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蓉 孙玉锦 陈慧 王颖 满浩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国家鼓励在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鼓励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科研素养尚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2]。很多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大多学生更是错误地认为科学研究就是重大的发明、创造,是专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学生们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最终学习目的。这种认知导致学生不善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去适应社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3]。为改变这一现状,我院开辟了“第二课堂”,鼓励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学习。为了使培养更有效果,我们不断总结、调整,摸索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提高高职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方法。
研究团队经过调研分析,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毅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培养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情况,我们考虑结合“第二课堂”,创建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协会成员为核心培养对象,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团队,以便对学员进行管理,对培养情况进行监测。为制定适合高职学生学制和知识层次的培养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方案,我们邀请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代表、教育系研究教育教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学生代表一起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一套结合“第二课堂”以“科研知识专题讲座、主题阅读训练、科研实践训练”为主线,“科研沙龙、一般考核、竞赛、重点辅导、自由阅读”为辅助的综合培养策略。
为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与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自2015年开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素质拓展学分(即“第二课堂成绩单”),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创业学习。
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修满2分是达到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与第二课堂结合,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科研素养和社会竞争力的同时,还能获得素质拓展学分,为毕业达标做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开展有组织的、持续性的科研培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营造优良的校园科研氛围,在学院团委、基础医学院及社团联合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研究团队和学生们一起创建了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2.3.1 科研培训讲座
为了让零基础的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专题讲座,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3.1.1 文献检索与引用
主要讲解了百度搜索的方法与技巧,如限定网站、限定标题、搜索特定文件等;数据库检索的方法与技巧;高级检索的方法;注释的标注方法及位置;参考文献的格式、类型以及引用的方法等。
2.3.1.2 论文写作基础知识
主要讲解了论文、专利的由来和意义;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格式;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论文发表的程序;科研精神、科研态度。
2.3.1.3 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主要讲解了科研课题申报细则及申报书首页解读;课题论证的方法和经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的撰写方法和经验;申报书撰写与论文撰写的异同;如何参考重要文献,列举参考文献的方法以及学术规范等。
2.3.1.4 科研灵感激发
主要解释了“何为科学”,讲解了科研的类型、特点和基本方法;常规的实践途径等。
2.3.2 论文阅读训练
科研文献阅读训练分主题阅读训练和自由阅读训练两种方式。
2.3.2.1 主题阅读训练
以三个星期为一个阅读训练周期,以“2+1”模式进行。前2周:第1~3天,由协会相关负责人进入文献数据库,按照老师给出的主题收集文章;第4~13天,全体会员以本次负责人收集的文章为中心进行主题阅读并撰写阅读心得,第14天统一交给老师。最后1周,项目组教师评阅心得,由此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感想以及可能的创新,以便进行重点辅导。学生在此期间调整休息、自由阅读或利用阅读产生的感想尝试撰写论文。此训练主要在节假日进行。
2.3.2.2 自由阅读训练
同学们自己确立主题进行自由阅读,不定期上交阅读心得给老师评阅,获得指导,此训练主要在平时学习中进行。
2.3.3 科研沙龙活动
为巩固讲座和专题阅读效果,我们在专题讲座后开展不定期的小课堂和沙龙会。大家畅所欲言,互相讨论、学习,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习兴趣和科研灵感。沙龙会议不定期开展,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项目组至少一位教师参与沙龙活动。
2.3.4 科研实践训练
经讲座、科研沙龙等活动后,研究团队对学员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让有兴趣并有一定科研知识基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中。学生全程参与课题设计、计划实施、论文及结题报告撰写等环节[4],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可行性-提出并论证研究方案-研究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反思存在的问题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研究者的基本思维,熟悉科研、创新程序。导师在学生收集资料、确定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不断跟进,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5]。
2.3.5 双重考核检测
为了解学生科研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帮助大家提高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科研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科研素养,我们采用双重考核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一是在每次培训后进行现场测试,了解当堂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待大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参加竞赛活动[6]。这样既能激发大家参与的兴趣,又能督促学习,也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家学习掌握的情况。
在我们开展培养近一年后,同学们自行参加了学院首届科研基础知识竞赛。竞赛以笔试的形式开展,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经过初赛的筛选,最终有34位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会员进入决赛(竞赛题出自研究生科研竞赛题库)。在没有任何突击辅导的情况下,进入决赛的会员们获得最高分93.5分以及评价分60.01的好成绩。可见进入决赛的同学对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科研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同学能较好的掌握。
为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增强同学们学习科研知识的信心,维持学习的毅力,团队核心成员坚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及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和比赛,保持良好的科研状态和学术操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团队成员积极参加院内外科研相关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变化和需求。积极参与学生科研沙龙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科研灵感。
经过培养,我院学生首次尝试申报全国大学生科研课题,其中普专医学影像技术2017级4班刘骄娇、5班具天波所申报的课题“大学生半月板退变的MRI分析及原因调查”获得立项。学员们在学院第一届科研基础知识竞赛决赛中摘得所有奖项,包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并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入2018“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候选,年终考核以86.25分位列全院第二,获学院2018-2019年度“十佳社团”。
本项目通过开展有组织、持续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高职学生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研究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训练学生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多问为什么。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思维,教给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方法,为他们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实践,锻炼了思考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这些转变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