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广州)
2017年北京匡时秋拍会,张路的《烹芝图》以人民币414万元落槌。从拍卖会上随附的大阪市立美术馆展览证书复印件中了解,该画曾于1979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展出,被日本藏家村上舆四郎、近藤尊等递藏,随附题签中有“仙人图村上舆四郎藏”字样。作品题盒题记:“己丑冬日拜观,九江”。题盒所署年份“乙丑”,但究竟具体何年,拜观者“九江”为何人,则没有更多信息佐证。至于该画何时流入日本,又于何时回流,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过程,则不得而知。此前有关《烹芝图》的信息甚少,直到2017年匡时秋拍会现身,公众得以一览其风采。
一
张路(约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明代画家,擅山水、人物。早年学戴进,临摹能肖其神,画法工细。后宗法吴伟,变为粗笔写意,一开后来学者粗率之风,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一股阳刚之气,被认为是戴进、吴伟之后成就最高的浙派大家。
张路《烹芝图》绫本,设色
作为明代前、中期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物画是浙派绘画的代表画种,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已知张路的近百件作品中,人物画占大多数,主要可分为释道神仙、历史名人、渔樵耕读等,世俗题材较多,这也是浙派人物画的突出特性。
张路《渔父图》
张路《老子骑牛图》
张路《麻姑献寿图》
对于张路的绘画,世人褒贬不一。晚明艺坛“祭酒”董其昌,以明代人特有的宗派意识不①仅将山水画领域划为“南北二宗说” (尊“南宗”为正统,刻意贬低其所归纳的“北宗”),更是将十五世纪以沈周领军的吴门画派和以戴进领军的浙派摆在了两方对峙的画派之争的环境。明中期以来,张路、汪肇、蒋嵩等浙派晚期画家,受到当时一些持宗派门户之见者的恶意攻击,在他们眼里,张路等人的绘画被视为“俗气”和“霸悍”,缺乏文人画家所看重的“书法用笔”和“书卷气”,被论作“邪学”“狂态”,讥为“末流”“俱无足取”。如高濂在《遵生八笺》评价张路:“若郑颠仙……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皆画家②邪学,徒逞狂态者也,俱无足取。” 唐志契《绘事微言》:“唯历代铮铮有名者所宜收藏,其不甚著名者,非所③宜蓄若……蒋三松、汪小村、张平山、汪海云,皆画中邪学,尤非所尚。” 除时人,后世清人也对以张路为代表的浙派画家口诛笔伐,如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说:“文进画有绝劣④者,遂开周臣、谢时臣等之俗。至张平山、蒋三松等恶极矣,皆其流派也。”
对张路肯定与盛赞者亦有之。明代“前七子”魁首李梦阳就很推崇张路,他在《空同集》中记载了张路的《老松图》,并给予了很高评价:“张路画松气英杰,老根崭岩干屈铁。风毛瑟飒似欲动,高堂六月生霜雪。树根倚坐者谁翁,面颜恰如十五童。玄笔涂抹遽成鹤,昂藏意欲凌云空。问翁自言不记岁,曾与太古鸿蒙戏。食桃落核昆仑坳,桃长今与昆仑高。桃也开花复结实,东方小儿窃其七。此⑤论荒唐旧所闻,画笔画出真如神。愿将仙品投仙侣,常作乾坤不老人。” 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八卷》中记载张路的《白鹿图》:“二十三日,寒雨……余检画笥中有⑥张平山画白鹿一帧,笔气雄健如生。因作《白鹿歌》书其上方,将以为寿。”
二
《烹芝图》,设色,绫本立轴,纵128厘米,横51厘米,画面右上行书题写“肉芝烹熟身不老,仙人服饵寿应长”十四个字。署款:“平山”。下钤白文方印:“张路印”。画左下角钤有鉴藏印:“冏菴珍藏”(朱文方印)、“张氏半白珍藏印”(朱文长方印)。
画中,一位阔面美髯、冠戴幞头、脖系毛领、身着厚氅的男子坐于椅上,侧身向左,微微仰头,双目远视,拱手作揖状,似正倾听身后女子细语。男子神情淡泊,一副潇洒惬意姿态。男子身后所立女子,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一对细长弯月状翠眉,温婉秀美,气质高古。女子脖系毛领,头戴毛帽套,上着袄衫,下着褶裙,双目注视男子,嘴角微扬,神态简淡安然。男子侧方,一位双髻童仆正蹲在火盆旁,侧脸背对观者,认真注视着火盆中三只药罐。盆中炭火红彤,童仆双手拢火取暖。药罐似蒸汽升腾,仙汤妙药即将烹制好。童仆右后,一张杌凳系有厚厚的防寒罩,男子的椅上也铺有毛垫,一派寒冬景象。画中内容,平和而真实,画面丰富又充满故事趣味。
《烹芝图》局部图
画中的博古器具、家具、器皿、瓶花,书卷都颇具格调。尤为夺目的是男子身后一只双耳环青铜花瓶,插供着灵芝、翠竹和梅花,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饶有天趣。这在张路以往绘画作品中,极为少见。瓶花,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头清供。明⑦袁宏道《瓶史·宜称》中说:“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其意为,插得花要像画家绘画布局一样,才是最妙的。图中瓶花,布置得当,生趣盎然,使整幅画更添生气与雅趣。
明代瓶花艺术空前繁荣,以瓶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绝,如周之冕的《岁朝清供图》、陈栝的《平安瑞莲图》、马守贞的《岁朝图》、陈洪绶的《瓶花图》等都反映了明代文人瓶花审美风尚。明晚期还出现了体系完备的瓶花理论著作,如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以及袁宏道的《瓶史》。究其原因,与明代文人崇古尚清雅的时风不无关系。
画中人物、器具以外,背景留白,营造一片空灵想象的空间。画中人物居于仙界紫府还是人间凡境?王石谷、恽南田说:“人但知有画⑧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妙,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空无一物的留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延展无限多的可能性,含不尽之意如在画外。
