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滩废垒”至“丝路明珠”: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区域空间意象变迁*

2020-12-26 20:06僧海霞
关键词:嘉峪关市钢城嘉峪关

僧海霞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70)

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南倚祁连山,北靠马鬃山,东临酒泉盆地,西接平坦的戈壁,素有“河西重镇”之称。“雄关”所在区域,曾设嘉峪关乡,属酒泉县地,是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之处。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文化区域随着“西部开发”“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发生了沧桑巨变,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前贤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史、文学史、民族史等领域,所以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研究视角,借助文学作品重新对其进行历史地理学考察。因此,本人先以《从“关限”至“废垒”:明至民国嘉峪关的意象变迁》为题,将其放在国家场域中,对其所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进行了逐一解析;[1]接着又以《历史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界标及其意象变迁研究》为题,采用卡尔·索尔主张的视角,在关注中原和西域两大地理空间变迁的同时,对界标嘉峪关及其意象给予特别关怀,集中展现了地点和空间的社会意义[2]。这一学术转向,得到了专家的好评,也充分表明还有继续开展这一学术实践的必要。为此,本文以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3]为切入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的区域空间意象,展现区域空间构建和空间效应,解析其空间感受和空间意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荒滩废垒”的空间意象

清代晚期,嘉峪关地区已开始衰败,至民国又惨遭兵祸,胜景尽失,废颓至极。范长江亲临其地,“嘉峪关有小城一座,历年兵祸,城内已全废颓……关上有高楼一座,现楼盖已为大风吹去,仅剩支柱几根,还在为古迹做勉强撑持”。[4]142以至于易君左登嘉峪关时放歌:“纵横驰骋夸壮举,不知塞上有愁苦;愁容妩媚竟如春,斯世苍凉惶吊古。从来诗人悲风沙,遂使征夫永忆家,汉唐胜迹何处寻……天下雄关空废垒。”[5]54-55由此也引发水梓的感慨:“嘉峪关西接大荒,万山形势锁高岗。雄才大略今何在?凭吊秦皇与汉皇”。[6]53昔日雄关徒留废垒,表面上是关城逐渐破败所致,其实是关城战略功能丧失的必然结果。[1]

嘉峪关的衰败之势,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关城形影相吊的戈壁荒滩,“大漠孤烟”散尽,一片沉寂。“关下有居民60多户,约500余人”[7]35,居住在“地窝子”或者土坯房中,以农业或者农牧业为营生。这一区域时设嘉峪关乡,隶属酒泉县。段六奎在《重返酒钢有感》中回忆,“昔大地沉睡,人迹稀少;闻见驼群,黄羊奔跑。水贵如油,满目凄凉,役守边关苦难熬。”[8]104这是此时嘉峪关区域的真实写照,其中的“凄凉”感受,是诗人“悲风沙”情感的延续,固然来自关城战略功能的丧失,但是也深受戈壁荒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9]114的环境影响。为了改善这样的区域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酒泉县对嘉峪关区域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1951 年改嘉峪关乡为嘉峪关区,区下为乡,乡下为村。1954 年改嘉峪关区为二区。1955 年撤区并乡,设为嘉峪乡、新城乡,仍属酒泉县管辖。1956 年,河西三地区合并,称张掖地区。设张掖专署,酒泉县隶属其下。”[7]35尽管不断调整区划,但景观并未改变,“古书上描绘的荒凉情景逐一展现。”[10]112此时登临嘉峪关,依然置身于“斯世苍凉惶吊古。从来诗人悲风沙”营造的氛围中,纵然不再像清代谭吉瑄所说“祁连山下草,寂寞少人烟,魂魄千年后,犹思渡酒泉”[11]46-47那样令人畏惧而盼归,也不会再像打油诗所说“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11]46那样令人惶恐而伤悲,但也难免“愁容妩媚”[5]54。

