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南京市下辖12 个区,总面积6587 km2,2017 年末常住人口为833.5 万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9.01 万人,占11.88%[1]。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134 家。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有:每年为辖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中33 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依据老年不同体质类型进行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中医药保健指导,并完整记录在老年人健康档案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的计算方法为:年内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65 岁及以上居民数/ 年内辖区6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2019 年国家要求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达标率为60%。
对南京市4 个区全部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65 岁及以上老年人2019 年全年中医药健康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用调取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年表、核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系统中65 岁以上老年人实际中医药健康管理数,每家机构随机抽取电脑系统中20 份2019 年度已完成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档案,核查信息采集的规范性、档案完整性、体质辨识结果与保健指导正确性,通过随机拨打5 名2019 年度已接受中医体质辨识居民的电话核实提供服务的真实性及指导应用情况;对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与技能进行了现场考核。
此次调查评价专家均为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专家库成员,具备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并经过专项检查培训,统一调研方法,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至2019 年11 月底,抽查的南京市4 个区共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展了65 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其中由中医师在居民体检时参与完成该项工作的机构有11 家,占22.45%。
至2019 年11 月底,所调查的南京市4 区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辖区65 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为370176 人,已管理232220 人,管理率为62.73%。
在所调查的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抽取2019 年度已完成65 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表的980 份档案中,档案完整规范的813 份,规范率为82.96%。
在所调查的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随机拨打2019 年度已完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居民245 人,其中明确表示接受过中医体质辨识的为76.33%,但日常中医药保健应用率不足60%。
在所调查的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对随机抽取的245 名65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示满意的167 人,满意率为68.16%。
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9 年中医药健康管理虽然大部分机构的服务率和规范率能够达到国家要求,但部分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非中医专业人员由于培训不足等原因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掌握不够,中医专业知识不足以满足服务需求,部分管理人员机械地填写33 项表格上的信息选项,未对老年居民提供的矛盾选项进行甄别、确认,对多种偏颇体质的中医药保健指导能力不够。部分机构工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服务人员的主动性不足,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调查的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了解到部分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在门诊或团队下社区时完成,未给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提供足够的人力与时间,在调查信息时存在相互矛盾的答案,导致结果的不准确。部分机构的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前期录入数据导入时出现系统性错误,导致体质辨识结果不正确及后续指导错误。
在调查的49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了解到部分机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人员因专业性不足,对不同体质类型老年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中医药保健指导简单机械套用模板,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个性化指导,指导存在长期一成不变的现象。部分机构服务流程繁琐,主体工作在门诊、慢性病管理或家庭医生签约时完成,导致老年人印象不深刻、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调查的机构中,部分医疗单位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宣传仍单纯采用宣传折页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易吸引服务人群。工作中借助网络平台与新媒体等开展宣传不够,信息更新频次及信息时效性不足,加之老年人接收其他非正规宣传信息庞杂,导致对机构中医药健康服务兴趣不高,信任度不足。
调查发现,部分机构中医药保健工作为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完成,奖励性绩效不高,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机构中医门诊医师未参与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未能发挥专业人员优势对该项工作进行规范培训与质量控制,未能借助中医药健康管理平台推动老年人中医药保健需求与日常中医门诊深度融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小组内成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结合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加大对中医药保健工作人员激励,提高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体验度;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尽可能在老年人体检或门诊使开展信息采集,加强人员配置与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信息采集的正确性、真实性及后续指导的有效性。尽可能组织机构中医师参与该项工作,发挥培训与总质控作用,提高服务规范性,特别是组织门诊接诊人数少的年轻中医师参与体质辨识与指导,达到既提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质量,又增加年轻中医师门诊量与知名度,满足老年人个性化中医药保健需求,推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与中医门诊工作的深度融合。
加强信息化建设,使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和公共卫生其他服务系统信息互通,保证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相关数据与体检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在门诊中调阅方便,有利于门诊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结合病情,适时调整保健指导方案,保证指导服务规范性与档案的有效利用。
可以通过讲座、义诊、服务体验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宣传。其次在门诊中加强对老年人中医药保健的指导,可根据节气、病种、不同体质及新近多发疾病有选择性的印发纸质保健宣传资料,提高老年人对该项服务的认知度和体验感。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知识接受能力和需求对老年人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对接受能力强的老年人采取微信或专门APP 采集体质信息,依据体质类型、基础慢性病和个人兴趣爱好,推送个性化保健指导内容,提升信息的指导价值,吸引服务人群,提高服务效能,最大程度的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将中医药健康指导渗透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最终通过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提升中医“治未病”理念,切实提高服务人群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