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琪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肺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高死亡率疾病,根据全球癌症数据统计,肺癌仍然处于癌症发病率及病死率第1位,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1.6%和18.4%[1]。在转移性脑肿瘤中原发性肺癌占比大,且肺癌脑转移预后差,全身化疗有效率较低,治疗难度大。中医学家在认识肺癌脑转移时,认为“风”乃肺癌脑转移的病理基础[2-3],而虫类药物作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具有搜剔风邪、息风止痉之效,但临床上医家多以癌毒、痰瘀方向探讨虫类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作用,而忽视其搜剔风邪之性在肿瘤治疗的价值,故在此笔者从风邪致病探讨虫类药物在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依据、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风为百病之长,在自然界中,种子的传播依赖于风的推动,其传播过程与原发灶肿瘤细胞扩散扎根于其他脏器的过程类似,不禁会让医家联想到风邪可能是肿瘤转移的主要媒介,贾英杰[4]认为正气内需,毒瘀并存乃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肿瘤病势进展,邪气愈盛,阴阳失和,风邪日益强盛、狂嚣,终致肿瘤转移,疾病难愈。故在此,从症状、病位、病性等方面阐述风邪致病与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
肺癌脑转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多由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和包括癫痫、抽搐、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的局灶症状[5]。中医古籍中并无脑转移瘤的明确记载,但根据肺癌脑转移所表现的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可将肺癌脑转移归属中医学的真头痛、头痛、头风、厥逆、呕吐、中风、偏枯等范畴。这些疾病往往其致病邪气乃风邪,风邪常兼夹他邪而为病,夹痰、瘀、湿、毒等邪气,达巅顶入脑而致病。可见肺癌脑转移临床症状与风邪所致症状相契合。
风邪侵袭,首先犯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邪易上扰于头部,更有言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可见风邪因其清扬升散之性,最易犯于肺、脑之位,与肺癌脑转移的病位一致。在病性特点上,《素问》对风邪论述颇多,“风为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可见风邪致病变化多端,复杂多样,常兼夹他邪,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致病常常变化无常,虽常扰上位,但亦可肆意通达脏腑经络各处而发病。肺癌一病本因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滞胸中,肺气郁滞,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久而形成肺部肿块[6]。肺癌进展晚期,正气愈虚,病理产物愈胶结难缠,病机复杂,周仲瑛等[7]认为肺癌脑转移为风痰上扰,黄金昶[8]认为肺癌脑转移为风火痰热夹杂而成。可见,风邪致病特点的多变性、复杂性、转移性与肿瘤转移的特点颇为相似,在肺癌脑转移的中医辨证治疗中从风治角度入手或可获得临床疗效。
风药药性轻清上浮,走而上行,可引导药物直达高巅,发挥“充塞头顶,则九窍利”的作用。人体血脑屏障往往限制了许多化疗药物抵达头颅病灶,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某些风药中的小分子有效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系统[9],譬如天麻主要活性成分天麻素,可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葡萄糖载体运送入脑内[10]。虫类药如全蝎、水蛭等均可作用于脑部,达到息风镇静、解热镇痛等作用。众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风药的某些有效成分能通过血脑屏障,直达病所,这无疑开阔了治疗脑转移患者思路,同时也更确认中医从治风角度以风药治疗脑转移病人的可行性。