这些认知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嘉峪关区域还是一个令人相对疏离的地方。虽然不再如“昔日出塞”那样“惶”“悲”而“泪不止”[12]64,但“荒滩废垒”如故,“满目凄凉”的空间价值感受也没有得到改善;这里的“愁苦”甚或“惶”“悲”感受,让人顿生失望和忧虑,这种来自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反映着人们对嘉峪关区域传统的认知观念。

二、1958年后的“钢城”空间构建和空间意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嘉峪关,关城虽破败,但它依然是边塞的符号化象征。同时,嘉峪关是乡级政区的名称,尽管乡政府驻地与关城相距甚近,但当地人如河西戈壁中生存者一样,以农业为生,关城并未带给他们特别的价值感受。1958 年,新中国第四家钢铁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简称“酒钢”)开始在嘉峪关前的戈壁滩上建设。酒钢入驻嘉峪关区域后,以钢铁企业建设为中心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多维空间构建,逐渐驱散昔日一直笼罩在这个区域的“惶”“悲”“愁”氛围,继而产生“钢城”这样的空间效应和空间意象。

酒钢入驻嘉峪关,是嘉峪关区域空间扩大的开始,而选址于嘉峪关前,并非偶然。1958 年1月,冶金部部长助理徐弛等人经过实地踏勘,确定在酒泉西20 公里、嘉峪关东5 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建钢铁联合企业,这是我国西北经济战略的地理优选。从此,酒钢就与嘉峪关共同构成这一区域的核心文化要素和关注焦点。3月,鞍山冶金建设总公司经理赵北克带领工作组到酒泉,“踏勘了几个拟议中的厂址,登上了雄伟的嘉峪关城楼,远眺两侧点点相连的烽火台,以及那茫无边际的荒漠,凭吊了当年祖先屯兵西陲,加强边防建设的情景,不禁肃然起敬”。[10]111这意味着酒钢选址于嘉峪关前,不仅是基于戈壁荒滩的平坦辽阔,还包含着建设者对祖先在边疆建功立业的仰慕,对自己勇挑国家建设重担的认同,凸显其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情。酒钢选址确定后,嘉峪关迎来了大批考察者,如朱德同夫人康克清参观嘉峪关,彭德怀、陆定一、杨成武也到嘉峪关视察。这些考察活动,使嘉峪关区域资源优势在全国大炼钢铁热潮中得到进一步展现,从而使区域开发得到我国冶金部、地质部、水电部等众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对酒钢进行规划,设计出酒钢厂区和福利区。在此基础上,甘肃省建设局又对嘉峪关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出11个街坊,确定了嘉峪关区域最初的空间布局。而同时,这些考察者以昔日守边者的情怀颂扬今日建设者的勇于奉献,推动着嘉峪关形象的变化。

在酒钢厂区建设过程中,周边资源被不断开发,进而将资源产地纳入嘉峪关区域的范围中,区域空间不断扩大。1958 年7 月,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到酒钢视察,写下催人奋进的诗篇,“嘉峪关前产石油,戈壁滩上建新州”。[13]55虽然这时“东西城门上面的两个戍楼,因为年久失修,开始倒坍”[13]53,但在大干快干社会主义的精神鼓舞下,嘉峪关区域的戈壁荒滩以及其上闪闪发光的石子,在豪情万丈的建设者眼中都成了宝贝,更何况桦树沟、黑沟及其外围21 个矿点储量近5 亿吨的铁矿石,西沟储量19790 万吨的石灰石,还有嘉峪关、大草滩、北大河三处水源等。这些资源的探明,为嘉峪关区域空间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而因建设的需要,嘉峪关的行政区划级别和区划幅员也在变动。1959年,“将酒泉县与金塔县合并成立了酒泉市,同时撤销嘉峪关临时委员会,成立嘉峪关区,下设祁连、五一、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次年又增设镜铁山、黑山湖两个街道办事处。农村变为大公社。城市人口达两万余人。嘉峪关区隶属酒泉市。”[7]361965 年,“经国务院、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并划酒泉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嘉峪关市行政区域。此时嘉峪关市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7]36这两次区划调整,嘉峪关的行政区划级别从乡级提升到区、市级,而街坊建设以及“五一”俱乐部、环城铁路、西沟公路、嘉飞公路、12 座小高炉等项目的建成,扩大了嘉峪关的城区面积,城市规模扩大。

