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庐州王氏家族廉政文化研究
——以四世祖为中心

2020-12-26 13:51刘良政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廉政

刘良政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教科处,合肥 230051)

一、王氏家族承袭

较为集中的记述明清庐州王氏家族承袭的历史文献史料,主要是王尚辰(十一世)的《述先德诗》[1],以及王氏姻亲清代两淮盐运使方濬颐的《王育泉先生家传》[2](王育泉为十世)。此两篇诗文均历述王氏家族渊源及发展。王尚辰(1826—1902) ,字伯垣,号谦斋,别号五峰、木鸡老人、遗园老人,官翰林院典簿。与同郡徐子苓(毅甫)、朱景昭(默存)有“庐州三怪”之称,著有《谦斋诗集》等。方濬颐(1815-1888),字饮苕,号子箴,又号梦园,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任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等。明清定远方氏家族为地方大族,官运亨通,文化显达。自庐州王氏十世王育泉始,与定远方氏家族有姻亲关系,之后两大安徽地方文化大族交往频繁。

根据《述先德诗》和《王育泉先生家传》诗文可知,王氏家族上溯到晋代,官至光禄大夫。至宋元时期,均有为官之任。入籍庐州府城始于履常公。诗云:“蜀山西崦带淝流,丙舍经营地最幽。寸草春晖悲罔极,莲花庵畔事先畴。”该诗诗下注云:“城中始迁祖履常公,嗜书,善养正,从游者众。辟莲花社讲学。隆庆六年大旱,公与侄小渠公赈粟八百石,县令万君钟禄上其事,额以尚义之家,举乡饮宾。”[1]王氏家族自城中始世祖开始,就体现出尚文之风、敦睦乡里、义举社会之德。

二世祖绍庵公为隆庆戌辰进士,官御史。辞官后,在莲花庵创立惜字社,乐善好学,以随俗合污为羞耻。三世祖慕缑公,善于品评人物,得到乡人推尊。其侄幼章公崇祯丁丑进士,官御史,名噪复社。慕缑公还与幼章公(指王寖大,崇祯丁丑进士)一道,捐资除乱。四世祖俟斋公与弟思龄同魁顺治戊子榜,官黄州司理(今湖北黄冈)。其生平事迹,地方志将其记入“名宦传”中,同时王尚辰的《先黄州府君家传》,记述颇详。五世祖鹿砦公王永阅,封文林郎,乐于周人之急,犹喜帮助寒士,作为廉吏之后,其安贫乐道,有长者遗风。六世祖(太高祖)雨溟公王裛,康熙辛未进士,髫年即显文学才华,时有评其文曰“金斗秀气钟于一人”(按,金斗在今合肥城南),为官商河,清正廉洁。致仕后在家乡筑有冰翠堂。七世祖(高祖)九余公王元龄,早年声誉庠序,工于诗歌,标新立异,有味外味,整理并刊刻先世遗文。八世祖(曾祖)珠庭公王会茏,淡于仕进,生平喜为诗,迂回隽永,不落时派。兄弟四人同案入学,与弟诒庭中乾隆乙酉乡榜。时有评曰“华萼联芳”。九世祖(祖父)受虚公王运咸,为贡生,重义行,喜为周济他人,周文忠尚书旌其门曰“日式是家邦”。晚年与乡里缙绅一起结“真率会”,八十岁举为乡饮宾。十世祖(先大夫)王育泉由贡生考授刑部司狱,咸同兵燹,练乡团。“老练乡团心力瘁,异军一旅起肥西”是其生平重要事迹的高度概括与评价。十一世为王尚辰,有文学才华,著有《谦斋诗文集》。另外王尚辰两子亦有文学才华,均有诗文集留世,惜早逝。

