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公布第一起疫情,截至2019年12月12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61起(其中,野猪疫情4起),共扑杀生猪119.4万头。目前已解除160起,只有云南1起疫情尚未解除疫区封锁,其余30个省份的疫区已全部解除封锁。今年以来,全国共报告新发非洲猪瘟疫情62起。
1)强化监测排查,及时发现疫情,核查处理了“互联网+督查”收集的131条重要问题线索。
2)果断处置疫情,严防二次扩散。
3)严管关键环节,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4)强化养猪场户的生物安全意识。
5)加强宣传,稳定养殖和消费信心。
1)成效:目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总体有效,具有一元化、全民动员的体制机制优势。
2)策略:在策略上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有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的过程,《非洲猪瘟应急实施方案2019版》中明确规定:对疫点内生猪全部扑杀,对疫区内的生猪开展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场点须进行扑杀。
3)环节: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各个环节加强了防控。
4)关键: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养猪场户利益与公共利益等。
1)疫病本身的顽固性。
2)生产消费方式的复杂性。
3)整体防控能力的薄弱项。
4)跨境疫情的不确定性。
5)62个国家发生过非洲猪瘟,13个国家根除,最短的3年。
生猪产能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三因素叠加,包括2018年猪周期下行造成的“不想养”、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不敢养”、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禁养限养“不让养”。1)从2018年4月份开始,我们监测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就开始下降,这是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2)2018年8月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产能加速下滑。3)至2018年底,全国拆除畜禽养殖场27.3万个,全国生猪存栏最高年份为2012年的4.8亿头,之后呈逐年下滑趋势,2018年年末为4.28亿头。
1)加强生猪生产形势的定点跟踪监测和趋势研判,每月定期发布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等数据,每周发布价格信息,去年9月份已经预判今年下半年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
2)2018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保障种猪和仔猪正常补栏,明确养猪企业和屠宰企业实施“点对点”调运,畅通肥猪流通。
3)调整调运监管政策上,12月下旬派出工作组赴6个省开展生猪调运政策落实情况督导,保障生猪及其产品正常流通。
4)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出《关于抓好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给的通知》,提出稳生产保供给的5条要求。
5)12月30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要求,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供给“两手抓”,加大生猪产业扶持力度,保护好种猪场、规模猪场等基础产能,强化主产区和主销区衔接,保障肉品市场供给。
6)2019年3月份,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提出7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7)5月16日召开了视频会议,胡春华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进行亲自部署。
8)8月30日召开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对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进行部署。
9)加强了对养猪场户的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远程视频培训宣传防控技术要领,9月初印发了《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九项关键技术》《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
10)9月6日,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要求省负总责,各地要立足当前加快生猪生产恢复,着眼长远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9月27日在河北邢台召开生猪生产工作推进会,再次对恢复生猪生产发展提出要求。
12)11月30日,召开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以恢复生猪生产发展为重点部署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13)12月10日,在四川绵阳召开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座谈会,交流企业“大帮小”成功做法,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尽快补栏增养、恢复生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法【2019】44号),与以往政策措施相比的主要突破在于,省负总责、纠正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限养,保障养殖用地。
10月份第4周集贸市场活猪价格达到每千克36.91元,比10月第1周上涨了32.6%,由于今年以来生猪存栏逐月下降,每月出栏量也呈现下降走势,10月份生猪价格高于9月份符合市场规律,但价格涨幅这么大,还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种猪紧缺,不少养殖场户从商品肥猪中大量选留后备母猪,一些场户急于扩大生产,甚至“见母就留”。二是养殖场户压栏惜售,普遍实施“养大猪”计划,减少了当前市场供应量。有的养猪场反映,以往肥猪正常出栏活重为每头120kg,多养2个月能长到约170kg,每千克成本增加16元,现在的猪价34元,每头猪增重50kg可以多赚900多元,卖早了不划算。三是一些大型屠宰企业和批发商囤货,等待元旦春节卖高价,据了解,一批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库存冻肉10月份暂停报价,封库待售。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定点监测县的初步数据汇总,11月份生猪存栏月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回升,18个省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比上月多6个。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连续2个月回升(上个月为0.6%),22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比11月多5个。国家统计局显示,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加1.8%,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32%。