该画未署年月,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张路作品整体风貌大致可断定,较为工细的作品多为前期创作,较为粗放的作品多为后期创作。明朱安 《张平山先生传》记录张路:“始⑨彷王谔之缜细人物,衣纹用游丝笔,后善吴伟之豪迈,山水树石之飘逸,而自加浑厚,遂方驾前人,自以名家。” 可见张路画人物也是从早期精细基本功开始。早年画法工细,求“平正”,流寓南京后求“险绝”创新,而后入“老境”,即晚期炉火纯青的粗笔写意,这是基于精谨的粗放,更能体现张路的艺术水平。这幅《烹芝图》以顿折的重墨勾勒人物轮廓,用笔劲挺方硬,笔法娴熟。人物衣褶线条简练,笔力遒劲,运转之间劲力充盈却不显凌厉夺人。以淡赭色点唇,浅蓝色渲染衣饰,神态刻画极富神韵,眼睛传神,目似能动,神情跃然纸上。顾恺之曰:“传神写照,在阿睹中。”人物轮廓虽用笔粗简劲挺,但放纵中见工整。人物面部及博古花卉以中锋细笔勾勒,线条工细流畅,结构准确稳妥,兼具“粗笔”与“细笔”面貌。此画俨然已入“老境”,当属于晚期作品。
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张路的绘画,都有一种一望而知的颓唐狂放之气。这种气息,与其不拘泥于固有绘画门道息息相关。或许,这也是其一直备受文人画家抨击的重要原因,但这正是其独立于画坛的重要基石。
三
张路大多数绘画作品不题诗文,仅署款“平山”二字。对于张路不好题款,有人猜测其学识素养不高或书法欠佳,故不写题款以避短。《张平山先生传》记载张路:“初习⑩举子业,即于书案之上,或课稿之末,画山水人物之状。弱冠,考入郡庠为弟子员,属文隽永,为时辈所宗。” 按明清科举,经考试合格的生员,方能入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县、州、府学,称庠生。张路于二十岁“弱冠”时曾入郡庠,由此可知,张路具有一定的学识素养。张路与朱安交好,朱是明宗室,朱元璋的五世孙,贵为皇族后裔,张路鬻画为生,却能得到朱安的赏识与推崇,并为其著文,必有才学过人之处。
201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曾11拍过一幅张路的书法作品。纸本,纵125.5厘米,横62.5厘米,行书节录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可见张路的字,结构、章法布局合乎法度,功底深厚,并有其绘画粗率之风。此诗大意为,草圣张旭挥毫作书常不拘小节,于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势泻于纸张。张路以风骨遒劲、笔走龙蛇的行书节录此句,实为婉转地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意志,表达对张旭品格与个性的崇慕之情。这句诗,或许正是张路颓唐自放且极富个性的真实写照。
四
《烹芝图》有十四字题识,实属罕见。题1识2中所指“肉芝”,即灵芝。灵芝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长寿的13象征,长期被视为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作为“仙药”中的上品,历代医学医药典籍都对其有记载,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唐朝素敬的《新修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灵芝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肉芝烹熟身不老,仙人服饵寿应长”,就字面意思而论,可释为:仙人服用了烹熟后的灵芝,身体不老,更添长寿。14但众所周知,仙人永寿无终。在众多道释小说及绘画作品中,仙人长生不老,法力无边,是金刚不坏之身。 如张果老、吕洞宾、观音菩萨,他们无所不能。道教言:“人寿有终,地寿有终,天寿有终,仙寿无终。”那么仙人则无需再强调,服用灵芝仙汤后更长寿,倒是凡人希望食仙草以长寿。
仙人不惧寒冷,四季如一,衣着亦无需随时令而变。画中人物仍按人间季候穿着,似乎不符神仙之道。他们既无道骨仙风之态,亦无寻常道释人物般祥云缭绕,缺少仙家之气,应是居于地界红尘的凡人,更像一对胸怀旷远、追慕陶弘景式道家思想、烹芝炼丹求长寿的夫妇。凡人唯有跳出三界六道,飞升紫府,位列仙班,才得永寿。那么画中题识,是否可有另一种解读:烹熟之后的仙药灵芝身不老,凡人服后,应能像仙人一样长寿。
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雅趣、静心、超然、旷远等各种情怀。这些不同的情结,既是张路人物画造型所必不可少的,更是其生命意志的折射。画中阔面美髯、奇姿英发、双瞳炯然的男子,即可视作是张路的化身。
注释:
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3月,第62页。
②(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11月,第469页。
③(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30-31页。
④(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三》,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第70页。
⑤(明)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78页。
⑥(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八》,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1月,第622页。
⑦(明)张谦德,袁宏道著,《瓶花谱 瓶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7月,第139页。
⑧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修订典藏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3月,第148页。
11张忠纲,《杜甫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16页。
12(汉)张衡著,张在义、张玉春、韩格平译注,《张衡诗文选译·西京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年5月,第16页。
13陈企望撰集,《神农本草经注·上卷·卷六草部上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第380页。
14(唐)杜光庭著,《历代崇道记》,《正统道藏》,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1923年,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