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霖教授治疗汗证经验浅析

2020-12-26 01:19:16赵文彦张瀚云肖雁翎邱奕平沈其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浮小麦自汗营卫

赵文彦,张瀚云,肖雁翎,邱奕平,沈其霖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0 引言

《内经》认为,汗为人体之津,属于人体五液之一,《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形成的机理在于阳气蒸发阴津所致。[1]但若在静息状态下或稍有活动后,汗出过甚、自汗难止、盗汗或当汗出而不出,从而形成汗证。正常人在环境温度升高、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精神紧张、或运动后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临床汗证则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异常出汗。

吾师沈其霖,师承四川省十大名中医李孔定教授,潜心临诊20 余年,强调辨病辨证、专病专方相结合,治疗汗证疗效确切,吾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吾师治疗汗证经验介绍如下。

1 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营卫不和而至自汗的病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外邪侵入机体,卫阳受损,营阴失于内守,营卫不合,开泻失司,故自汗。

吾师治疗素体亏虚,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汗出淋漓之汗证,多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虚劳病》:“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吾师用其治疗汗证颇有疗效。本方从用药剂量来看,系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方中取桂枝以解肌温阳,白芍养血敛阴且佐桂枝通阳,大汗出者,则重用龙骨牡蛎收敛止汗。

如治患者李某,女,69 岁,四川绵阳人,2019 年3 月1 日初诊。患者以“汗多数年”为主诉就诊。患者人胖面暗,行走时需使用拐杖,进入诊室时情绪激动,言语急促,精神痛苦,早年丧夫,儿女在外工作,长年独居。曾在外自服中药后症状缓解,近期症状加重,遂至吾师门诊就诊。现汗多,动则汗出明显,无时间差异,全身湿透,自诉睡眠时能浸湿被褥,睡眠差,睡眠3 小时,凌晨3-6 点解大小便,次数多,量少,解大便则有小便,若不解则汗出,无反酸,烧心。无手脚心发热,舌暗红,苔白,脉弦滑,纳可。有脑梗病史,胆囊切除术后,有腰部手术瘫痪3 年病史,有结肠炎病史多年。中医病属汗证,证为营卫不和,肺气虚损。治以温补肺气,调和营卫。处方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30g,浮小麦30g,山茱萸10g,仙鹤草60g,桑叶30g,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5g,白附片10g(先煎),共3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患者于2019 年3 月8 日复诊,进入诊室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未再使用拐杖,言语沟通无障碍,情绪愉悦。诉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汗出大量减少,但仍有少量汗出,现凌晨4 点解大小便。眠差,服用安眠药助眠,纳一般。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患者症状缓解,证明上方治疗有效,故守上方,处方如下: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30g,浮小麦30g,山茱萸10g,仙鹤草60g,桑叶30g,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5g,白附片10g(先煎),五味子10g,建曲30g。共3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患者于3 月15 号三诊,步行进入诊室,表达思路清晰,诉症状好转,活动及遇热后仍有少量汗出,汗出后微恶寒。夜间大便3-6 次,质稀,食后加重。口腔溃疡易反复发作。既往便秘。眠差,服用安眠药效果不佳,有遗尿现象。舌淡红,舌尖红,苔白。处方如下:桂枝15g,白芍15g,甘草6g,大枣30g,生姜10g,龙骨30g,牡蛎30g,浮小麦30g,山茱萸30g,仙鹤草100g,桑叶60g,黄芪60g,防风15g,白术15g,白附片20g,五味子15g,补骨脂15g,肉豆蔻15g,益智仁30g,共3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汗出症状好转,嘱其畅情志,劳逸结合,不适随诊。

2 肺脾气虚,补益肺脾

肺脾气虚之汗出,多为咳嗽日久,耗伤肺气,肺卫不固,固汗自出。久病喘咳,肺气虚损,子病及母,脾胃受损,故见腹胀便溏。吾师认为,咳嗽的治疗无外乎祛邪扶正,外感、内伤咳嗽可互相转化,宣散邪气,肺气畅达,咳嗽自止之后易体质亏虚,卫表不固,故用玉屏风散,意在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常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之表虚自汗。