嘉峪关城市空间的扩大,为城市功能完善提供了机遇。1966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40多人视察酒钢后,做出大力支援酒钢建设的决定,“酒钢由北京和石景山钢铁公司承包,调来援建职工7200人……由北京市印刷公司抽调26人组成一个印刷厂,北京医学院附属平安医院390人、250张床位全部调迁酒钢。”[14]309-310援建队伍的涌入使嘉峪关市人口迅速增加至4 万余人,设五一、新华两个街道办事处。到1968 年,嘉峪关市人口增加至5 万余人,增设了前进街道办事处。从1958 年至1968 年,建设者们在各方支援下,将嘉峪关区域从荒滩废垒变成了一座容纳5万余人、生产设备齐全、生活设施完善的以企业厂区为核心的城市,且因管理需要不断增加嘉峪关市内的街区数量,扩大了城市的容积。酒钢入驻后,大草滩水库、环城铁路、镜铁支线铁路、炼钢高炉、焦化厂、热电厂等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机械制造厂、印刷厂、综合批发部、地震台等工商业部门相继成立。这些新的城市建设要素的加入,优化了嘉峪关区域的空间结构,改变了嘉峪关区域的整体风貌。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的需要,嘉峪关市辖区的空间功能逐步完善。1971 年,全国冶金计划会议刚确定“四五”期间酒钢新建项目投资规模,甘肃省委就立刻着手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城市结构。首先,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把酒泉县的新城和文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祁青、祁文共四个公社划归嘉峪关市,接着把嘉峪关的市辖区扩大到两个区、五个人民公社、四个街道办事处。其次,酒钢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设想。到1977 年9 月,嘉峪关区域又增建了广播转播台、民航站、通往新城和文殊的公路等,酒钢“采、选、烧、焦、铁”及辅助设施配套建设也基本完成,嘉峪关区域空间价值感受大幅度提升,肖华过嘉峪关时就感叹“自古雄关不住春,而今塔林从云霄”。[15]5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嘉峪关区域进入调整和全面发展时期。这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政企分开,于1980 年成立了嘉峪关市人民政府,下辖5 个街道办事处和3 个人民公社,与酒泉钢铁公司分开管理。新成立的嘉峪关市委和市政府立刻调整了工作重心,从酒钢设计处、市城建局抽调专业人员,在酒钢职工生活区的基础上,正式编制了《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以8 巷13 路纵横分成21 个区和2 个村。从此,嘉峪关城市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而酒钢恢复企业体制后,大力弘扬“铁山精神”,坚持科技兴企,按照“三改一加强”的方针,不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酒钢走上持续、快速、稳定、协调的发展道路,不仅结束了“有铁无钢,连年亏损”的历史,而且加速了嘉峪关区域城市化进程,从而在嘉峪关区域产生了极大的空间效应,使嘉峪关区域呈现出钢花飞舞、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决议’如风绿戈壁,钢水映霞冠天山”[16]84;“仰望祁连叠珠峰,俯瞰戈壁铁花红”[17]61;“俯瞰戈壁钢花舞,遥瞩沙碛油塔密”[18]77;“钢花美酒人堪醉,皓月雄关夜不惊”[19]78。这些诗词所描绘的壮观景象,是对嘉峪关区域发展图景的最美再现。

