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报告猪流行性腹泻在1971年的英国,随后在加拿大、匈牙利、德国、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发现本病。该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各个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病毒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具有侵染性,其基因组全长27000~33000个核苷酸,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粒子是多形性的,范围在直径90~190nm。囊膜上有长12~24nm的花瓣状纤突,由核心向四周放射且间距较大,排列规则呈现皇冠状。该病毒可以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泳试验证明是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新生犊牛腹泻病毒、犬肠道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无抗原关系[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猪体交互保护试验和ELISA试验等,都证明本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抗原性上是不同的,没有共同的抗原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大多数杀病毒消毒剂敏感,包括甲酚、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1%)以及氯仿、乙醚等。
1.1 潜伏期较短猪流行性腹泻潜伏期一般为5~8d左右,传播迅速,可以在数天内就能蔓延整个猪场,约2~3周后流行终止,对各种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症状的轻重缓急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年龄段越小的,症状越重,主要以哺乳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且哺乳仔猪感染最为严重。
1.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猪流行性腹泻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其他猪只,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排出的粪便去污染乳汁、空气、水源以及饮食用具等进行传播,尤其在通风不良,饲养密集的养殖场最为严重。一般情况下,4周左右就会感染整个猪场,在疾病暴发后6个月左右会趋于缓解,缓解后在仔猪体内形成抗体,PEDV可能短期内会消失,时隔几年后可能会再度暴发。
哺乳仔猪哺乳后突然呕吐,随后发生水样腹泻。腹泻粪便是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而且有恶臭气味。受感染的仔猪发病后2~5d因极度口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死亡。保育和育肥猪临床症状表现为拉灰色或茶褐色水样粪便,初期食欲不振伴有呕吐,发病率接近100%,但死亡率不高。成年猪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剖检肉眼可见病猪尸体脱水消瘦,大体病变局限于胃肠道,其特点是胃内充满完全未消化的乳凝乳和薄而透明的肠壁,并积聚黄色液体[2]。显微镜观察下浅表绒毛细胞肿胀伴轻度细胞质空泡化,散在肠细胞坏死后脱落,黏膜固有层可见细胞浸润。感染猪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7∶1变化到3∶1[3]。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例剖检变化可以初步做出判断,但要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区分,容易混淆,可以用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3.1 病毒中和试验(VN)通过原代杂或次代猪肾细胞培养,分离物用免疫染色进行中和试验。
3.2 免疫荧光试验可以检测肠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
3.4 免疫电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肠切片(急性腹泻的猪),检测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可以从平面上观察到病毒的内部结构和形态大小,但是猪流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同属于冠状病毒,形态相似,需要免疫电镜法区别,是一种简便、直观的方法,但是由于设备比较昂贵,不适合大规模临床诊断。
3.5 RT-PCR检测方法为了不混淆猪传染性胃肠炎,可以用快速的检测方法,设计相应的引物,扩增出相应的区域片段,确诊该病毒,其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3.6 病毒也可以是免疫组化检测(IHC)、原位杂交等试验原位杂交技术对于检测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组织样本较为敏感,检测效果较好。
猪流行性腹泻一直困扰着养猪行业,已经被公认为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及时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如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猪舍环境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在冬季高发期提前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猪只的整体抗病毒能力。对发生该病的猪只进行隔离,及时药物治疗,腹泻严重的猪只可以补水和盐类,帮助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