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桐,高 杨
基地化训练不仅是生成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实现途径,它已成为全球军事训练的主要模式[1]。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既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识,也逐渐成为我军卫勤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卫勤分队的职能是在战时执行战役或战略机动卫勤支援保障任务,战场是其执行任务的空间环境[2]。2019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卫勤分队在参加某地跨区基地化卫勤演练中,参训队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卫勤任务,全面检验了卫勤保障能力,锤炼了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此次训练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1 任务特点 武警某队属医院卫勤分队是武警部队首次参加全军机动卫勤分队基地化训练。以防卫作战和卫勤支援任务为牵引,经历了3个阶段6类21项内容的综合考评。演练任务具有实战性强、机动速度快、救治任务繁重等特点,任务导调有不确定性、紧急性、双盲性等特点。
1.2 人员编成 根据《武警部队后勤战备工作暂行规范》,结合卫勤应急预案,按照立足现有、优化组合、精确保障的原则,采用模块化抽组方式一次性完成对人员、物资的编成,机动卫勤分队分为指挥组、抢救分类组、抗休克组、手术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卫生防疫组等模块,另配属车辆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
1.3 车辆物资筹备 此次任务共筹备卫勤指挥宿营车、野战急救车、救护车、医疗设备装载车、手术车、放射诊断车、野战洗消车、野战防疫车、野战炊事车、野战宿营车等车辆设备,较好地满足了远程拉动与任务保障。
卫勤指挥装备包括指挥尺、指北针、野战实时通信监控系统、警卫用具等,医疗骨干装备筹备包括车载X线诊断仪、彩超机、便携式呼吸机、心电图机、野战储血箱、冷藏冰箱、氧气罐、高压灭菌系统等。
药材根据保障任务的要求,每通过100名伤员一次用的药品、耗材量为一个基数,筹备药品及器材共17类250余种,由医技保障组负责分类分组装箱,设置索引目录,并将一些常用的药品直接下放到相应组室保管,以便遇到紧急或突发状况时,能够快速拿到所需物资。
2.1 训前动员 卫勤分队其根本属性是一支具有战伤救治职能的部队[3]。在该院政工部门牵头下,卫勤分队在组建之初便把思想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抽组人员加强到卫勤指挥组中的政工要素。通过出征100天誓师大会、政治理论辅导、出征仪式等各类活动增强队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并深入队员中谈心交心,摸清的思想状况,解决后顾之忧,达到增强纪律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
2.2 合理抽组 在选拔队员时,根据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将人员的年龄、履历、家庭等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人员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依据专业素养合理编组,比如抗休克组既要有内科、ICU专家,也要有处理外伤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抢救分类组既要有急诊科中老年医师,也要有年轻力壮的青年医师等。形成组室后,由各组负责人制定本组室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以便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相互协作配合。
2.3 科学施训 根据军事训练考核大纲和《战伤救治规则(2006版)》,训练初期以六项基本战救技能为主,并熟练掌握各类野战医疗设备的操作方法;训练中期的重点是军事体能的提高、战术动作的熟练和卫勤理论的辅导;训练后期包括野战医疗区搭建、组室功能展开、批量伤病员冲击、伤员后送、铁路装载等,并用理论授课与实地行进相结合的方法,对队员进行军事地图的识图用图训练,强化及时到达配置地域搜救伤员的能力[4]。
2.4 演习过程 演习过程为全流程全要素连贯训练,包括战备等级转换、摩托化机动、铁路装卸载、铁路运输、到达配置地域、机动卫勤分队展开、警戒防卫、按图行进、负重越野、轻武器射击等,医疗区展开后提供的医疗保障包括伤员搜索定位、战场急救、快速前接、批量伤员分类救治、医疗后送等,训练结束后进行了复盘检讨、理论培训、桌面推演、复训考核。反营归建后,通过队员、组室、分队三个层级,认真总结归纳在演习全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并编订成册、制作录像片,进一步固化训练成果。