纵观明清庐州王氏家族,有尚文之风,为文化世族;在为官执政上,亦有官德,廉政勤政,多有声誉;在为国治家上,多纾国难,义勇可嘉,家风承续,历代不止。

二、王氏家族廉政事件与廉政思想

在王氏家族史上,四世祖俟斋公王丝,顺治戊子年(1648),夺魁乡榜。1661年授黄州司理。在为官黄州期间,其勤政廉政事迹,王尚辰《先黄州府君家传》[3]记述详尽。兹对其廉政事件与廉政思想做整理归类与分析。

(一)勤政廉洁

四世祖俟斋公处理政务是夜以继日,不敢怠慢,深得民众之心。“暑月视事,终日流汗沾背;夜则焚膏以继。或劝少辍,曰:仓中人满,我何遑安。故楚之求判于府君者,皆祠神以祷之。”俟斋公平时起居宴饮素淡,为官八年,告别之时,身边仅有旧衣和图书。“在署茹淡如寒素,去之日,惟敝衣一箧,图书千卷,黄之老稚,遮道涕泣,焚香脱靴者百余筵。”“宦游数十年,不置姬妾,食不重味,衣频浣不更制,一羊裘三十五年。”由此可见,他衣着从简,饮食素淡,不纳姬妾。所以他绝笔诗中写道:“羊裘伴我气温和,笑比齐卿岁月多。更念无衣无褐苦,黄绵袄子乐婆娑。”俟斋公官声斐然,百姓视其为父母官,告别之日,黄州父老夹道相送。俟斋公睹此场景,怆然作诗留别。诗云:“酒歇初生日气长,碧山红树满西阳。催归偏觉骑能疾,宦久何妨鹤少粮。楚地自怜心尽到,与人争看骨犹强。传知父老毋相念,多有神君在九黄。”这首发自肺腑的七律诗表明自己为官任上心力尽到。更为可贵的是尾联,他用安慰的方式对黄州父老乡亲的相送,予以暖心的回应。

(二)秉公执法,为民平冤

为官黄州期间,处理多起诉讼冤假案件,惩治恶道,为民申冤。“尝捕得劫盗七人,疑其诬,参验果仇家所中。又两案谋杀事虑,经数官系六七年。府君察囚辞色有冤,抑方为伸理,而他案获盗实,杀人者事遂白。又李师贞串盗劫,卖其戚属幼女,移祸于某某。经道台审,已诬服。府君讯实,拘师贞,至一郡称快。府君之烛照覆盆若此。房县竹溪之贼,诬攀汉口商子青衿,某以府君廉问得豁,商人赉千金谢,不受。雪副将高诚旦之狱。高密遣家人以罂贮金,讬言盐齏,弗纳,三良民坐染于盗。因亲客行八百金以直其枉,叱之去,复恐书役从中挴取,竟阁不问。他日省审,乃泛与诸公,释此三人。”从这一连串的诉讼及冤假错案的审理中,反映了俟斋公以民为本,以实为据,秉公执法,从而获得“一郡称快”,使得公正的阳光照到覆盆之下。其在黄州平反冤假错案的成果是,“在黄八年,日有平反,所全活数百人。其羁候藉稿,特由府君反除,再生者三十七人”。王尚辰认为,俟斋公在地方治理中,关键是能够找到地方诉讼案件中的根源,并且能够对症下药,尤其是从社会风俗中予以根治,以良好的世风带动民风,即“药伤补败,疎秽镇浮,民知有耻,肺石渐空”。“肺石”是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赤石。老百姓有不平,可以击石鸣冤。由于石形如肺,故得此名。

