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轻霞,程丽方
(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赵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是经上肢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的尖端处在上腔静脉1/3 段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位置,使用PlCC 输入的药物便能够直接流进上腔静脉[1-2]。因为上腔静脉的管腔粗、血流较快,所以血管因刺激性药物而受到的损害便会大大降低[3]。有些患者外周静脉通道比较缺乏,因为疾病原因输液的时间比较长,选择了PICC 以后,其静脉通路使用更为便捷且安全[4],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 例,所有被选入患者中有24 例脑出血,36 例脑梗死,其中男25 例,女35 例,年龄42~90 岁,平均(75.9±2.3)岁。
置管前协助患者选择较为舒适的平卧位后,上臂外展与躯干呈90°,通过测量、评估确定预置管的长度,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血管及预穿刺点,然后进行常规消毒,穿上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后,将无菌治疗巾铺好,助手在无菌区域外扎好止血带,使血管充盈。将PICC 导管用生理盐水进行预冲,在局麻下用20 G 或21 G 套管针以20°~30°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丝,撤除穿刺针并保留导丝在血管内。进一步给予麻醉剂后扩皮沿导丝送入微插管鞘,固定好微插管鞘后,将导管缓慢、匀速送入,当送入20 cm 左右时,嘱患者头转向静脉穿刺侧,并低头使下颌贴近肩部,以免导管进入到患者的颈内静脉。之后继续送入导管,在到达预置长度后,用无菌纱布在鞘的末端处压迫止血并固定导管,即可撤出并撕裂微插管鞘。用抽吸有生理盐水的20 mL 注射器抽回血,确定导管在血管内,核对插管长度后,超声检查同侧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判断导管无异位后,缓慢平直撤出导丝,修剪体外导管长度,安装连接器,用20 mL 注射器回抽血液,在延长管内见到回血后,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安装正压接头,用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最后在穿刺点上方放置小纱布块,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粘贴,用胶布蝶形固定导管后,再以胶布横向固定。在胶布上记录置管时间、穿刺者和导管外露长度后贴在透明敷贴上。整理用物后,根据患者情况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指导患者正确活动手臂[1]。
1.3.1 置管前护理
医护人员要经过PICC 专科培训并取得资质才能进行此项操作,置管前要对患者基本情况做好评估,了解其是否有出血、导管过敏史等,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应用PICC 的必要性,并告知其在置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以后,并在同意书上签字[5]。
1.3.2 置管中护理
操作过程中,环境要保持安静、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操作规范,一次置管成功率才会更高。置管时,动作要轻缓,不宜过快,发生静脉痉挛时,立刻停止送管,等待两三分钟后,再缓慢送入,动作要轻柔。在停止送管期间,要保持生理盐水的间断推注,避免发生堵管[6-7]。在操作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以减少患者焦虑、紧张等不适。
1.3.3 置管后护理
注意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如果渗血较多,立刻更换贴膜,并加压固定。置管后的24~48 h,叮嘱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护理人员要定时查看患者穿刺处是否存在红肿及静脉炎发生。
本次在置管中共有4 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但是在经过治疗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在拔管以后未出现并发症。
在置管时,应掌握正确穿刺技巧,避免反复穿刺血管[8]。一旦穿刺点发生了出血情况,就要立刻加压包扎。本次共有1 例患者穿刺点出血,在实施加压包扎处理以后,出血停止。
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多与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PICC 必须由专科护士进行标准化维护。置管24 h 后要观察穿刺点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之后每周维护1 次,确保敷料保持干燥,若有贴膜潮湿、卷边、过敏应立刻更换。在PICC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9]。
发生导管堵塞多与冲封管不规范或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有关。冲封管时,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要使用10 mL 以上的注射器,尽量避免经导管采血。如果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或连续进行输液时,每隔10 h 左右冲管1 次[10]。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堵管,禁止强行推注药物,以免将小血栓推入血管中。疑似导管堵塞时,首先查看外部因素是否存在异常,患者体位是否正常,将机械性导管堵塞排除后,在导管的外口处连接一个三通管,关闭直端,然后连接已抽取尿激酶的稀释液10 mL 注射器(即10 万U 的尿激酶+10 mL 0.9%的生理盐水),注射器的侧端跟5 mL 的空注射器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回抽的时候就可形成负压,将侧端关闭,将直端打开,因为负压的缘故,尿激酶会被吸入导管,之后关闭导管,5 min 以后再将侧端开放,如有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无回血即可停止操作[11]。
导管脱出的原因一般是固定不当。在固定导管的时候要采用“U”型固定,一定要避开关节、凹陷部位。提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如有不配合治疗者,可用外网套固定穿刺部位。避免剧烈活动或穿脱衣服时牵拉外露导管使其脱出。
临床出现脑卒中的患者很多,该病病程长,且起病较急。治疗脑卒中常用高渗性脱水剂甘露醇,应用此药会加重患者的外周静脉损伤,轻微的会有痛和局部酸麻的临床症状,严重的会引发组织坏死及血管闭塞等[12]。一旦患者血栓机化,可能导致血管永久性损害,所以后期给药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采用PICC 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时,药物便可直接进入到大血管,因此药物在静脉中停留的时间短,药物可以直接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代谢。这种给药方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医护人员可自行完成。PICC 的应用,减轻了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避免了患者因锁骨下静脉穿刺导致的严重并发症,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损害。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PICC 的应用,已得到临床护士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时,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且降低了因治疗疾病所导致的血管损伤,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更有信心。临床上护士的操作技术在提高,未来应用PICC 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并发症的发生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