规模猪场生产恢复势头较好,均已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11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生猪存栏5053.93万头,环比增幅为1.9%,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能繁母猪存栏744.13万头,环比增幅6.1%,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
生猪存栏探底回升表明,6个月后供应紧张的局面会明显缓解。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猪肉供应可能压力偏大,但动物蛋白供应有保障,10月份的涨价势头不会再现。
1)生产适应能力:前三季度,禽肉产量为1539万t,同比增长10.2%。据对60个肉鸡定点县监测,9月份肉鸡出栏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累计出栏同比增长13.0%,全年禽肉增产潜力大于300万t。牛羊肉、禽蛋、牛奶都在增长。
2)消费适应能力:调研前三季度猪肉消费同比下降13%以上。
3)进口调剂:2018年产量5040万t,进口119万t,占2.4%;前三季度,我国猪肉进口132.6万t,同比增长43.6%。
肉类的供需平衡账:猪肉消费下降700万t以上,禽肉增长潜力300万~320万t;牛肉增加3.2%,羊肉增加2.3%,牛羊肉增长30万t以上;进口增加60万t以上(2018年119万t)。前三季度禽蛋产量同比增加5.5%。1-10月饲料总量18789万t,同比下降4.2%。因此,动物蛋白总体供应充足,关键是CPI和低收入群体。
2018年猪肉、牛肉、羊肉、禽肉产量分别为5404万t、644万t、475万t、1994万t,在肉类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63.4%、7.5%、5.6%、23.4%,1985年为85.9%、2.4%、3.1%、8.3%。
从全球消费趋势看,1961-2017年,猪肉和禽肉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和4.8%,2016年禽肉取代猪肉成为全球消费最多的肉类。1960年美国鸡肉人均15.51kg,占20.5%,1975年超过猪肉成为第二大消费肉类;2018年达到49.17kg,占肉类人均消费量比重为50.1%,成为第一大消费肉类。
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猪肉供应可能压力偏大,但动物蛋白供应有保障,10月份的涨价势头不会再现。
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主要矛盾是“产量”,重点解决“不够吃”的问题。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199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2857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到90年代中后期,一举扭转了畜产品短缺的局面。2000年与1978年相比,肉类产量从856.3万t增加到6014万t,年均递增9.3%,彻底结束了凭票供应的时代。
第二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到“十二五”结束,主要矛盾是“质量”,重点解决“不安全”的问题。1)增产已不再是首要任务,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更看重了,要求更高了。2)主要畜产品增速放缓。2000-2015年,全国肉类产量从6014万t增加到8625万t,年均递增2.4%,明显低于上一个时期的9.3%。3)质量安全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2000年14个大中城市抽检,猪肝中盐酸克伦特罗总超标率为14%。4)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食品安全法(2015)等一大批法律法规出台。
第三个阶段:从“十三五”开始的阶段,主要矛盾是“效率”,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1)生产效率低:饲养量基数大,但大而不强导致人均资源更为紧张。面对严重的进口冲击,成本高,竞争力差。2)供给效率低:大路货畜产品阶段性过剩,名优特新产品不足;耗粮型特征明显,草食畜牧业发展滞后;环境匹配度差,环境副产品处理和利用压力大。3)产业链效率低:种养关系;畜牧业产加销联结关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资本化与小农的矛盾,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畜产品加工流通发育滞后,肉类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25~30个百分点,增值空间受到很大制约。
1)畜牧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产业。养猪=三大主粮,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肉蛋奶供应安全。
2)肉蛋奶必须主要依靠国内供绐。随着小康目标的实现和向更加富裕生活迈进,肉蛋奶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2018年,全球肉类可供出口总量4076万t,占我国国内产量的47%,依靠进口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肉问题。
3)畜产品消费量与口粮消费量呈负相关,而畜产品供给充足实质上就确保了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下降40%,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增长342%;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下降25%,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增长123%。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保持一定自给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树立大食物安全观,中国人的“菜篮子”不可能拎在别人的手里。
4)饲料用粮对粮食消费需求影响较大。据测算,目前饲料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0%上升到接近40%;到2030年我国饲料粮需求量将达到4.41亿t,占粮食总需求量的56.5%,2.46亿t粮食缺口几乎全部来自饲料粮。
5)畜牧业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农业是“战略后院”、压舱石、稳定器,畜牧业是必须守好的“战略后院”的关键一隅。畜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大,CPI构成权重体系中,肉类占4.7%左右,肉类价格上涨1%,影响CPI上升约0.047个百分点。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畜牧业更是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首选产业。
6)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产业。当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发达国家占比都在50%以上。发展畜禽养殖比较效益高于一般种植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现阶段,我国2亿多农户中,还有超过1/3的农户仍然在从事畜牧业生产。
7)畜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纽带产业。迫切需要重新构建新型种养关系,这既是粮食去库存的根本之道、养殖去污染的应急之策,也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我国65%的玉米和部分农作物秸杆必须通过畜牧业转化增值。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本人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