3.1 保障任务与编成方式带来挑战 (1)主要任务不同。武警医院卫勤分队主要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执行保障任务,比如爆炸、劫持人质、特大恶性交通事故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地震)等;而此类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城市、市区,卫生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较为便利,容易形成军地联合转运、救治伤员的后送体系[5]。而解放军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是军队战略、战役卫勤支援的主要力量,战争、武装冲突、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其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机动卫勤保障和应急医学支援保障是其基本任务。而战争、武装冲突多发生在海上、空中、丛林等多种复杂空间地域,与地方联系较少,卫生勤务多依赖于部队本身,不易与地方医疗系统形成完备的后送体系。(2)编成方式不同。解放军卫勤分队中承担检伤分类与留观后送职能的分组合为分类后送组;武警卫勤分队编设抢救分类组,主要考虑在突发事件下,一次性伤员产生量可能突然增多,此时尽快进行现场抢救、提高伤员通过速度是当务之急,所以强化抢救分类职能可以最大程度挽救生命。而且武警卫勤分队大多展开地域在城市,地方卫生资源也较为丰富,轻伤员、伤情稳定后的重伤员、危重伤员可迅速转运,留观压力小,所以将留观和后送职能交给留观后送组承担[5]。但在参加基地化训练过程中,由于批量伤员冲击多、伤员流转速度快、配置地域陌生,分队的留观和后送压力较大,留观后送组为此专门抽调两名军医负责伤员的核查与后送,剩余医疗人员不足,出现伤员过多、难以有效治疗和流转的问题。
3.2 卫勤指挥能力欠佳 分队卫勤指挥员多为临床科室出身的专业技术干部,且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或者针对性集训,指挥素养组训能力、事态研判能力、临机处置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战时情况下的组织指挥、卫勤侦查、战备等级转换等不够熟悉,缺人才、缺教员、缺教案、缺训练器材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在演习过程中,相关职责人员主动收集或者上报信息的意识薄弱,各类信息收集汇总慢,指挥流程不顺畅,实施灵活指挥的能力欠佳。
3.3 人员军事素养 (1)人员战斗素养能力不足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队员体能储备不够,在演习中,虽然部分老同志和女同志顽强地完成了任务,但在恶劣天气负重行军、伤员饱和式冲击后,体能储备不足的问题凸显,导致完成任务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分队人员应对战场态势还有距离,在战场意识、战术动作、军事技能方面还有短板。比如在遇到敌机轰炸时,由于隐蔽伪装意识差、撤收转移的命令下达不畅、防护战术动作不熟练,导致一个帐篷被导调组判定为 “炸毁”,帐篷内所有人员 “阵亡”;在批量伤员冲击时,分诊军医对伤员中的“敌特”辨别不清,警卫人员也麻痹大意,没有对其进行安检搜身,导致“敌特”引爆“炸弹”,造成后送车辆“炸毁”;队员在识图用图、指挥协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前接伤员时,队员使用军事地图不熟练,导致行进路线选择有误,未能迅速发现伤员,任务判定为“失败”。(2)人员医疗技术难以胜任,战场条件下必然出现很多危重症患者,而受改革调整影响,医院骨干流失较多,一专多能、独当一面的全科医师紧缺,大部分队员长期分散在各科室中,接触急诊、ICU等科室的机会较少,且没有接受过实战检验,导致对危重症的救治不成系统、时效救治的水平还不够高,诊断遗漏、过度处置、延误处置等情况时有发生。(3)人员卫勤意识不强,医务人员普遍注重技术流程的操作,而忽略各功能模块卫生勤务流程,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一些医务人员头脑中没有伤员救治“通过”意识,仍然按照平时在医院救治伤员的模式开展工作,试图将送到的伤员在本级机构进行彻底治疗,没有按照后送要求,主动提出伤员后送需求,组织实施伤病员后送,导致救治步骤较为烦琐、伤员流转率低。
