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通
(福州市连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 3505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和发病的严重程度随猪的日龄和猪本身抵抗力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主要表现腹泻,仔猪感染后短时间内发生呕吐,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有的呈乳白色,有的呈灰白色或黄绿色,并常伴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气味臭,严重脱水,1~2d内体重快速下降,体温先短期升高后随之下降,发病2~7d内死亡,日龄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2周龄以下的猪只发病率和死亡率表现最高。30日龄以上的仔猪耐过但体质虚弱,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育肥猪和母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有所不同,发病猪只普遍厌食,个别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样粪便,腹泻呈喷射状,但康复较快,泌乳母猪发病严重时,表现为高度体衰、泌乳减少、呕吐和严重腹泻。妊娠母猪轻微厌食、呕吐和腹泻症状不明显,由于体弱、食欲不振,容易造成母猪流产。
猪流行性腹泻也是由病毒引起,该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感染的猪粪便或污染物经过口腔直接感染,其它场外被污染的物品带入场内也可造成间接传染,症状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死亡高为特征,粪便呈黄色或蛋花样,有臭味,全身表现脱水;仔猪常表现哺乳以后发现呕吐症状,呕吐的内容物带有黄白色乳凝块,水样腹泻物呈黄色或灰色或呈蛋花样,有时腹泻物呈现水样透明,腹泻物可见从肛门流出,粘污臀部。仔猪饲养在同一栏舍内互相传染较快,一般1~3d内便被病猪传染,不同窝仔猪各自饲养传染相对较慢些,整个病程可持续1~2个月,根据不同猪场条件状况和防治措施病程有所不同,有的会更长时间。
猪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各种幼小动物急性肠道疾病,其多发生在仔猪哺乳期,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本病多发生在70日龄以内的猪只,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死亡率越严重。本病中猪、大猪多为隐性感染,症状表现不明显或无症状,仔猪表现为精神沉郁、萎靡不振,厌食或不食,有呕吐和顽固性水样腹泻,粪便为黄色或白色,呈乳油样,并伴有絮状物,传染性不强,病程较短,一般持续1-3周,多表现在同窝内传染,少部分也会传染到邻近几窝小猪。如果症状轻微,没有发生其它继发感染时死亡率较低一般不会超过8%。
当猪场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时,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隔离病猪、紧急免疫接种、消毒灭源等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对圈舍和周围环境以及用具等每天进行清扫、消毒,保持干燥。消毒方法:舍内可选用15%生石灰水,周围环境可选用3%烧碱水,饲料槽和饮水槽等用具刷洗后可选用0.5%漂白粉消毒,连续消毒7天后可改为每3d消毒1次,最后过渡到每周消毒1次。
做好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加强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非常重要,用灭活疫苗或活疫苗给母猪预防注射,仔猪可以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抗体,以保护仔猪不发病或少发病。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是在每年冬、春寒冷季节或母猪在分娩前20~30d注射接种,种猪可采用加强免疫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2ml或活疫苗2ml或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或活疫苗2ml。仔猪可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而获得抗体保护,对本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猪,也可以进行主动免疫注射,一般在免疫注射5d后可以产生免疫力。
在养殖实践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设施,控制合理饲养密度,增加舍内空气流通,提升生物安全,实行自繁自养,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等综合措施,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环节。在本病易发冬春季节要做好猪舍保暖防寒工作,保持猪舍干燥,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在引种时对新引进的种猪要进行隔离饲养;在冬春寒冷季节,提高饲料的营养配比,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猪群良好的健康状态。根据不同阶段的猪群在饲养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免疫增强剂,如葡萄多糖预混剂,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1)本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不耐热,对光照和高温敏感,该病毒易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等灭活,对其它多种消毒剂也很敏感也易被灭活。因此在猪舍及环境定期开展全面消毒杀灭,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2)猪传染性胃肠炎各个不同阶段的猪却易感且时间短,发病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天气骤变、寒冷季节、养殖条件差、饲养管理落后、养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本病暴发流行,应加强防患。
(3)目前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最有效办法是免疫预防,由于本病病程短、发病快,早期对症治疗能收到较好效果。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能减少仔猪死亡,避免经济损失。
(4)加强生物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同时做好定期消毒,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也是阻止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