酒钢公司入驻嘉峪关区域,扩大了区域空间,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空间价值感受。在建设者们豪情壮志的感染鼓舞下,原本的戈壁荒滩也变的遍地是宝。1958 年12 月,酒钢第一任党委书记赵北克在酒钢开工典礼上献诗,“东风吹上嘉峪关,红旗招展戈壁滩;祁连群峰争献宝,钢花怒放耀山川。千军万马誓言壮,苦战三年建酒钢;排山倒海创奇迹,铁水奔流放红光。”[20]92“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使戈壁滩发生了巨大变化,往日荒凉景象一扫而光,代之而来的是沸腾的人群,奔驰的汽车,成片的房屋建筑和施工现场。”[9]134施工期间,“戈壁滩为建‘干打垒’帮了大忙,除门窗屋梁外,沙石都可以就地取材,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职工编出歌谣说:‘戈壁好,戈壁好,遍地沙石都是宝,就地取材建酒钢,经济适用又坚牢。’”[9]133酒钢的建设,打破了荒滩的空旷与沉寂,使戈壁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也使嘉峪关区域的空间价值感受迅速转变,“在昔称绝塞,将为工业区……自当家作主,荒瘠变膏腴。”[21]57从“绝塞”到工业区,仅仅数月而已,并且戈壁也由“荒瘠”变为“膏腴”,这显然是价值感受变化的直接体现。

嘉峪关区域成为工业区后,随着酒钢公司生活街区的建设,初具城市要件,并受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所感染,人们的空间价值感受明显提升,“我们兴奋地爬到74 米高的楼顶上,从上面看到工厂战区和嘉峪关全市一片灯火辉煌,汽车亮着车灯来回奔驶,电焊火花此起彼伏,真是一派会战景象。想起1958 年8 月前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由我们军民画上了多么美好的图画呀!”[22]158建设者们感叹不已,他们战天斗地的豪情终于在这当年“遍地烽烟”的荒滩上开花结果,这座戈壁新城的价值日渐清晰,“酒钢炉火囱烟直,不是当年遍地烽”;“碧水丛林绕故关,城头不复旌旗环。兵家驻地成佳境,风响楼铃震雪山”[23]82;“铁水钢花红,换了容貌”[24]105。空间依然是昔日的兵家驻地,旺盛的炉火堪比昔日的烽火连天,然而昔日的寂寥和落寞之景已不复存在,让人们热情澎湃的是那“铁水钢花”,而这其中又挥洒着创业者们的汗水,满含着他们勇于奋斗的“铁山精神”。钢铁产业作为这座城市的核心产值所在,嘉峪关区域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城市意象“钢城”则凸显出来,“春雷一声响,平地钢城现”[25]83;“钢城油镇扫寂寥,沙枣红柳展新绿”[26]87;“钢铁新城炉火旺,白云深处驼羊间”[27]53-54。基于其核心产业而形成的“钢城”意象,是基于城市拓展和建设的关键要素而形成的。而此时经行嘉峪关的人喜形于色,“昔日出塞泪不止,而今西去笑脸迎”[28]64;还有“城头遥望天山雪,一路熏风不觉寒”[29]60和“稳坐宁迎雨雪眠”[30]90,遥望祁连积雪亦不觉其寒。这些吟诵表明,嘉峪关区域至此再不是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寂寥荒滩,那种“惶”“悲”“愁”感受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胸阔心花放”[24]104,社会心理感受由悲转喜。