3.4 卫生装备老化落后 (1)装备性能参差不齐,该院为新组建单位,但并未系统配发新式野战医疗装备,现有骨干野战医疗装备已列装多年,多次演练中虽然队员对装备的性能和展开撤收程序已非常熟悉,但其中有一些固有问题却难以杜绝,比如医疗帐篷笨重、急救设备携带不便、螺丝螺母拉锁等小零件缺失损坏,且报废补充途径不畅,不利于战场救治所需的快速高效要求。(2)装备规模难成体系,各医疗装备之间还存在着不配套、无法有效组合等问题,比如医疗帐篷展开空间太小、病床用野战行军床代替、输液架笨重且拆卸困难、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无固定支架、隔离帐篷隔离效果不够等。(3)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在通信指挥方面,还是在伤员信息传输和管理方面,都没有搭建起相应的信息平台,仍然依靠手工登记统计汇总信息、依靠无线对讲机传递信息,上报内容烦琐、沟通渠道不畅,占用了大量救治伤员的时间,更不利于伤票和病例的管理、检索、分析和共享,一旦面临大批量伤员通过,还极易因统计失误造成卫勤指挥预判错误,远远达不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要求。
4.1 瞄准战区部队联勤体系合理编成 随着“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未来作战将是战区内陆、海、空、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诸军兵种联合实施的、多维一体的战役行动,因此,这样的战场条件对战区联合卫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战区部队建制卫勤力量基地化训练,对于提高战区内各级、各类卫勤分队协同卫勤保障能力,提升实战化卫勤保障能力有重要意义[6]。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武警机动部队卫勤力量积极融入战区部队联勤体系的过程中,分队编成需要根据实际任务情况做出灵活调整。如果参与城市维稳、劫持人质、自然灾害等任务时,可以按原编成运行,如果配属解放军部队参加防卫作战等任务时,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协同卫勤保障能力。
4.2 加强组织指挥能力 医疗救治技术是否过硬是卫勤分队救治能力的试金石,而卫勤指挥能力却是提高救治效率的推动器,卫勤分队只有在这两方面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形成保障力。一方面,卫勤指挥人员在上岗前应当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以熟悉卫勤理论和医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加快建立通用性强的通信平台和信息传输与管理平台,完成伤病员救治信息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卫勤分队快速、高效救治和后送伤病员,精确调配医疗物资,实现战场卫勤态势快速获取和卫勤指令下达通畅[7]。
4.3 增强队员战斗素养和战伤救治能力 卫勤分队任务面向的是战场,在批量伤员已经到来,而卫勤分队尚未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如何抓住“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的最佳救治时机,及早实施战场急救和控制性手术,这对卫勤分队队员的体力、耐力、救治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8]。
因此,为提高增强队员战斗素养和战伤救治能力,一是要搞好军事基础科目训练,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军事基础理论方面重点是军队卫生勤务学、军事地形学、军事心理学、战术基础动作、野战防护等,军事体能方面重点是3000米跑、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卫勤指挥人员还需要增加指挥谋略、组织筹划、卫勤协同指挥等内容。二是要搞好医疗技术训练,通过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等科室轮转,或选派人员到三甲医院急诊科及ICU学习,掌握急需的野战危重症治疗技术,切实增强医疗技术。三是强化激励机制。从职称晋升、立功受奖等各方面向骨干成员进行适当倾斜。根据训练成绩对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奖励和批评惩罚,以达到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的目的[9]。
4.4 尽快研发装配新型野战医疗装备 卫生装备的研发要以适应现代战争卫勤保障需求为目的,充分贴近实战,以信息化、小型化、模块化、便携化、实用化为前提,加快研发配备新型卫生装备[10]。立足野战条件,自行研制与引进相结合,努力走军民融合的道路,逐步达到适应信息化战争卫勤保障的需要。
4.5 以战场情况为牵引施训 在平时训练中,可以采用智能模拟人和模拟创伤装具,设置不同的伤情,使队员能够熟练掌握救治方法;在考核中,建立专业化标准化伤员队伍,通过佩戴模拟创伤装具、适当的化妆技术等手段,达到逼真的伤情效果,并且伤员可随时出“状况”,如突发呼吸困难、呕吐、惊厥、高热、心律失常、输液反应、心理应激等,并由专业导调员对队员的伤情处理进行实时判断,客观评估分队人员对战伤救治技术的掌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