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娜,邢星宇,姜德★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2.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MP 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初期临床症状多为咳嗽、发热、咽痛等,临床主要并发症为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1-2]。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呼吸道飞沫,潜伏期约3 周。该病的高发期在秋冬季,不拘季节和年龄,但5~20 岁是高发人群,常发生周期性暴发。该病在家庭成员中传播常见,发病率可高达90%。研究表明,低免疫球蛋白G 水平和吸烟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3]。中医治疗,体现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减少副作用,增加机体抵抗力。目前,虽然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预见中医药的美好未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早在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急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4]中记载,如果麻疹和肺炎的症状同时共存,它可以被称为“肺炎喘嗽”,并认为该病的发病机理“多缘肺热不清所致”,麻杏石甘汤可作为小儿主治方剂。至此,“肺炎喘嗽”的说法才首次被提出。清·汪昂[5]《汤头歌诀》中有云:“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到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小儿肺炎统称为“肺炎喘嗽”,从此统一了小儿肺炎的病名。
近现代以来,经过众多临床医家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更趋于完善。病因有内、外因之别,小儿感受风邪是外因,外感风邪,风邪夹热或夹寒致使寒温失调,阴阳失和而为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内因,正气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侵袭使内外合邪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肺,肺气郁闭是病机的关键所在,亦可涉及脾胃,或累及肝肾。但在对其具体发病机制的认识上,却众说纷纭。姜永红[6]以为肺炎喘嗽之所以多见热象,归结于热闭肺络的病机:外邪犯肺,肺气郁闭,入里化热,熏蒸成痰,阻于气道,发为本病。徐嘉辉[7]认为本病久咳的病位主要在肺,邪热耗伤气阴,肺失宣降,主气无权,津液运行失常,痰热互结,渐涩渐稠;肺气虚则咳痰难出,互为因果,损伤肺阴。施益农[8]认为肺脾不足是主要病机,疫气所凑,肺气闭郁,其气上逆,邪伤津气,金不克木,肝气横逆,木火刑金,气滞生瘀,木乘脾土,升降失常,运化失健,正气益虚;概括认为本病较为基础性的中医病机为肺脾不足,木火刑金。安效先提出本病应属温毒范畴,认为疾病早期即会出现气阴两伤的证候。吴振起等[9]提出从燥论治的观点,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疾病后期表现的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症状,属于一派燥热的表现,故此提出。刘淑华等[10]认为本病因外感燥热之邪,邪气耗津伤肺,腠理开合失度而发病。综上所述,虽然对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肃,邪热闭肺,瘀阻肺络,病理产物以痰、热、瘀为主。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九版)[11]中将肺炎喘嗽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常见证型:风寒郁肺、风热郁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这也是目前临床最常用分型。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础。当然,由于缺乏统一的客观辨证标准,许多医生对该病的治疗意见不一。孟宪兰教授[12]认为根据本病急性期的典型症状:咳嗽、发热、喘憋,将其分为三型,肺热蕴阻型、风热闭肺型、痰热蕴肺型。胡鹏等[13]认为慢性咳嗽、肺亏阴伤、阴虚阳亢的儿童可分为四型:肝经风热型、木火刑金型、阴虚肺燥型、横逆犯脾型。
根据医疗记录,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一些处方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甘露消毒丹、温胆汤、铺地蓝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糖浆等,另外,许多医生准备了自己的经验处方治疗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1)经方治疗:治疗100 例风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患儿,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方进行治疗,发现试验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结郑启仲教授运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炎喘嗽案,本方为化饮良方,应用时不必局限于外寒。对于内饮停著疾病如小儿肺炎、喘息疾病,无论新病、久病肺部啰音较多者或啰音久不消,而无明显体虚者,皆可考虑应用本方。甘露消毒丹治疗40 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甘露消毒丹(汤剂)进行对比,结论:对比患儿完全退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精神恢复时间及疾病痊愈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痰热闭肺型支气管肺炎患儿90 例,采用泻白温胆汤合中药外敷组为试验组,愈显率为93.33%,明显高于外治组和基础治疗组,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明显、安全性更高。
(2)成药治疗:有学者运用小儿清热止咳糖浆治疗96 例肺炎患儿,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132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口服阿奇霉素基础上联合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治疗,联合组和单一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和80.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验方治疗:有学者以自拟清热宣肺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112 例MPP 患儿,方药如下:炙麻黄3~6 g、苦杏仁3~9 g、桑白皮3~9 g、鱼腥草3~9 g、浙贝母3~6 g、生石膏6~12 g、黄芩6~9 g、葶苈子3~6 g、丹参3~6 g、川芎3~6 g、地龙6 g、甘草3~9 g,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83.9%(P<0.05)。有学者在用清肺汤(鱼腥草、黄芪各30 g,桔梗、连翘、金银花各15 g,黄芩、桑白皮、白术、柴胡各10 g、甘草6 g)联合阿奇霉素治疗8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时,观察组总治愈率高达97.5%,而对照组仅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例MPP 肺热阴虚证患儿,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服自拟桑冬汤,方用桑白皮10 g、麦冬10 g、沙参10 g、黄芩10 g、地骨皮10 g、杏仁6 g、蝉衣6 g,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其他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外治法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儿童外治法具有安全、有效、疼痛小、副作用小等优点。常见的外治法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其中穴位贴敷最易为患儿所接受。有研究采用保留灌肠治疗MPP 患儿,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越,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不仅使症状迅速消失,也大大增加了血清中的IgA、IgG、IgM、IL-2 浓度(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9%。针刺、穴位贴敷、推拿、灌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尤其是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安全用药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但传统中药汤剂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味苦、制作不便、贮存时间短等,阻碍了中药治疗的发展。因此,今后在本病的治疗中,应进一步完善中药的剂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