(三)仁政爱民

“是时,逃入例严连坐邻里。府君不忍株究穷黎,出金予逃犯,令供结屋江滨无邻,免数十家得不坐。府君之隐为善率如此。岁作尸盒瘗胔骼,在武昌施狱囚绵襖(棉袄)。抚台刘公因是,岁施绵襖(棉袄)以为常。府君之仁爱盖出于天性也。”这里的两件仁政爱民之事:一是为民免株连而结屋;二是施与狱囚棉袄。在为官裕州期间,由于该州荒敝,百姓潦倒。俟斋公更是施仁政,济民困。“裕荒敝且当冲三逆之乱,民不胜供亿,府君出资佃荒田,岁收麦,代民烦费,上司委银收粮,每次辄添补分耗银两,期无亏民。州有入官例银,则概以赈贫穷。署泌阳县,县粮旧不劳催比,易纳。府君二月受事至九月征粮止,于三分留待后官,而公务原派出里下者悉罢。所代赔百余金。上司知府君清廉,终不累以他差。”自己出资、无亏于民、官银赈穷、代赔百金等,均是其仁政爱民的举措。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济宁坚持城乡统筹上下联动、四级联创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城区森林网络、环城森林、森林村镇、山区森林生态屏障、湿地生态环境、森林健康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森林文化旅游体系、森林管护能力、科技支撑体系等10项重点建设任务,以及“水韵圣城森林济宁”大绿化行动。今年10月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邹城市、曲阜市成功创建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6处,其中国家级3处,初步形成区域化森林城市群。

四世祖俟斋公官任两地(黄州和裕州),共十六年,其出于仁爱天性,孝友秉性,在为官执政上体现了执政为民、廉洁自律、乐善好施的廉政思想。这一廉政思想渊源有自:

一是其对执法为公的深刻认识。“府君受任,惟钦惟恤,悉聪致爱,自矢临案,宁疑毋执,宁怯毋遽,宁病己毋病人。虽往牒考立,反复意论,求其可以生之,必不获己执,丹笔间至流涕,讯囚不轻榜笞,以为贫民一受杖,为终身辱。故罪无掠立,狱无久系,一一脉摘,皆委曲得其情。”这一认识具体表现为:要体恤百姓、宽以待人;要反复推敲,曲得其情。要判案有据,判决公允。

二是为官正直,不言人过。“府君乐易恢炱,不炎炎成气,有犯不校人多怒谢。虽狙诈不忍欺。终身不言人过,与人交不作姁姁小忠,始终如一,受人推赠,报之必过其所投,谋人之事如己事,多其功不言。”个人品行上,平易近人;为人处事上,不言人过,受人之赠必倍还之;替人做事上,他人之事如己事,倾力为之,且不居功。正如我们常说,受人之恩不可忘,授人之恩可以忘。

三是与人为善,治家犹严。“居常空乏,然有钱辄与人,与人辄忘。”“居家未尝下衣冠,遇童稚殷勤款洽,而家人皆畏若神明,不敢小有过失。”足见待他人与待家人之别。待人公允,童叟无欺;治家严明,后人克承家学。

此外,四世祖王丝的两个弟弟:王纲和王綍,二人的廉政事迹,志书记在“名宦”“仕宦”中。“王纲,字燕友,合肥人,顺治壬辰进士,官刑部郎,改兵部督捕,逃案山积。纲为振滞狱,释株连。冬日流徙出关者,施汤粥衣絮。”[4]处理堆积如山的案件,显示其执法有方;为贫寒者施给衣食,表明其仁政济民。《康熙合肥县志·人物志》对其革除流弊,仁政济民记载更为深入,“考选授巡仓御史,釐奸剔弊,一破从来卫弁欠粮积习,遂致输輓不屈,度支日盈。陛通政左右参议,有古大臣出纳惟允之风。里中每岁饥有不足者,以储谷分给之。”[5]王綍在任东光县令时,由于其宽惠勤敏,地方百姓爱戴他,在其告官归里时,百姓夹道欢送[6]。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王纲廉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正人心励廉耻疏》[7]这篇疏文中。该文行文缜密,条分缕析,正反对比,寻根溯源,深刻揭露官场上“人心不正”的关键在于人性中“胸怀之偏”,尤其是官居高位者偏私之欲,会造成上行下效,淆乱纲纪。“夫偏者,歧于心私者背于公。其居心积虑,不至于乱朝,常而淆国,是不止。若夫人心正而蹇谔之士,进上殿,相争下殿,不失和气,是同异不妨各出也。或谓飞鸟依人,或为鱼头参政,是启沃不妨异术也。”如何“正人心”“励廉耻”?其云:“商所以正之励之,其道何居,亦日以法令尊,朝廷勿执党以自卫,勿渎货以相污也。”在此基础上,王纲认为,“小民之视听系于官常,官常之胆依系于皇上。是必朝乾夕惕,裕物阜财。良药苦口利于病,毋以逆耳而不收,则偏听私用者绝矣。广厦细旃适于体,毋以费小而不惜,则风俗易者寓矣。”这篇饱含廉政思想的疏文,是王纲初为通政司参议时所作,其核心要义在于“法令者,文治之具也,威福者驭制之权也,是非者天下之公也”。其廉政文化思想体现了“本末”“源流”哲学思辨与逻辑思维。诸如“本不立则末不齐;源不清则流不济”“何谓本,凡人之正大光明,是事业所从出也;何谓源,凡事之敬小慎微,是著察所由肇也”等,堪为讨论廉政文化的逻辑起点。因此,在明清庐州王氏家族廉政文化中,这篇疏文的理论性、思想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王氏家族廉政思想承续与传播

