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正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福州350008)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高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变革与调整的时期,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斗争深刻复杂。高校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众多社会思潮的汇聚地。高校师生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各种政治势力的蛊惑与影响。我国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引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站起来、富起来、强以来,是对其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化的趋势明显,他们借以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人权思想”,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是他们渗透的重点对象。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2]。因此,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传统舆论宣传管理、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坚定宣传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富有活力、思想活跃,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思想潮流下,容易被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误导,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因此,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帮助青年学生鉴别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和批驳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和说服力,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特点是最大化地追求利润和效益,它的发展带动了大学生的思想解放,但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出现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被边缘化、被轻视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拼爹拼妈”现象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政治问题似是而非,讲话任性、不讲规矩;有些教师使用西方原版教材,对其中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加以批判分析,全盘接受西方价值观念,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些教师,为了吸引眼球,课堂上对学生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企图通过抹黑英雄人物来否定历史,达到贬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甚至有些教师接受境外资助,在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中迷失方向,泄漏国家机密,危及国家安全。教师政治素养不足,会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倾向传导给学生,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国家意识、安全意识淡薄。
当今时代,信息的发布不再只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日益多样复杂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工具,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论坛、BBS、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3]。西方一些国家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施不平等的和近乎单向的文化输送,打着“互联网无国界”的旗号,积极向中国输出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高校作为传播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不良社会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由于大学生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上各种言论和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盲目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政治制度,严重影响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感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等加强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影响,培养“颜色革命”追随者。“冷战”结束以来,一系列旨在扶植境外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在国际舞台上竞相上演,并屡获成功,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其进攻的重要目标。他们极力宣扬“自由、民主”和“普世价值”,以增强大众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制度的认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纳新事物和思想,对国家和社会深层的问题认识不深,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严重威胁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固本培元,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同时,高校又是思想文化集聚创新之地和传播场所,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弘扬主旋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做到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弘扬正气。
高校要扎实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领高校教师按照“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四个”引路人。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校党校培训、集中政治学习的培训和指导[4],以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等方式,增强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让所有教师树立教学“底线”意识,严守教学纪律,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组织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对高校课堂教学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表彰。建立教学督导员队伍,督查授课内容的政治方向。高校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坚定立场,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站好三尺讲台,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和教育学生,用人格魅力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滋润青年学生的心田,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一代代年轻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利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电视、电台、阅报栏等传统媒体阵地和微信、QQ等新媒体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和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建设与管理[5],为师生提供健康高雅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师生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陶冶情操,形成阳光进取、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风范。要组织和引导各种群团、社团组织,开展诸如演讲、征文、书法、绘画、摄影、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先进的文化、主流的思想舆论、正能量的事迹去教育和带动广大师生,从而真正掌握校园文化阵地的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到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哪里。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营造健康舆论场,凝聚发展正能量,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和优秀思想精髓,通过网站、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灵魂。要加强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控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关注校园贴吧、校园微博、微信等信息动向,及时做好舆情分析,运用正确的手段方式,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建立健全高校师生的舆情监管监控与应急报告机制,做好高校师生舆情信息引导,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取向与利益诉求等,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安全事件零报告与敏感信息应急报告机制。对此,要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人员队伍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的舆情信息搜集、研判、分析能力,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和诉求[6],及时回应和满足广大师生提出的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师生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牢牢掌握广大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每天专人负责监控校园网及内设站点,常抓不懈;实施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校园贴吧等网络媒体的全天候监控,执行安全事件“零报告”制度;做好学生安全、校园稳定等倾向性、群体性的敏感信息的监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