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大滩乡人民政府畜牧兽医工作站 013550
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感染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猪常常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或持续感染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 8 周还可在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感染而很难根除。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精液水平传播和生殖道垂直传播。隐性感染猪在应激状态下也会排出病毒。
本病的潜伏期因地方和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也不同。病程通常3~4 周,最长的可达6~12周。在不同感染猪群中的临诊症状也不同。
2.1 母猪 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体温升高到 40~41℃,精神沉郁。少数母猪耳朵、乳头、腹部、外阴、四肢末端、尾部等处皮肤呈紫色,以耳尖发绀为最常见。妊娠后期母猪发生早产、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及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 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或屡配不孕。
2.2 仔猪 特别是吃奶仔猪感染后表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腹式呼吸及眼脸水肿,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有的病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呈八字脚或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早产仔猪出生后当天或几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
2.3 保育猪和生长猪 以 30~90日龄猪最容易感染。体温升高至39.5~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或食欲不振,喜欢扎堆。多数病猪呼吸困难,有的腹泻或四肢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后期臀部皮肤发紫色,耳尖皮肤发绀;有少数的结膜炎,迅速消瘦,多数的死亡或呈僵猪,很少一部分康复。
2.4 育肥猪 感染初期出现咳嗽,喷嚏;随后腹泻,食欲不振,眼睑肿等轻度的症状,生长发育缓慢。
2.5 种公猪 感染后症状较轻微,病程持续时间比较短,无发热现象,但是性欲减退,射精量减少,精液品质明显下降。
肺脏的组织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肿胀,变硬,肺脏边缘发生弥散性出血。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肿胀,切面湿润多汁。本病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肺门淋巴结出血,大理石样外观。大部分病死猪脾脏呈暗紫色,轻度肿胀;肾脏肿大,出血,急性死亡病猪的肾脏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脑出血。病死仔猪的头部水肿,胸腔,腹腔积液。
4.1.1 疫苗免疫 对母猪和种猪进行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基础免疫 2 次,间隔 3周,以后每隔 5 个月免疫 1 次。
4.1.2 种源控制 严禁到疫区购买种猪和商品猪,规模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进种猪。
4.1.3 加强饲养管理 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按消毒制度,每 2 周全场大消毒1次,每周1~2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
4.1.4 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接种 定期开展免疫抗体检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接种。
4.2.1 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 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病死猪、死胎,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治疫病的扩散蔓延。
4.2.2 开展紧急免疫接种 经调查发现,猪蓝耳病常常伴随猪瘟发生,且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规模养猪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猪瘟的免疫工作。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喘气、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接种工作。规模养猪场建议对母猪和种猪进行蓝耳病免疫,基础免疫进行 2 次,间隔 3周,以后每隔 5 个月免疫 1 次。
4.2.3 积极做好对症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母猪分娩前 20 d连用数天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药物,以减少流产。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净+金霉素,以减少细菌性继发感染。对发病母猪,应该推迟一个泌乳期后配种。对初生的仔猪可补给电解质、葡萄糖,对断奶前后的仔猪转群前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或土霉素等药物,无治疗价值的仔猪及时淘汰。对年龄较大的发病猪,可用安乃近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4.2.4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环境消毒,带猪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善猪舍环境。调整日粮,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含量 5%~10%,矿物质 5%~10%,注意氨基酸平衡,提高猪体的免疫力。
4.2.5 防止猪群流动 发病期间停止猪只的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猪,场内健康猪群应该停止或减少移动,减少疫病的传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