嘉峪关区域的“钢城”意象形成后,得到了固化和重塑。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矿产部在嘉峪关市中心建立的“钢城的开路先锋”纪念碑,颂扬“开路先锋”们感天动地的“铁山精神”,固化坊间流传的“钢城”之说。同时,人们也不断重复和塑造这一意象,使其逐渐成为一种超越诗词意象的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成为不畏艰险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建设们的象征,人们歌颂战斗者用双手创造出来的盛景:“无际平沙映碧天,钢城红浪光嘉峪”[31]63;“齐欢唱,戈壁新钢城,灿烂多娇”[32]105,这展现了他们的自豪感,也使“钢城”成为嘉峪关城市奋斗精神的象征。同时,在反复传播嘉峪关的发展成绩时,扩大了“钢城”意象的认同范围。1990 年张浩盛在撰写《美好年华铸钢城——我在酒钢二十四年工作的回忆》[33]100时,直呼嘉峪关市为“钢城”。进入新世纪,这种称谓还在沿用,如薛长年的《钢城人民一次难忘的艺术享受——市政协邀请6位艺术家来嘉演出纪实》[34]286、李政魁的《心系人民情满钢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考察嘉峪关纪行》[35]162。“钢城”意象之所以塑造成功,一是因为酒钢销售收入和利税连年攀升,是全国国有500 强企业和甘肃省利税大户,嘉峪关市因酒钢而享誉中外;二是因为嘉峪关区域在钢铁产业的带动下不仅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至1985年底,已形成以钢铁产业为龙头,以化工、电力、建材、铸造、食品和服装为骨干的工业格局,工业生产总值高达12.95亿元;三是因为嘉峪关区域在酒钢的带动下形成的城市规模蔚然可观,至1985 年底,以四个转盘为中心建成21 个街区,美景如画,“一片繁华展示在我的面前,彩色人流,彩色橱窗,翠绿的街树傲视着戈壁的浑黄,拔地而起的高楼群取代古时的营帐”[36]241,昔日的悲凉之感荡然无存。这意味着嘉峪关区域的空间价值彻底改变,而钢铁产业的发展是其改变的根本原因。可见,正是基于这样的空间效应和空间感受,人们才通过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反复塑造“钢城”这样的空间意象。这是对嘉峪关市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铁山精神”的极力颂扬,而“此日登临意未尽,凯歌阵阵上城楼”[37]86,更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人们对嘉峪关区域的眷恋。

三、“丝路明珠”空间意象的生成、丰富与提升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需要,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日渐被关注,而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城市,被赋予全新的意义,而胡绳主席的题词“丝绸旧路,钢铁新城”[38]72恰是时代需求的映射。此后三十余年间,嘉峪关市以旅游产业化、城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城市园林建设、文化园区建设等多维空间重构,精心打造城市形象,由此产生了内涵丰富的空间效应和空间意象——“丝路明珠”。

嘉峪关区域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赋予的价值如影随形,从最初酒钢的选址到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而嘉峪关人则以敏锐的眼光紧跟时代步伐,为嘉峪关空间价值的提升积极进取。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从嘉峪关名称出发的对长城文化遗产进行的保护和开发。1984 年,嘉峪关市积极响应邓小平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率领全市人民走上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道路。1985 年7 月9 日,嘉峪关市成立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委员会,正式拉开了长城维修工程的序幕。1986年8月17日,中国嘉峪关长城研究会成立,研究、保护、宣传和开发利用长城。1989 年,完成了嘉峪关关城墙体加固维修、嘉峪关关楼及关城内建筑和长城墙体、墩台的修复等,使古迹“昔日风貌又重回”,尤其是嘉峪关关楼的焕然一新,“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30]91通过对长城及其附属建筑的修复和长城精神的大力宣扬,充分展现了嘉峪关市的塞上神韵和文化魅力,嘉峪关连同万里长城被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投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嘉峪关市也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二类重点旅游城市。以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发展,嘉峪关区域的空间感受得到大幅度提升,其历史韵味浓厚,所谓“丝绸之路春风荡漾,名胜古迹令人神往”。[39]88

