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性别词语对称空缺的批判语用学解释

2020-12-26 14:34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语词语词汇

邓 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09)

汉文化是一种讲究对称的文化,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楹联等艺术作品中,对称无所不在。这种对称亦体现在汉语的词汇构成中,如在启蒙读物《笠翁对韵》里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的表述。这种彼此应对的词语便是对汉语词汇对称现象的经典记载。然而,汉语中涉及性别的词语却有着明显的对称空缺现象,比如,虽然“男”和“女”、“丈夫”和“妻子”等一系列词语都成对出现,体现了汉文化的对称观,但是“贤妻良母”“温良恭顺”“贞洁烈女”等女性词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语,在整个词汇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对称空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语言现象呢?汉语性别词语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方面,CNKI文献检索表明,之前的研究主要探讨过性别词语的歧视现象[1],性别词语语义标记的非对称性[2],性别词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3],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新词语体现[4],词语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因素[5]等。而对于性别词语的对称空缺以及造成这种空缺的原因尚未见相关的论述,本文试图从批判语用学的角度对此一探究竟。

一、汉语性别词语对称空缺的类型

性别词语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性别词语和隐性性别词语两类[2],显性性别词语字面形态上有性别标志,既由带有性别字眼“男、女、雄、雌”等的字构成,隐性性别词语字面形态上没有性别标志,但却暗含性别指向。

(一)显性空缺

汉语中界定男性及女性的词语按其社会属性可以分为家庭身份词语和社会身份词语。家庭身份词语通常是显性性别词语[2],并且其中有一些是带有价值评判意义的,比如“严父”与“慈母”;“家严”与“家慈”,除了这些成对出现的对称词语外,还有一些诸如“贤妻良母”“贞洁烈女”等显性女性词语是缺乏男性词语对称的。此外,在表述女性性格和气质方面,也有一些显性性别词语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找不到对称的男性词语,如“母老虎”“女强人”等。在汉语词汇中,“老虎”一词并不是男性词语,“强人”一词指称打家劫舍的土匪、强盗,虽然入草为寇的以男性居多,然后该词汇并非男性词语。“母老虎”指称凶悍的女人,“女强人”指称事业成功,工作能力强的女人,在意义上,汉语词汇中都没有与之对称的男性词语。

(二)隐性空缺

社会身份词语是一种隐性性别词语[2],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女性普遍参与社会活动是近现代才有的状况,这些词语的暗含性别指向是约定俗成并达成默契的,所以在没有性别指向标记的情况下,这些词语泛指男性,例如“医生”“教师”“科学家”“市长”“县长”等职业名称及官员职位。在现当代,人们通过添加女性性别标志的方式避免了这些社会身份词语对称空缺产生的尴尬,比如“女医生”“女教师”“女科学家”“女市长”“女县长”等。然而,某些以这种方式补上的对称词语却带有一定的歧视或揶揄的意味,比如“女司机”“女汉子”等。显然,这样的性别标志补充后实现的对称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而非价值上的对称,隐性词语空缺依然存在。同样,在表述女性性格和气质方面,也有一些隐性性别词语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找不到对称的男性词语,例如“河东狮吼”“狐媚惑主”“红颜祸水”等。

(三)价值空缺

事实上,汉语中性别词语的对称空缺既有上述形式上的空缺,也有价值上的空缺,而价值上的空缺比形式上的空缺更为严重。

汉语中形容女性的词语常常描述女性的美貌、性情、家庭出身、年龄、婚嫁情况、价值判断等,例如:“天生尤物、国色天香、窈窕淑女、蕙质兰心、金枝玉叶、小家碧玉、二八年纪、人老珠黄、水性杨花、温柔体贴”等。形容男性的词语,常常描述男性的样貌、性格、年龄、气质、能力、才华、价值判断等,例如:“凤表龙姿、玉树临风、气宇轩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风度翩翩、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足智多谋、正义之士、坐怀不乱”等。

查看《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比女性词语词条和男性词语词条,可以看到,一方面,男性词语缺乏表述男性家庭出身及婚嫁情况的词汇,女性词语缺乏其能力、才华的词汇,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空缺。另一方面,女性词语要么是从男性角度评价女性对男性的取悦度、婚配适合度等,要么是将女性物化,评价其服务男性或服务家庭的价值[6];而男性词语则着重表述男性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这是一种价值上的空缺,即女性词语缺乏反映其社会价值的表述,男性词语缺乏反映其家庭价值的表述。

二、性别词语空缺现象的批判语用学分析

Meyer认为批评语用学可以揭露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干预及社会偏见等问题[7]。那么汉语性别词语的对称空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权力干预及社会偏见呢?鉴于汉语词汇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词语对称空缺,特别是贬损类词语,针对女性的词汇其数量及恶毒程度远远超出针对男性的词汇[6],难以穷尽,本文仅着重探讨几个女性词语的男性词语对称空缺现象。

(一)预设理论

预设理论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是在句意中体现出来或暗含着的某种客观事态或情况,是语言表述的整个事态、情况的事实基础[8]。词汇也不例外。对于男性和女性成人前的生理状态,分别有“童男”和“处女”这一组对称的词语。然而,用于形容女性贞洁的“白璧无瑕”一词,却缺乏与之对应的男性词语。这个词汇预设的前提是:女性失贞是不可原谅的罪过,一旦失贞,便如白璧布满瑕疵,变得毫无价值。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男性身上却无词可用、无话可说、无罪可有。“洁身自好”一词虽然同样适用于男性和女性,但该词更多地强调自律,是一种自我标准件,与社会标准的“白璧无瑕”无法形成对称。

