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原秀春
急诊科为医院窗口,负责救护危重病人,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护理工作强度大,加之频繁倒班、服务对象特殊性,造成护理人员长期疲劳、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提高业务素质,严重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1]。相关研究表明,合理调整排班能减少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影响,有助于提高接受度,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对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影响。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急诊科护士24名,均为女性,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2.46±5.67)岁,护龄1.3~15.0年,平均护龄(8.06±3.21)年,其中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12名护士。纳入标准:具有护士执业证书;急诊科工作年限>1年。排除标准:处于病假、产假者;实习、轮转、进修护士。
1.2 方法
1.2.1 传统排班:固定排班轮换,分为上午、中午、下午、上夜、下夜,低年资护士负责中午、夜间工作,高资历护士上、下午时间。1个护理团队上夜、下夜班次均为1名护士,中午班次为2名护士。
1.2.2 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①层级管理:护士长评估护士综合能力,根据护士年资、工作能力、职称等,按照新老搭配原则分组,24名护士分为4个小组,每组6名护士,均设立1名责任组长,由高年资、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熟练的护师以上职称担任。②排班时间:A班:8:00~17:00,其中0.5h为用餐时间;P班:17:00~1:00;N班:1:00~8:00。A班为2个小组负责,P、N班为1个小组,进行周期性循环排班,N班后休息1d。③组长负责制:责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质量把控,同时负责本组人力调配,配合各种抢救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4个组长进行夜晚轮班,前夜上班,后夜值班室休息,突发事件呼叫责任组长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倦怠感,以工作倦怠感量表(MBI-GS)评估,包括消极怠慢、情绪衰竭、专业效能感3个维度,16个条目,每个条目0~6分,分数越高表明工作倦怠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后M B I-G S评分比较:实施后消极怠慢评分(7.65±3.18)、情绪衰竭评分(9.3 5±3.8 9)、专业效能感评分(10.21±3.17)均较实施前(11.42±3.05)、(15.27±4.12)、(17.24±3.0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科急救护理以易感染性、忙、急、多学科性等为特点。传统排班夜间值班人员较少,导致护理人员夜间压力大,造成潜在性紧张、不安,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是一种新型排班模式,通过选出责任组长,由组长分配班次,每天仅分为3个班次,有利于护理工作连续性。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后消极怠慢、情绪衰竭、专业效能感评分均较实施前低(P<0.05),提示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可降低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感,保障身心健康。分析原因可能为:实施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护士班次由5个班次转变为3个班次,可减少交接班次,选出责任组长,组长根据护理工作时间、工作量进行班次分配,增加工作高峰期人数,工作连续性强,护士在岗期间满负荷工作,从而减少夜班、加班次数,弥补传统排班交班时间不统一、频繁交班等缺陷,进而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保证护士具有足够休息时间,减轻工作疲劳。同时,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强调新老搭配,低年资护士可得到高年资护士指导、督促、帮助,促使低年资护士在面对病情复杂患者、突发事件、工作量大等情况,能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从而缓解低年资护士因工作经验少而产生心理压力,保障身心健康,以更好精力投入护理工作中。
总之,组长负责制APN层级排班能有效降低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