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嘉峪关市也着力对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旅游开发。1985 年6月,嘉峪关人考察了位于祁连山中的“七一”冰川,将其作为重要旅游项目进行建设。至1988年8月,建成了一座营地、一条通往冰川的公路,使“七一”冰川成为我国开放的第一座旅游冰川,“如银屏高挂、玉女横卧,在丽日蓝天的映照下晶莹夺目,奇特壮观。”之后,又开发了优雅恬静的黑山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二分海子、石峡天险等自然景观,“可以和‘七一’冰川相媲美的自然景观要数‘海市蜃楼’、‘长河落日’等大漠奇观。”这些自然景观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色,是对嘉峪关区域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的必要补充,人们将沙漠与驼铃等景观因素结合,形成极为独特的感受,“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游人在嘉峪关,可尽情领略‘骑驼游塞堡’,‘推窗赏雪峰’的风光。”[40]198-199嘉峪关周边自然景观的开发,展现嘉峪关区域的自然魅力和大漠风情,进一步展现独特的区域特性,丰富了嘉峪关区域的旅游形象,极大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历史底蕴和自然特性的吸引下,嘉峪关备受世人瞩目,嘉峪关人对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继续发展。首先,嘉峪关市利用当地独特的气流条件,建造国际滑翔基地。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位于市区东北的新城镇,占地44万平方米,始建于1987年,投资90余万。在1992年和1993年连续两届国际滑翔比赛中,大批国内外滑翔健儿、旅游团队、新闻记者、兄弟省市观光团等云集嘉峪关,滑翔机、热气球、跳伞队把嘉峪关的天空装扮成热闹的“空中俱乐部”。在其带动下,轻型飞行器和滑翔带飞运动,还有动力伞和热气球观光都成为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嘉峪关市的魅力,“不慕江南雨,独恋大漠风。”[41]31其次,嘉峪关市还借助物产优势,联络金昌市、酒泉市、哈密市等,于1989年、1990年连续举办“嘉峪关赛瓜节”。这些项目建设以及品牌节会的举办,把旅游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嘉峪关市成为令人向往的“西部魅力城市”,“蓝天滑翔,东湖晚霞,浪花里笑嘎嘎;长城赏月,农家品瓜,紫轩美酒醉天下。”[42]78-79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嘉峪关区域经济一路攀升,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首批36 个小康城市”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43]53,举办的国际赛事也使嘉峪关从中国走向国际,成为誉满中外的丝路名城,嘉峪关的“明珠”意象由此萌生。

改革开放之后的嘉峪关,核心产业的升级转型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根本。1985 年以后,酒钢扬改革开放之大旗,不断调整组织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同时还大力推进采选技术改造、烧结焦化配套、1 号高炉复建和扩容改造、新建2 号高炉、炼钢连铸工程、高速线材轧机、中厚板轧机等工程项目,使酒钢到1998 年就已形成从采、选、烧到铁、钢、材完整配套的生产体系和年产150 万吨生铁、150 万吨钢、135 万吨钢材的生产规模,以及以钢铁产品为主,以焦化产品、钢铁产品深加工、建筑安装、建材工业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开发出的普碳钢、高碳钢、焊丝钢、圆钢、螺纹钢、中板材、小型材、高速线材、普通线材等百余种产品,全部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还远销韩、日、美等国家,使其成为甘肃省利税大户、全省12 家龙头骨干企业之一,连续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44]154在酒钢公司的带动下,大批企业纷纷入驻嘉东、嘉北、双泉三个工业园区,形成具有钢城特色的“工业新区,产业高地”。此时“登上嘉峪关城楼朝西远眺,油矿、油田、煤矿、铁矿,毛纺织厂、棉纺织厂、热电厂……像一颗又一颗升起的新星”;“攀上百米高的住宅楼向东放眼,卫星发射基地、镍都金川公司、化工厂、机械厂、马铃薯加工厂……像一轮又一轮喷薄的太阳”。[45]53这样的现代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嘉峪关区域空间感受,嘉峪关市也荣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称号,成为八方客商竞相云集的地方,从而形成“丝路明珠”意象。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将嘉峪关的空间价值向外拓展,技术更新换代则使钢铁产业核心产能提升,嘉峪关市城市布局也在不断优化。1985 年以后,嘉峪关市乘西部开发之雄风,对城市规划进行了调整,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的理念,在戈壁荒滩上确立并实施了迎宾湖旅游园区建设、东湖生态景区建设、讨赖河景观建设、气象塔建设、10 万吨城市供水、南市供水、高位水池建设、双泉截引、果品基地建设、三条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大搞生态绿化,做足水系文章,精心打造水韵之城。如迎宾湖旅游园区的建设,把这里变成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集游乐、休憩、运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水天成一色,花木直如锦。人拂岸柳走,舟载笑语行;归雁去复止,疑为江南景”[46]27;“池水灯光相映红,石径小溪绿草坪;垂柳拂面低声语,夜深曲尽游人行。”[47]22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已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气象预测、科普教育、生态改善、承办国内外体育赛事、调蓄用水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这里“风光旖旎,引人沉醉”,“矮树参差千株秀,繁华争艳百媚生;曲径通幽多歧路,缱绻爱侣此中行;老妪少妇黄齿幼,惬意休闲享安宁;流连盘桓不知返,待到明月伴清风”[48]39;这里“似秦淮岸边,似黄浦江上”,“四季可游览……四时景不同,情趣各相异。真可谓‘塞上明珠’、‘西部明珠’。”[49]35嘉峪关城市建设项目的展开,不仅改变了嘉峪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提升了嘉峪关城市的旅游形象,使嘉峪关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丝绸之路春风荡漾,艺术明珠灿烂辉煌”[39]88,使嘉峪关市跻身“亚洲城市建设百强市”,而且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为世界人们普遍关注、向往和陶醉的现代化城市,丰富了“丝路明珠”意象。

