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召县妇幼保健院(474650)邢远强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 9例。对照组男2 3 例,女1 6 例;日龄8~28天,平均日龄(16.23±1.51)天;体质量2.35~4.41kg,平均体质量(3.21±0.75)kg,胎龄38~41周,平均胎龄(39.84±1.02)周。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日龄7~30天,平均日龄(17.08±1.48)天;体质量2.29~4.31kg,平均体质量(3.18±0.71)kg,胎龄39~42周,平均胎龄(40.08±1.05)周。两组性别、日龄、体质量和胎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纳入标准: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出生24h以内出现黄疸者;患儿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新生儿肝炎患儿;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溶血病等致新生儿黄疸者;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者;患儿一般情况差者;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暖、营养补充、体液补充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每照射8~12h,停止12~16h,共照射72h。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40℃以下温开水调服,0.5g/天,一天两次,持续用药5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显效:治疗后,黄疸基本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75%;有效:部分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50%,无效: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未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观察统计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治疗后检测记录免疫球蛋白(IgM、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CD4、CD3)。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P<0.05)。
2.2 黄疸消退时间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4.21±1.56)d短于对照组(6.24±1.89)d,差异显著(t=5.402,P=0.000)。
2.3 免疫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IgM(0.57±0.13)g/L、CD4/CD8(1.89±0.75)%、CD4(5 0.1 7±8.1 9)%水平高于对照组(0.29±0.14)g/L、(0.91±0.28)%、(24.65±9.74)%(P<0.05),两组CD3、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当前临床治疗多采用多次间歇蓝光照射疗法,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液内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异构体,经尿液、胆汁排出体外,可快速、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但治疗过程中易受外界影响,降低治疗效果。为探究高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案,本研究采用多次间歇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用药,由枯草杆菌、粪链球菌、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组成,调服进入肠道内可迅速繁殖微生态活菌,营造厌氧环境,建立正常菌群,降低肠道酸碱值,促使胆红素排出体外[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缩短黄疸消退时间,疗效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IgM、CD4/CD8、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