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瀛,周宇,姚焕章,梁剑,刘琦
(1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南京210024 2 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南京210031)
大数据时代,公众借助网络查阅信息,表达观点,发泄情绪,形成网络舆情。网络作为自由平台和虚拟世界,负面情绪容易蔓延,丧文化、二次元等非主流文化横行,给公安的管控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公安网络舆情课程作为讲授网络舆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困难。为克服现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用CDIO 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将学习与实战有机融合;化困难为优势,借助大数据的东风,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融入网络舆情课程中,进行网络舆情课程实战化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国家快速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以人们意料不及的方式发生,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1]。在网络世界中,信息源繁杂多样,尤其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现实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传播迅速,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自由性和发散性,由网络自生成的谣言、黄赌毒等消息传播热度居高不下,形成了独特的负能量网络舆情[2]。
公安作为国家的安全保卫部门,应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并分析社会安全与发展的网络舆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置,引导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话题多元,内容载体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公安很难迅速全面地获取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与现实互动性较强,反映现实并反作用于现实,公安很难准确分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网络舆情中网民情绪经常被诱导,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公安很难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3]。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和严峻的网络安全困境,公安网络舆情工作任重而道远。
当前公安队伍面临着专业网络舆情监管人员短缺,基层民警与新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不足、普遍缺少新媒介基本素养的困境。而公安院校更缺乏相关课程的开设,江苏警官学院率先开设了《互联网信息巡查》课程,从社会安全和公安实战角度出发,巧妙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便利,基于收集、分析、汇总和引导流程讲授网络舆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反映热烈。浙江警察学院和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也曾来苏警院考察交流,就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公安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课程的重要性,纷纷就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研究。
作为横断性课程,网络舆情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社会需要、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等紧密关联,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公安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教师作为活动中心,强调知识的完整和系统讲授,忽视了对学生总结、分析和导控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代学生作为电子原住民,对网络世界有着天生的敏锐感,课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为提高大数据条件下,网络舆情课程与实战的有机融合,我院“网络舆情巡查与导控”教学团队将CDIO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中,该模式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融为一体[4],强调以网络舆情收集到导控的全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实践地来学习公安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流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网络舆情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网络舆情课程改革以满足实战化为目标,基于大数据条件、网络舆情教学内容、实验、考评,按照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流程[5],对网络舆情课程的体系架构和内核进行深化,重点在多步序列进阶教学内容、贴合实战的网络舆情实验设计和多元化两方面开展课程革新。
(1)多步序列进阶化教学内容
将理论教学划分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总结、传播和引导,形成序列进阶型知识灌输,首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网络舆情的原理、传播规律和社会现实,然后学会以公安视角看待网络舆情事件,从课堂开始培养主人翁意识,对于网络舆情事件更多地思考这件事情会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需不需要公安介入调查和声明。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6],公安院校的学生作为预备警察,要有自己的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担当维护祖国和平和稳定的重任[7]。
理论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从网络舆情的围观者变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最后转变为网络舆情的建设者。区别于培训教学,理论教学不但单纯介绍网络舆情的案例,更得深入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科学,让学生知其然,更得知其所以然。通过多步序列进阶化教学,让学生养成敏锐的网络舆情意识,形成关注网络舆情的习惯。
图1 网络舆情课程改革研究内容框架
(2)贴合实战的网络舆情实验设计
网络舆情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验设计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实战需求为目标,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处理中的优势,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识别网络舆情的热点,并且预测网络舆情未来发展。实验安排时选择最新案例,将公安热点和社会热点作为选择标准,帮助学生了解各个网络舆情平台的传播规律和意见领袖特点,从而学会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网络舆情。
将CDIO 模式融入网络舆情实验设计中,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和流程已有初步了解,发挥他们本身的网络舆情直觉,以团体实验的形式,每个人分配任务,以真实案例为实验素材,学生分别负责确定网络舆情巡查事件类别(构思)、确定网络舆情处理计划(构思)、完成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实施)、编写程序仿真实现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运作)。结合CDIO 模式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实战,熟悉网络舆情事件处理的流程,积累办案经验,并且发挥当代年轻人对网络世界融入性和适应性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学习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课程改革着力解决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公安实战、交叉重复等问题,稳步提升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充分挖掘课程中公安实战因素、大数据因素,重塑课程教学模块和课程内容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完善大数据条件下互联网信息巡查课程体系;提升大数据条件下互联网信息巡查教师水平。
借助现有的网络舆情导控实训平台和江苏警官学院大数据实训平台,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提升实验课的比例,根据大数据条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对实验体系和内容进行调整更新,增加公安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际案例,充分融入大数据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加强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能力。将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基础教学和实战教学训练有机结合,推广网络舆情团队教学和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训练效果。
大数据时代,公安部门需要顺应发展潮流,积极主动升级,利用大数据为舆情管理者添翼助力,准确研判网络信息动向和舆论观点动向,识别大众情绪、提升舆情引导能力。以此为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和实习锻炼,将学生实战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业务能力。
目前江苏警官学院的网络舆情主课程是《互联网信息巡查》,但是网络舆情知识体系复杂,需要建立以《互联网信息巡查》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网络舆情课程体系。
(1)加强教材建设
《互联网信息巡查》课程新,更新速度快,目前没有适合公安院校讲授的教材。以本次实战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大数据条件下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与实战部门共同完成《互联网信息巡查》教材的编写,总结理论,服务实战。
(2)完善实验平台
目前《互联网信息巡查》主要实验平台为红亚网络舆情导控实训平台,由教师主导,组织学生共同完善实验平台,使其更加符合大数据条件下的实战化需求。
(3)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要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特点。应省公安厅智慧警务建设规划要求,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应用,课程中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网络舆情处理中的应用内容。
(4)提升大数据条件下教师水平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变化多,变化快,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教师的讲课能力和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讲授老师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才能够立德树人,引导和栽培学生。
①完善网络舆情教学团队
目前《互联网信息巡查》教学团队依托于江苏警官学院网络舆情巡查与导控教学团队,以实战化教学改革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凝聚力,加强教师的实战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②完成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
以课程改革为推动力,完成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安网络舆情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和江苏警官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管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并加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微博的舆情波动与扩散趋势预估模型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于舆情时空传播动力学建模与导控策略研究》的研究。
以教师课题和学生第二课堂为基础,结合学院大数据班级情况,开展大数据条件下学生科研能力提高活动,使学生既能参加教师的科研,也能提升学生的大数据科研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③建立教学资源库
根据公安部门的需求,结合之前教学经验,采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学习和远程网络等大数据资源,综合采用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方式,构建大数据教学素材库,通过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累积,为网络舆情专题式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网络舆情是一门讲授网络舆情的理论、起因、收集、分析、监查和导控的课程,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应用普及,我国已形成了全民化、全天候、全世界、全屏化、全息化的网络舆情生态。网络舆情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改革本着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的原则,以社会安全需求和公安实战需求作为改革目标,把实战急需的情报研判、舆情导控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收集、分析、巡查和导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将大数据技术与教学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课程、教材和课件内容的更新和重构,推动课堂教学形式、方式、方法的变革和创新,着力打造“金课”,努力提高新时代公安网络舆情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