城市环境的优化和价值感受的提升,影响着“他者”对这座城市的感知。而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建造宜居的苑区,则影响着居住者的价值感受。新世纪以来,嘉峪关市牢牢抓住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确立并实施了世纪苑、绿景苑、西域花园、碧波园、青禾园、枫林园、金橘园、丰麦园等苑区建设项目,在大漠上勾勒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新天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使嘉峪关在宜游之外更加的宜居,“这里是巧夺天工的杰作,这里是诗情画意的乐园;是欢声,是笑语,是自然美,是和谐美,是戈壁深处的明珠,在祖国的西部放射着耀眼的光芒。”[50]101尤其是世纪苑和绿景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派现代文明气息。”[51]73原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美丽的街道和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住宅苑区,“眼前,再不是海市蜃楼时隐时现的世袭领地,不是虚幻统领失望和浩叹的岁月。高高的世纪苑、绿景苑住宅小区,美丽的和诚、佳苑住宅小区……像一片又一片的出水芙蓉,著名了这里如火如荼的小康建设。”[43]52这些住宅项目的落成和辅助设施的完善,形成了崭新的嘉峪关区域的空间面貌,使嘉峪关市成为“中国十佳宜居休闲生态城市”,城市内涵的丰盈,强化了“丝路明珠”意象。

进入21 世纪后,嘉峪关市转变了旅游投资方式和旅游开发模式,借助外力实施了中华孔雀苑区、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节庆赛事文化交流园区、城乡文化一体化示范园区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在嘉峪关区域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以蓝孔雀为主题的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集游乐、休闲一体的“方特乐园”等主题公园;建成了以“观礼”文化为主题,以丝路文化为渊源,集旅游度假、文化艺术、老年颐养、国际会展、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高端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这些园区,嘉峪关举办了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航空滑翔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奇石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在嘉峪关区域产生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聚合效应”,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52]嘉峪关区域被誉为“丝绸之路黄金段,戈壁明珠欢乐谷”,成为充满古道神韵和现代文明气息的灵秀之地,嘉峪关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为发展优势和特色显著的“中国西部名城”。嘉峪关人将东西方文化元素在此交汇交融,使嘉峪关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流传千年的“丝路”交流精神,提升了“丝路明珠”意象。

