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梅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成为了十分常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术中低体温是手术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体温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基本生命体征,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6~37 ℃,低于36 ℃的称为低温。术中低体温是指手术过程中,手术患者的核心温度非计划性低于36 ℃,是高发性的手术综合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几率高达50%~70%[1]。术中低体温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恢复时间延长、伤口感染的风险增加、免疫系统抑制、药物代谢减慢等不良影响[2]。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术中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十分重要,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手术效果,已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重视。
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局部躯体会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加之手术室内空气的流动,会增大患者的散热量,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温度干预措施,患者极易产生术中低体温的情况。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相对湿度为40%~60%。当室温过低时,会使皮肤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过大,患者机体散热量显著增大,更易发生术中低体温情况[3]。
1.2.1 术中输液、输血的影响
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大量的室温液体或未加热的腹腔冲洗液被输入患者体内,体液将发生“冷稀释”作用,这将直接导致患者体温下降。术中输注大量未加温液体,会刺激血管收缩,降低患者免疫力和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感染风险,且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心血管功能[4]。
1.2.2 术前使用消毒液的影响
在进行外科手术时,术野消毒范围广泛,需要大面积皮肤裸露在外,患者皮肤与空气对流散热,增大了散热量[5]。消毒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一般是挥发性的,当消毒剂挥发时,也会带走患者皮肤表面的大量热量,导致患者体温降低。低温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也是导致寒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2.3 术中使用冲洗液的影响
当进行腹腔镜、关节镜手术等特定类型手术时,需要应用大量冲洗液对患者身体部位进行冲洗,当冲洗液温度较低时,会导致患者清洗部位温度降低,随着血液循环,患者的体温也会降低。在手术麻醉状态下,患者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降低,更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现象。
1.3.1 体质的影响
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同,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有差异。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产生术中低体温情况,老年人机体的退行性病变和器官储备功能降低,使其身体的体温调节反应也有所减弱,难以及时有效调节体温。幼儿体温调节中心尚未成熟,体温调节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相比于成人,儿童的体表面积更大,皮下脂肪少,调控能力差,热量易通过皮肤流失[6]。
1.3.2 术前准备的影响
一般来说,病人在手术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如禁食、禁食、灌肠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术中低温。
1.3.3 心理因素
患者由于面临手术,其紧张、焦虑产生负面的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布,影响微循环和回心血量,极易导致术中低体温症状的发生[7]。
当患者的术前体温较低时,体表与核心部位的体温温差较大,极易导致体温过低的发生。术前心率与术前收缩压也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这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通过调节血液流动来调节体温,而心率和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交感神经的功能[8]。在术前和术中护理中如未对上述因素进行测量和采取干预措施,将提升术中产生低体温情况的概率。
虽然在较低的体温条件下,患者的机体代谢率较低,能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少耗氧量等,但持续的低体温情况会引起患者生理指标紊乱和内稳态的失衡,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9],以下是术中低温引起的问题。
体温降低可能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细菌微生物的杀灭性减弱,导致胶原蛋白减少,使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增加感染几率[10]。术中低体温情况在术后会直接导致患者发生寒战,使机体组织耗氧量升高,容易引发组织缺氧。
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情况,患者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会降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缺氧情况。低体温会抑制心肌的收缩力,降低了心脏的排血量,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情况的发生,如果体温低于30 ℃,还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1]。
在手术过程中,体温降低可能导致血浆浓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及血容量减少,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降低,会使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延长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危险性[12]。
低温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肺缺血缺氧是肺损伤的原因。低温对肺组织的损伤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交感神经功能外,体液因素,特别是一些炎症介质(如组胺)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体温过低会降低代谢率和供氧量,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缺氧。低体温还会延长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时间,导致患者术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清醒,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质量。
在手术开始前,应预先调节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使温度维持在22~26 ℃,湿度维持在40%~60%,尽量使患者身处一个温暖的恒温环境,尽量降低患者在术中热能的损耗,使其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能保持恒定。
加强对于全身麻醉患者的管理,及时为插管运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吸入热化气体。使用保湿加温过滤器也能减少患者额外散热,能有效地减少深部温度继续降低的情况发生,避免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情况。
术中输血、输液所用血液和液体的温度较低,也是引发患者术中低体温情况的重要原因,应将要使用的相应液体提前放入温箱内加温,使其温度维持在36~38 ℃,且温箱中的液体应及时补足,保证供应。此方法能有效避免因输液的温度过低而引起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加强患者非手术部位的覆盖,从胸部到脚可使用合适尺寸的被子、四肢棉套和脚套等,以减少患者体温的损失。对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可加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等,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严格、定期监测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体温变化,一旦体温明显下降,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保证护理过程中温度保护的连续性,术后到病房途中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做好住院病房的保温工作,急诊室和护士及时交接病人体温变化。
手术室护士可通过术前访视,与患者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以准确、及时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良好地沟通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因素引起的冷刺激阈值下降,有效降低术中低温的发生。
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进行护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重视。应加强术中体温监测,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低体温对患者健康的不良影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正确使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患者术中低体温情况的发生,还能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保证手术效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