在十世王育泉和十一世王尚辰父子为学、为官、处世之中,王氏家族的廉政思想从不同层面得到承续。王氏家族姻亲,两淮盐运使方濬颐在《王育泉先生家传》中,对庐州王氏家族历代承袭进行了概括。“一乡一邑之间,异口同声,群相推重。曰某先生为有道之士,盛德君子,及之邻郡,称之者如是,再之一郡,称之者又如是。重以遭逢乱世,弃笔从军,捍卫桑梓,名闻阊阖,饰终典渥,后起有人,如育泉先生者。大江南北,无不知先生,仅以肥上善人目之,岂足以尽先生之内美懿行也哉。”[2]47明清庐州王氏家族,不仅声誉郡里,也得到异郡推崇。到了十世、十一世,适逢乱世,又投笔从戎,捍卫乡里,又得推重。在晚清,庐州王氏家族传承家风,一以贯之践行廉政思想,只是因时事世局的变化,廉政思想内容有所变化。兹以十世王育泉、十一世王尚辰为中心进行分析。

(一)乐善好施,倾财济人

“尝倾财以济人急,而自奉俭约。曰:吾非自苦,乃惜福耳。”[2]47自己节俭,周济他人。庐州旧有广益局和育婴局,时官人以为故事。王育泉极力谏言,力矫其弊,并且将这一慈善机构延续下来,使民得到实惠。在与好友张浣花一同前往白门(今南京)赶考时,张浣花病死。王育泉罢试为其治丧。王育泉还两次为他人平冤昭雪,体现了其伸张正义,乐善好施的品行。

(二)修葺城垣,捐资公益

晚清咸同兵燹,庐州告急,城垣颓坏。王育泉出资修建,不劳民力,不废官资。其于道光己酉年在逍遥津上建成小辋川别墅。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胜地,他们在此唱和吟咏,成为当时盛事。小辋川别墅亦为合肥历史文化景点。此外,王育泉向庐州郡守谏言修葺已颓废的庐阳书院,亲自担任修葺事宜,并且为书院士子“筹给膏火,奖掖寒畯”,使得“负笈者始获广厦之安”。他还倡修包孝肃祠,新建宗族支祠等。以上对地方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传承,作用甚大。

(三)组织团练,应对时乱

捻军攘境,王育泉“毅然以讨贼为任,出奇设计”,亲自率领乡兵讨贼。自此一路征战,纾解国家之难。征战中病发而死,临死留言于仲子王尚馨说:“吾年逾六旬,死无遗憾,惟逆贼未灭,郡城未复,吾目难瞑。”[2]47在王育泉讨贼剿捻匪中,其子王尚辰也随其征战,客郡守幕府,以不烂之舌,建言剿匪之策。在家国之难面前,可谓是父子齐上阵。