在家庭里,男性为“夫”女性为“妻”,在儿女面前,男性是“严父”女性是“慈母”,这些都是成对出现的。然而,涉及女性在家庭德行的“贤妻良母”却不存在与之对应的男性词语。该词预设的前提是:女人在同时身为人妻人母时,为人妻要“贤”为人母要“良”。对于男人在同时身为人夫人父时,为人夫应当如何?为人父应当如何?男性在家庭中的德行应当如何?则不在汉文化的范围之内了。

对于男性和女性外貌的美好,分别有“丰韵娉婷”和“风度翩翩”等多组对称的词语。然而,诸如“天生尤物”“秀色可餐”等物化女性的词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语。这类词汇预设的前提是:女性是愉悦男性等的玩物、是饱人口福的吃食。文史资料显示,“白璧无瑕”和“贤妻良母”常常用来描述自家妻女,而“天生尤物”“秀色可餐”则很少用于描述自家妻女。上述三个女性词语的预设前提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汉文化的男性中心特色以及对女性角色设定的男性权力干涉。

(二)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认为人们对言语的选择是对社会语境的顺应[9]。大量斥责女性“淫荡”的词语亦存在于汉语的词汇体系中,如“破鞋”“风骚”“破烂货”等,这也是对社会语境的顺应,充分表明了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贞洁是女性唯一的价值,不贞洁的女性为全社会所不齿。此外,汉语中还有相当数量指称从事色情业女性的词语,如“野鸡”“野草闲花”“皮肉生意”等,虽然也有“面首”“鸭子”“小白脸”等词语指称从事该行业的男性,但男性词语在数量上以及意义的恶毒程度上皆无法与这一类女性词语相对称。这种空缺顺应着的社会语境是:男性一方面可以享用这些女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度鄙视她们,用不堪入耳的词语责骂她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三)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选择使用的话语应当是与其能力和偏好相一致的明示刺激,这一刺激应具备足够的关联,值得听话人花力气去进行(充分的)处理,而听话人则应当相信说话人所提供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10]。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祸国殃民的昏君,但无论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还是荒诞无稽的殷纣王都靠指责褒姒和妲己这些“红颜祸水”得以开脱,这个词语的出现与应用表明:在相关的语言体系中,与男性政治生涯失败的最佳关联不是男性的昏庸无能、荒淫无耻,而是“祸水”般祸害男性的“红颜”。类似的词语还有“狐媚惑主”等。这些栽赃陷害女性的词语同样在汉语的词汇体系中找不到对称的男性词语。这种空缺反映了一种社会偏见:男性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因为他身边的女性不好。而这种偏见体现了在男权社会中没有自主权、没有话语权、没有社会地位的广大女性在语言体系中处于不公平的劣势。

三、性别词语对称空缺的历时观察及社会心理变化

新词汇的产生直接体现并记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在近当代一再转型的社会中,曾经足不出户、待字闺中、相夫教子的女性,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女性新词语的出现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的变化,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11]。“女医生”“女教师”“女科学家”“女市长”“女县长”都是男性词语对称空缺在这个时代的补全,反映了女性不断提升的社会参与度、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地位,也体现出一种社会心理变化,表达了社会及男性对女性的肯定、尊重、赞许;而带有揶揄意味的“女司机”“女汉子”则体现出在真实的现实变化中,社会及男性一方面不愿意接受,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状况下,以调侃嘲笑方式来指称女性的语用特点。

哪里有男性中心文化的存在,哪里便会产生对这种存在的认识和抗争,便会产生女性主义的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12]。随着新时代两性平等的日趋稳定,男性对家庭越来越多的参与,全社会及男性对女性越来越多的尊重,汉语词语是否会出现对“贤妻良母”等女性词汇空缺的男性词汇补全;而带有歧视、物化、奴役意味,缺乏男性词语对称的“白璧无瑕”“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温良恭顺”等词语,是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从汉语词汇体系中消亡,成为像“答应”“常在”“嫔妃”“贵妃”一类只在存在于文学、史学及影视作品中的词汇,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四、结论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词汇更精准地展现了社会文化、思想、环境等方方面面。批判语用学思考下的性别词语对称空缺现象,证明了汉文化男权中心的文化特色,也揭示了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物化女性、污名化女性的价值取向,人为设定女性情感价值、家庭价值的权力干涉和怪罪女性祸国殃民的社会偏见。这种揭示体现了批判语用学为弱势群体说话的社会实践意义。新时代对某些隐性男性词语的对称空缺补全现象则反映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群体价值的社会化。批判语用学对性别词语空缺现象的探讨是语言理论对词汇进行剖析、揭示词汇对称空缺背后语用意义的一次理论实践尝试。

性别词语包含男性词语和女性词语两大类,通过对《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词条的考查,男性词语和女性词语都存在着对称空缺现象,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了汉语词汇体系中与女性词语相对称的男性词语空缺现象,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相关论题的多方探讨。

猜你喜欢
汉语词语词汇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