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延刚
(吉林省安图县中医医院,吉林 安图 133600)
肝脏结核属于肺外结核的一种,发病较少,但可治愈,该疾病发病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易被患者忽略,误诊和漏诊率较高,尤其是结节型肝结核,需与肝脓肿、肝癌等鉴别。有数据显示,急性粟粒型肝结核患者中大约有90%肝受累,慢性肺结核患者病中,接近80%患者患者肝结核[1]。说明因肝外各类型结核病造成的肝结核发病率高,误诊误治率均比较高,确诊率低。目前临床诊断使用较频繁的即CT诊断,但关于CT诊断肝脏结核的文献较少,为此,本文选择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结核患者,分析其CT表现,并对其鉴别诊断价值进行评估。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15例肝脏结核患者,病理证实为肝脏结核。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2-72岁,平均(36.13±5.96)岁。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消瘦、肝区疼痛以及腹痛腹泻等。
1.2 方法。选择的德国西门子生产的螺旋CT机,检查前保持空腹,前二十分钟饮水600 mL。层厚、层距均为10 mm,电压120 kV、电流225 mAs,自膈顶起,向肝最底层单层扫描,增强扫描时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普胺,先灵公司生产,350 mg I/mL;碘海醇,上海安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0 mg I/mL),借助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注射量80-100 mL,速度控制在2-3 mL/s(需结合患者耐受能力及体重),静脉期45 s,动脉期25 s,延迟100-120 s。
2.1 CT表现。15例患者中,3例结核瘤、5例结节型肝结核、7例粟粒型肝结核。结核瘤CT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肝脏中央大片低密度坏死,平扫呈等密度,包膜光滑且薄,增强扫描包膜出现轻度强化,2例患者肝脓肿,病灶间相互融通,两个及以上各结节液化坏死,周围伴有卫星灶,动态增强扫描无明显变化。结节型肝结核CT表现:5例患者肝内出现混杂密度或者低密度节灶,边界模糊,对比正常组织并不明显,有病灶为等密度,平扫多分布于肝外周,病灶大小不一,病灶中央伴有粉末状钙化,密度高,增强扫描,静脉期呈环状强化,动脉期病灶范围缩小。粟粒型肝结核CT表现:肝脏呈弥漫性肿大,伴粟粒低状密度灶,边界清晰且均衡,增强扫描,未见静脉期及动脉期发生明显变化。
2.2 病理所见。三种疾病类型组织在镜下可见干酪样坏死区域,并有类上皮细胞包围,纤维组织胶原华;结核瘤呈灰白色,包膜不完整;病灶周围可见郎罕氏巨细胞,可见五个以上细胞核簇状排列,周围肝组织充血。
有研究显示,患者临床出现不明原因的盗汗、贫血、上腹痛、发热、消瘦、伴或不伴肝功能受损以及肝肿大、肝脏影像学检查出现占位病变、血清磷酸酶增高、血沉增快以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实验呈阳性时,需考虑到肝脏结合的可能性[2-3]。目前对肝脏结核疾病的分型较为混乱,根据搜集的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分型方法,笔者将其分为结核瘤型、结节性以及粟粒型。
与肝细胞性肝癌肝鉴别,孤立性结核较为少见,其主要鉴别点在于增强扫描,动脉期结核瘤并无明显变化,结核瘤包膜光滑且菲薄,而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增强明显,包膜厚薄不均匀且界限不清。结节型和粟粒型肝结核易被误诊为肝转移性肿瘤,本次研究显示结节型肝结核中心粉末状钙化可明显区别于肝转移癌。结节型肝结核主要呈静脉期环形强化,而肝内多发性血管瘤CT增强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点。对于肝脓肿的判断,细菌性肝脓肿与结核型肝脓肿的CT值较为接近,鉴别难度大,细菌性肝脓肿边缘较为光滑,周期强化明显,患者全身菌血症反应剧烈,而结核型肝脓肿边缘不规则,且为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可见簇状结节影,患者多免疫低下,症状不典型。
综上所述,CT诊断应用于肝脏结核诊断中,对粟粒型肝结核诊断时缺乏特异性,定性判断较难,需与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结合进行判断,对结核瘤肝脓肿以及结节型肝结核粉末状钙化具有特异性,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