如治余某,男,45 岁,2018 年10 月12 日初诊,诉咳嗽数月余,咯黄绿色痰,稍有活动后汗出,晨起背凉,舌红苔脉沉紧,证属痰热壅肺,治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以吾师自拟方银黄清肺饮加减,处方:连翘15g,黄芩30g,麻黄10g,甘草6g,鱼腥草30g,冬瓜子30g,远志6g,桔梗15g,胆南星30g,地龙10g,儿茶10g,僵蚕15g,牛蒡子15g,蝉蜕15g,前胡15g。共4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后于2018 年10 月23 日复诊,诉咳嗽已愈,现易汗出,自觉抵抗力下降,恶风,易感冒,夜寐欠佳,容易早醒,食少不知味,便溏,夜尿频,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表虚自汗证,治以益气固表敛汗,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处方: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5g,仙鹤草50g,淫羊藿30g,大枣30g,陈皮15g,白芍15g,桂枝15g,甘草6g,生姜15g,巴戟天30g。共3 剂,水煎服,2日1 剂,日服3 次。服药三剂后患者汗出症状好转,后以此方加减,汗出未作。

3 湿热并重,利湿化浊

感受湿热之邪,湿性缠绵,咳嗽迁延难愈,肺气不利,咳嗽汗出。辨证要点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吾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此证颇有疗效。方中滑石、茵陈、黄芩利水渗湿,共为君药;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吾师长配以太子参补气生津,五味子、酸枣仁敛肺收汗,宁心安神。夜间汗出甚者,吾师常配以麻黄根、浮小麦,因其药性平和,取其退虚热止汗之功,且不影响其它药物功效。

如治王某,男,78 岁,2019 年4 月19 日初诊,半夜咳嗽半月余,咯痰,量少,色黄,伴有头昏,汗多,胃纳欠佳,渴不欲饮,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证属湿热蕴结,吾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处方:滑石30g,茵陈30g,黄芩30g,石菖蒲15g,浙贝母30g,川木通15g,藿香15g,射干15g,连翘15g,薄荷10g,白豆蔻15g,佩兰15g,太子参30g,黄芪30g。共3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患者于2019 年4 月23 日复诊,诉咳嗽症状痊愈,乏力、头昏好转,汗出减少,小便量多,舌红,苔黄厚,脉弦。患者治疗有效,但余热未尽,守原方加苍术15g,砂仁10g,以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后服药2 剂症状痊愈。

4 少阳枢机不利,和解少阳

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失调,以致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于全身[2],还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吾师认为,阴阳失调是汗出的基本病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也指出:“经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阴阳失调是汗出的根本原因[3]。吾师以小柴胡汤主之,意在调和阴阳,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通阳化饮。枢机调和,水道畅通,故汗自止。

如治唐某,女,55 岁,2019 年4 月19 日就诊,反复咳嗽2 月余,于市内某医院住院治疗,使用抗生素(具体不详),恶寒发热交替,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咳嗽剧烈时呼吸困难,口苦,汗多。舌淡红,苔白厚,脉弦。既往有支气管炎、哮喘病史。证属肝肺不和,治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百部15g,杏仁15g,麻黄10g,紫菀15g,款冬花15g,白前15g,牛蒡子15g,蝉蜕15g,黄芩30g,甘草10g,柴胡15g,法半夏15g,薏苡仁30g,紫苏子30g,金荞麦30g,旋覆花15g。共3 剂,水煎服,2 日1 剂,日服3 次。患者于2019 年4 月23 日复诊,诉咳嗽、寒热往来症状较上次就诊改善,汗出减少,咯少量白色泡沫痰,食不知味,纳少,舌淡红,苔白厚,脉弦滑。治疗有效,寒热往来、咳嗽症状减轻,故去柴胡、款冬花、百部,患者汗出减少,将麻黄改用炙麻黄,并加桑叶30g,石膏30g,桔梗15g,润燥清热,载诸药之力上行,敛汗止咳。服药三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嘱其多加调养,后病自愈。

5 结语

结合上述几个病例,不难看出,汗证既可独立成病,也可合并他病出现。吾师治疗时注重辨证论治,分清主次,标本兼顾。除常见治疗方法外,还指出湿热汗出等证型的治疗方法。通过调和营卫,补益肺脾,利湿化浊,和解少阳等治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浮小麦自汗营卫
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4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La flor de madreselva y el trigo trechel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桂附四君汤治阳虚自汗
中老年健康(2015年2期)2015-10-21 0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