非存在C.parapsilosis的BALF制成涂片进行不同方法染色,因此有一定局限性,即本研究涉及的不同染色方法镜检结果因缺少BALF中细胞及黏液等其他物质的染色背景,C.parapsilosis的轮廓和形态结构清晰可见,易于辨别。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大多数真菌经HE、Wright-Giemsa、改良Giemsa染色后,其颜色与细胞、组织、其他物质背景颜色接近,尤其当真菌数量不多时,更不易区分。

综上所述,BALF是检测P.jirovecii的最佳标本,当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发现BALF中存在成堆排列的透明空泡样结构时,应高度怀疑P.jirovecii感染,并联合多种染色方法进一步确认。真菌荧光染色可快速检出P.jirovecii,但难以与其他酵母样真菌鉴别;HE染色、Wright-Giemsa染色、改良Giemsa染色、改良GMS染色均可用于确诊PJP,但HE染色、Wright-Giemsa染色、改良Giemsa染色中P.jirovecii包囊结构与背景中其他成分缺乏对比、难以区分,对检验人员要求较高;改良Giemsa染色易于区分P.jirovecii与其他真菌结构,可用于P.jirovecii的筛选;改良GMS染色的染色效果良好,是临床确诊PJP的推荐病原学染色方法。此外,当临床高度怀疑PJP,但病原学染色未见P.jirovecii典型结构时,可结合LDH、CD4+T细胞等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猜你喜欢
包囊抗酸小体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一种优化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自噬小体示踪的方法
PCR技术、抗酸染色法在肺结核病理学诊断中应用比较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2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西藏科技(2015年6期)2015-09-26 12:12:12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2
NLRP3炎症小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Ni 胁迫对斜纹夜蛾幼虫包囊反应的影响
细胞浆内含有Auer样杆状小体的骨髓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