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郭亚伟
临床常用多层螺旋CT(MSCT)鉴别诊断肺孤立性肿物良恶性,但对周围型肺癌、肺感染性肉芽肿行MSC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扩散加权成像(DWI)为新型成像技术,通过对活体组织进行水分子微观扩散运动观察,依据其信号差别,鉴别诊断组织器官,且具有无创性。本研究选取我院76例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探讨DWI与MSCT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76例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3.74±8.25)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1.2 方法
1.2.1 MSCT检查方法 选用美国GE lightspeed MSCT仪,设置参数:管电压120kV,螺距0.9,转速0.5s/周。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进行增强扫描,以碘普胺(350mg/m1)为对比剂,注射剂量、速度分别为1.1ml/kg、3.5ml/s,注射完成后生理盐水冲洗,设置主动脉阈值为110HU,开启自动触发模式,延时4s进行扫描。平扫区域由肺尖至肺底,静脉期同平扫期扫描一致,动脉期围绕病灶进行扫描。
1.2.2 DWI检查方法 选用上海uMR560型1.5T磁共振仪,设置参数:T1WI/TFE,FOV=400×250mm,TR/TE=10/2.3ms,矩阵=2 5 6×1 5 0;T 2 W I/T S E,FOV=320×250mm,TR/TE=885/80ms,矩阵=280×150;横断面DWI选用SSSE-EPI成像,其参数设置:b值=0s/mm2、b值=600s/mm2,层厚为3mm,层距为0.3mm,TR/TE=1020ms/60ms,FOV=400×250mm,矩阵=124×100。依照平扫图像所示病变位置,获取b值=600s/mm2扩散系数(ADC)图,重复测量3次后取平均ADC值。
1.3 观察指标 由3位以上经验丰富医学影像科医师通过双盲法评估图像,确保诊断结果准确。观察术后病理证实结果,对比DWI、MSCT诊断符合率。比较经DWI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良、恶性病变ADC值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符合率 MSCT诊断符合率为81.58%(62/76),DWI诊断符合率为93.42%(71/76)。DWI诊断符合率高于MS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经DWI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良、恶性病变ADC值水平 恶性肺孤立性实性肿物获取ADC平均值为(1.13±0.22)×10-3mm2/s,良性肺孤立性实性肿物获取ADC平均值为(1.52±0.26)×10-3mm2/s。良性肺孤立性实性肿物平均ADC值水平显著高于恶性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91,P<0.001)。
随着DWI技术日益成熟,MRI检查应用于肺组织病变诊断准确度得到认可,DWI为MRI影像学成像新技术,可观察组织内水分子微观扩散变化,根据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析病变性质[1]。与MSCT扫描相比,DWI成像技术无需注入对比剂增强扫描,可清晰呈现肺组织病变大小、数目及周围组织关系,同时可避免CT放射线损伤,DWI可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扫描,与屏气扫描相比患者舒适度更高,且可清晰显示肺部病灶[2]。本研究采取脂肪抑制联合SS-SE-EPI成像技术,可减少呼吸伪影对肺部病灶影响,有助于提高空间分辨率。本研究采用DWI、MSCT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结果显示DWI诊断符合率为93.42%,高于MSCT诊断符合率81.58%(P<0.05),提示DWI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准确率较高。此外,本研究获取良性肺孤立性实性肿物ADC平均值水平显著高于恶性(P<0.05),可见,临床可参考ADC值鉴别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原因在于肺组织多属恶性病变,其细胞排列紧密,病变部位水分子运动阻力加大,运动受限,致扩散系数下降。故可参考ADC值鉴别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
总之,DWI诊断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准确率高于MSCT诊断,可作为肺孤立性实性肿物患者良、恶性鉴别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