随着丝路文化的兴起,中外交流不断拓展,嘉峪关市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上述一批又一批项目和举办一系列的品牌节会,精心打造嘉峪关城市形象,把嘉峪关建设成了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享誉世界的旅游城市,产生了强烈的生态、经济、价值、幸福等空间效应,诞生了“戈壁明珠”意象。[53]101这种意象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嘉峪关城市建设形成了规模,实现了形式与文化内涵完美结合,而且是因为嘉峪关市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以旅游商贸业和房地产业为骨干、以城郊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格局,取得了经济上的辉煌成就。在钢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推动下,这种意象不仅在“明珠广场”“明珠路”“明珠塔”等项目建设中得到持续展现,而且在“陇上明珠”[54]115“西域明珠”[55]92“西部明珠”[49]35等相似的塑造中得到丰富和提升,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丝路明珠”[56]129,“襟带亚欧丝绸路,锦绣繁花处处堆。”[57]8三十四平方公里的区域,“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不是海市蜃楼,胜似海市蜃楼!嘉峪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使人陶醉,嘉峪关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爱这片热土!”[58]168登嘉峪关者对此感同身受,“盘曲墙上道,欢歌笑语声。”[59]24随之,社会心理感受也发生了空前变化,“岂一个乐字可言”。[60]26基于这样的空间感受,人们通过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塑造出“丝路明珠”意象对嘉峪关市重新定位,这是对“丝路”交流精神的大力颂扬,其本身也反映着人们对嘉峪关区域空间的热爱。

四、结 语

嘉峪关及其区域,“古来征战地,金戈铁马喧”,新中国成立后,“不期到此城,崛起穷荒处”。从500 余人发展到10 多万人,又发展到30余万人;从居住“地窝子”发展到居住“干打垒”,又发展到居住高楼大厦;从单一的农牧经济发展成钢铁工业经济,又发展成旅游业、工业、商贸等产业的复合经济结构;从一穷二白发展至1985年工业总产值12.95亿元,又发展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379.14亿元,到2019年第一季度的工业产值161.2 亿元;从嘉峪关乡发展成嘉峪关区,又发展成嘉峪关市;从荒滩戈壁发展成钢铁城市,又发展成中国小康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经济发展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从而引起人们对嘉峪关区域的地方感受从“荒凉”到“繁荣”,再到“辉煌”的转变;也引起了人们对嘉峪关区域的社会心理从最初的忧虑到眷恋,再到向往、陶醉、热爱的转变;最终引起嘉峪关区域空间意象从建国初的“荒滩废垒”,变成欣欣向荣的“钢城”,继而又变成举世瞩目的“丝路明珠”。这是国家地理优选和区域空间多维构建的空间效应,也是人们对区域空间认知的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

概言之,嘉峪关区域的空间意象,源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理优选和区域空间多维构建的空间效应,源自人们的空间价值感受、空间认知和空间心里,也源自人们的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活动。其变迁动力,表面上源自嘉峪关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际上源自国家西部开发、改革开放等经济战略推进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当然也源自钢铁、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发展的直接策动。这些意象形成后,尤其是“钢城”和“丝路明珠”意象,在人们的相似塑造和不断重复中,逐渐成为一种超越诗词意象的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这不仅是对嘉峪关区域发展的准确定位,而且成为象征“铁山”的奋斗精神和“丝路”交流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正因此,人们才在眷念当年“钢城”的过程中重新塑造出“丝路明珠”来表达空间感受和空间认知,是对铁山精神和丝路精神的颂扬。

嘉峪关区域,新中国成立后能够从荒凉经繁荣到辉煌,表明这一区域的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经济战略是固然必要的,但空间形象打造在其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这是其产生强烈空间效应的必要手段,也是其改变空间感受、空间认知、空间心理的有效举措,显然也是像嘉峪关市这样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能否成功转型、取得飞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其经济结构优化中持续打造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的区域空间形象,也只有在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空间意象,充分展示地域精神或者时代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取得区域文化、经济的繁荣和辉煌,能谱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嘉峪关市钢城嘉峪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中秋
美 丽 的 天 鹅
产业兴了 乡村美了 村民富了——嘉峪关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让优质教育之光洒向每个孩子——嘉峪关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彩色铅笔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闪亮星地带
中国长城第一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