(四)反腐刺贪,倡导廉风

十一世王尚辰,秉家风,直言时弊。其被目为“庐州三怪”之一,或与其不适时俗,直言时弊有关。其反对贪腐,倡导廉风。《刺贪》诗云:“走兽无两翼,飞鸟无四足。朝槿晚即萎,荣华如转烛。盈虚消长有主宰,尘海劳劳难满欲。彼何人斯甘狥利,粪逐蜣蜋蝇嘬肉。治生自昔有常规,为学于今竞干禄。士夫不解守廉隅,朝野焉能厚风俗。君不见蜩螗择树只一枝,鼷鼠饮河仅饱腹。倾身障簏尔胡愚,蠟屐差强阿堵物。愿把横财三十罐,偏济贫寒与孤独。世途禁网一齐开,国少贪人民食福。”[1]

这首古诗有汉魏风骨,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既有情理,又不乏箴言。学子干禄,士子逐利,对世风影响恶劣。最为可贵的是,王尚辰不仅倡导返横财于民,还希望治世者设计禁网,一如今天常说的扎紧制度的笼子。

世风日靡,还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贪名逐利现象。《学校叹》云:“君不见酒囊饭袋深可鄙,又不见羊质虎皮反自喜。诵尧之言行桀行,名教中添一蠹耳。忆昔庠序萃群材,砥砺廉隅尤远耻。老成虽逝典型在,目见耳闻今若此。平居所记推帖括,捷径争夸弋青紫。虚名闾巷好为师,厚禄朝廷空劝士。吁嗟乎,文风寖薄民气偷,钱虏愈横经神死。异端邪说更蜂腾,真读书人能有几?”[1]教育之风影响世风,文风改变了世风。王尚辰对文风寖薄,洞察明晰,予以批判。此外他的《新谣四首》均是针砭时弊,规劝官府之作,体现其关心民瘼,倡导廉风的思想。需要进一步申述的是,王尚辰对有功德于本郡的官员,予以褒奖,撰写《德政碑》碑文。这也是其倡导廉政德政的体现。

明清庐州王氏家族廉政思想文化得到延续,除了有其家族秉性之外,其传承教育的载体,或者说其传播的方式,值得总结。

一是撰写诗文,追忆先德。王尚辰的《谦斋诗文集》中,对祖上功德,或撰写家传;或仿魏晋时期的“祖德”诗,撰写《述先德诗》组诗;或在诗文中间以吟咏,如其在《小辋川棹歌》第三十八首中云“菜根滋味闲中嚼,清白家风历四朝”[8],等等。王氏姻亲方濬颐、方濬师兄弟也对王氏家族祖德进行歌咏。

二是提炼祖德,进行教化。“夫数典忘祖,籍谈贻讥,称述祖德,灵运独著,世人于祖宗田庐犹争之为世业,独于祖宗言行茫然无知,岂非惑欤?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诚虑先泽,有时而竭,苟不务明德,则陨家声也甚易。呜呼,祖宗之欲有子孙更百世而无极,为子孙者,可不上念祖宗而自奋乎哉?”[3]这是王尚辰在《先黄州府君家传》中收篇之言,其教化意义不言自明。

三是整理别集,存世流播。王尚辰对四世祖的作品进行搜集,知其至少有四部著作,可惜未梓刊行。其所创作的《谦斋初集》《谦斋二集》《谦斋三集》等诗文作品,均予以汇集,并且自序之。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为两个亡子整理遗作。这些诗文作品为王氏家族文化、廉政思想文化等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明清庐州王氏家族廉政思想文化植根于优良家风,实践于为官治理和为学作文中,是庐州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于当今廉政文化建设、历史文化传承都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廉政
中华廉政人物20集系列动画《一身正气吴世宝》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廉政风险防范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廉洁文化新春行川城劲吹“廉洁”风
“廉政”一词为晏婴首提
儒家廉政文化:地位、结构与限度
廉政一座园,清风树正气
——溧阳清廉园展览纪实
廉政领导力有助于提高廉政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