风邪为患当以风药治之,所谓风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上有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的一类药物。风药涵盖种类多,其中虫类药物为血肉有情之品,尤善搜剔通络、熄风止痉、攻坚破积、搜风解毒、消瘤散结之功。肺癌脑转移一病本乃正气不足,邪气趁而盘踞,病程缠绵难愈,针对肺癌脑转移此类沉疴痼疾,虫类药物善于攻伐搜剔,飞升走窜,可深入体内潜伏病理产物,搜剔毒邪直达病根,其性猛而力专,直攻巢穴,其疗效非一般草木类风药所能比拟。周洁[11]认为肿瘤形成多与癌毒和痰瘀积聚脉络有关,故以药性峻猛的虫类药物,走窜疏通,达到“以毒攻毒”之效。潘敏求[12]认为肿瘤后期病入脏腑,气血痰瘀毒邪深踞,而虫类药物搜剔疏拔,能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通利血脉及九窍。医家多从癌毒、痰瘀等角度阐述对虫类药物治疗肿瘤的认识,忽略了风邪在肿瘤晚期转移的危害,从而在肿瘤治疗中淡化了虫类药物最为重要的祛风之性。实际上,较之其他风药,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上,虫类药物在治疗强度上胜过其他风药。吴鞠通曰:“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可见虫类药物可大体分为两大类,其分别对风邪的治疗侧重点也不同,故笔者在此探讨从治内外风邪的角度总结虫类药物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治疗特点。
“积之有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衡为肿瘤发生、转移的基本病机。《诸病源候论》有言“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于风邪,博于府藏之气所为也”,肺癌者,本多经化疗、放疗等攻伐,虚者愈虚,卫外不利,外风此邪便乘虚而入,易挟痰湿,上窜高位,痹阻经脉,久之上入髓海,形成癌瘤。虫类药物属“飞者”,譬如僵蚕、蝉蜕此类,其药性宣散,可入络搜风,疏达风邪。僵蚕,性平、味辛咸,入心、肝、肺、胃经,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效,《本草纲目》记载: “僵蚕善于散风痰、结核、瘰疠……痰疟癥结。”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亦有祛风治疗,临床上两药作为升降散中的药对,能够升发阳气,宣通卫气,调畅气机,通络疏风,让邪气从腠理散出,使卫气运行恢复正常。故针对肺癌脑转移主以外风为患者,此类药物既可宣散风邪、入络搜风以祛风邪、调气机,又可飞升灵动上行于髓海以直达病所。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此类药物具有一定抗肿瘤特性,程杏安[13]等通过实验初步认为为僵蚕内化合物麦角甾醇、β-谷甾醇和棕榈酸在其抗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僵蚕可作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药材。亦有学者对蝉蜕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体外细胞的培养中,蝉蜕能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选择性[14-15]。
肺癌者正虚邪盛,机体平衡紊乱,阴阳出入之机不相顺接,阳气升降乖戾,则内风滋生,随着积块渐盛,内风势涨,终致内风妄动。风邪嚣张肆意,窜循体内脏腑经络各处,尤喜侵袭上位,风毒相煽,冲逆脑窍,客居空虚髓海,发为脑转移。肺癌脑转移者“内虚”为其发病本质,虚则机体阴阳调摄失常,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痰瘀湿毒等病理产物恣意胶结引触,内风往往易喜兼挟而多变化,挟瘀、挟痰、挟毒,故治疗不应局限于剔除病理产物,需认识到风邪乃教唆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流窜的主犯,当予以严治。而虫类药物中属“走者”一类,譬如全蝎、蜈蚣、露蜂房、土鳖虫、水蛭等,其性能窜透而搜络剔邪,善于熄风止痉、逐瘀祛痰解毒,可使失制约之内风得以平复,使胶结产物得以开透。其中蜈蚣一药,味辛性温,张锡纯曾言“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全蝎味辛,亦善走窜散结,熄风止痉。施志明[16]认为全蝎、蜈蚣两药相须为用,镇惊熄风、破血祛瘀之力宏,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显著。蜂房性甘平,其质地轻盈,轻清上浮,且形状中空,取类比象似人体之肺,可入肺经,尤其适用于肺部肿瘤[11]。故针对肺癌脑转移主以内风为患者,虽内风恣意乖戾,挟痰瘀毒作祟,但此类药物性能势猛,既可压制逆乱之内风以灭其气焰,亦可走窜搜剔胶结的痰瘀毒邪,助使癌瘤消散且阻断其转移途径。
总言之,在选用虫类药物时当依据内外风邪的偏重不同,当配伍选择不同药性特征的虫类药物。但是用药时需谨记虫类药物善于攻伐走窜,药性峻猛深入,虽攻毒散结效果显著,但同时亦可耗损胃气,使用此类药物不应一味猛烈攻伐,应衰其大半而止。
风邪致病变化多端,游走不定,而肿瘤细胞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在循环系统中传播、游走的过程,以及最终转移部位的选择均有不可预知性,与“风者,善行而数变”这一特性相吻合。且风邪清扬易上犯高位,肺癌脑转移患者多由因素体亏耗,风邪趁机嚣张作祟,挟痰瘀毒上犯髓海所致,故治疗当选择性猛而力专,飞升走窜,搜剔祛风之虫类药物。虽历代医家对虫类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甚多,但多从久病入络、解毒消癥角度切入,忽视了“风邪窜动”乃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机关键,淡化了虫类药物以飞升走窜,搜剔祛风之性断肺癌脑转移之根源的治疗价值。提出重视风邪、巧用虫类药物的理念,可为肺癌脑转移的中医治疗思路上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