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淼
(上海市崇明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 崇明202150)
番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生熟食皆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上海地区越冬番茄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产量3 500~4 500 kg/667 m2,高产田块可达5 000 kg/667 m2左右,经济效益可观。
番茄病毒病为番茄主要病害之一,传染性强,早期不易查见,感病后不易治疗,对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15-2019年,我们对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建设镇等多个蔬菜园艺场的越冬番茄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当地侵染番茄的病毒种类主要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番茄病毒病田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发病轻的地块产量损失1%~5%,发病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达50%以上。现将崇明地区越冬番茄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育苗期:越冬番茄于10月上中旬播种,10月底出苗,苗期病株率仅为0.1%~1.0%,病毒病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植株部分叶片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稍有卷曲。(2)移栽期:11月中下旬定植,植株成活后番茄病毒病进入始盛期,病株率为1%~20%,症状逐渐明显(与苗期相似)。(3)花期:花期病毒病进入发生盛期,病株率为3%~50%,症状日趋明显,典型症状较前期明显增多,表现在叶片和茎秆上,症状主要为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卷叶型、巨芽型等。(4)结果期:翌年1月中旬以后,田间病株率为5%~65%,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停滞,果实呈淡绿色、偏小、不易成熟等(俗称僵果)。
番茄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烟粉虱、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调查发现,番茄植株生长前期对烟粉虱等小型昆虫防治较好的田块,后期发病率仅为5%~10%;如前期防治传毒昆虫效果较差,则后期病株率可达50%以上。因此,前期防治好传毒昆虫是有效预防番茄病毒病的关键措施。
一些不规范的农事操作常引发番茄病毒病。如田间病残体清除不及时、接触过病株的器具和操作人员等未进行消毒,都会造成二次接触感染;操作人员吸烟后未洗手即进行农事操作,植株易感染烟草花叶病毒。
一些周边种植芦笋、瓜类等易感小型昆虫作物的田块,番茄病毒病发生偏重。
深秋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各类小型昆虫的生存,保护地的小气候环境较适宜小型昆虫栖身、越冬,大量昆虫媒介迁入大棚继续繁殖和危害,延长了害虫的发生期。
选用抗病毒病番茄品种,选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 h,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20~30 min,洗净后催芽。
与非茄果类、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减少田间菌原,且可避免营养供应失衡;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减少害虫栖身场所和病毒来源。
农事操作中,吸烟人员应勤洗手,禁止在棚内吸烟;接触过感病植株的生产工具、衣物等应及时清洗。
番茄育苗时,苗床覆盖20~25目白色或灰色防虫网阻断害虫,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及时清洁田园,消除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和虫卵;大棚四周通风口安装防虫网,操作人员进出大棚时应将防虫网压紧,防止害虫飞入棚内危害。
在育苗棚的进出口各放置2~4张黄板;移栽后,大棚内放置25~30张/667 m2黄板,黄板下边距离植株顶端10~20 cm,随植株生长不断调节黄板的悬挂高度;根据番茄生育期和田间虫口基数适当增减黄板设置密度。
番茄病毒病在发病初期不易查见,苗期应做好预防工作。发病后可选用宁南霉素、菌克毒克、盐酸吗啉胍、吗胍·乙酸铜等药剂喷雾防治。烟粉虱等害虫可选用噻虫嗪、除虫菊素、氯噻啉、烯啶虫胺等药剂喷雾防治。
番茄种植地块的周边区域也应做好传毒昆虫的防治工作,避免昆虫交叉传毒;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统一组织植保队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时间开展防治工作,改变蔬菜病虫害防治散而乱的现状,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