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说起当代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到他——彼得·多伊格。他漂泊的一生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使画面总是带有孤独游离之感。在当代艺术中,人们更看重的不是艺术作品中惊人的技巧和华丽的颜色,而是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本文通过讨论彼得·多伊格,探索当代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彼得·多伊格;超现实主义;当代艺术
作者简介:陈彦坤(1995-),女,山东烟台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传媒动画学院传媒动画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片语言的当代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
一、风景画新的使命
曾经作为画面陪衬的风景画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并逐渐演变为独立的画种。风景画是画家们表现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方式。在近现代绘画中,画家们开始尝试通过风景画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印象派借助风景画诠释他们对光的理解,色彩分离派则通过风景画研究色彩的关系。在当代艺术里,画家们开始关注社会和个人。
画家通过艺术创作来揭露社会问题,表达现代人内心。时至今日,绘画已不再是单纯地记录和表达,画面中的象征和隐喻与时代相互碰撞。画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阐述各自的想法。丹尼尔·里希特关注于社会和历史,他的作品讲述着人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纳特把他的个人情感和体验融入到风景中。多伊格的画则充满了神秘之感,他笔下的世界永远都是那么的孤独寂寞。画家用颜料代替文字,表达自己所想。
二、平生——漂泊的旅人
毕加索受好友自杀的影响,画面總是带有阴郁悲伤之感,很少使用明亮的颜色;当他坠入爱河时,画面明显鲜亮很多。画家的生活经历会影响画家的创作心境。彼得·多伊格亦是如此,他人生可以说是一直都在漂泊。迁徙的人生体验是他作品风格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谈论彼得·多伊格时无可避免地要谈及到他的生平。
多伊格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两年后和家人一起搬到乌拉圭南部的小镇——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七岁时因为父亲工作上的调动,他又不得不移居至加拿大。在加拿大生活的十二年时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交到很多朋友,画家钟情于户外运动,经常和朋友们出去玩耍。这些后来都变成他创作的素材。在十九岁的时候,多伊格一个人到伦敦求学。这并不意味着画家漂泊的人生结束。2002年,在画家四十多岁的时候他选择回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居住,特立尼达岛上的人们的生活氛围让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多伊格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担任教授。
“漂泊不定的生活奠定了彼得多伊格绘画作品中孤独的意境,一方面不断探索自己心目中的外在世界,另一方面也细心挖掘内心的真实感受”。[1]画家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以后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然而漂泊的经历又让他无法产生太浓厚的情感。莫兰迪远离20世纪艺术实验的喧嚣。他没有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选择去巴黎。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故乡,身边的一草一木、瓶瓶罐罐都熟悉的和老朋友一样。彼得·多伊格却没有。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带有距离感,熟悉又陌生,似是而非。或者背对观众,或者面部模糊不清。画面整体气氛趋向于安静、沉默。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暧昧隐晦。
画家不断迁徙的人生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英国留学时他热衷于雪景。纷飞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世界总是能让他回想起童年在加拿大生活的岁月。大雪飘落在眼前模糊掉视线,空旷的大地被白雪覆盖,似乎不会再有人居住的木屋,看不清的面孔。这似乎就是画家以前生活过的地方。画面中纷纷扬扬的白色的斑点又好像在诉说那早已经模糊不清。那时候他的作品就充斥着宁静悲哀的气氛。
三、照片——创作的源泉
处处可见的影像影响了现在很多艺术创作者,彼得·多伊格也不例外。艺术家们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多伊格看来,照片是他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他热衷于通过明信片、照片等影像资料进行在创作。在采访中他曾表示在艺术创作中使用摄影元素并无不妥。画家有收集照片和明信片的爱好。在英国的时候他会经常去图书馆里收集图片。图册上的风景总是让他回想起童年生活。“我把照片用激光复印机打印出来,或者打印成黑白影印本,这样原本的形象进一步弱化,与实际更加不一样”。[2]照片成为创作而非纪实的工具,在照片转化为作品的过程中,画家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照片为作者作品的绘画性提供载体。
彼得·多伊格的作品《JETTY》的灵感源自于一张描绘加拿大风景的照片,上面是加拿大一座被群山环绕的湖。《洼地拦水坝上的乡间小旅馆》的灵感源于画家收集的明信片,那是一盒已经旧到颜色泛黄的明信片。画家喜欢经常翻看自己以前收集的各种图片,从中寻找灵感。《洼地拦水坝上的乡间小旅馆》正是某一日画家在翻看以前收集的明信片的灵感突发创作出的画作。代表作《白色独木舟》的灵感源自美国著名恐怖类电影《黑色星期五》。用残暴可怕的杀人情节来刺激观众,画面充满血腥与暴力是当时恐怖电影的主流。《黑色星期五》也不例外。在电影的尾声,白色独木舟飘在平静的湖面上,一个女孩趴在上面,一只胳膊垂下来。岸上是茂密的树林。彼得·多伊格深受感触。他将给予他灵感的这一幕打印下来。打印出来的图片甚至残留了一些白色斑点。这很难说不是画家有意而为之。
彼得·多伊格曾在采访中说过还原真实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再现照片不是他的真正意图,他会尽可能的摆脱照片对他创作的影响。画家感兴趣的是从照片里得到的信息而非照片本身,那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在打印图片时画家会有意识地弱化图片里原有的形象,让其有别于实际。有时候画家也会用拼贴的方法把几张图片拼贴在一起,通过转化和结合形成新的作品。
四、创作——孤独的世界
在彼得·多伊格的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影子。色彩上,画家吸收借鉴了印象派、主观表现主义。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克里姆特、高更、蒙克这些近代艺术家们的身影。这些奇幻的颜色共同组成了画面里强烈的抽象感。卡拉瓦乔戏剧化处理手法在画家作品里也得到体现。画家擅长运用视觉焦点,将画面是主体置于画面最醒目处。这和卡拉瓦乔不谋而合。不仅是创作形式,在观念上他同样学习借鉴其他很多艺术家。多伊格并非学习某个画家或者流派,而是寻找他需要的形式和观念调整画面。
他画中的人物表情总是迷茫冷漠,和人保持着距离。观众们能看到画中人物的面部,但当要仔细看去是有时那么的模糊不清。或者干脆背对观众。其疏远之感不言而喻。更显画面的孤独寂寞。画中的人不会太多。他们似乎是画中世界仅有的住民,徘徊于梦境般的虚幻世界里。
除此之外,画家还会使用大面积平涂的方法,舍弃大量细节以营造宽广空旷之感。有时候彼得·多伊格也会选择留出画布的底色。画家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或者几种创作方法,通过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以再现自己心中如梦似幻的世界。在《梦的解析》里弗洛伊德曾提到过“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创作如梦一般,是潜意识的象征和表现。画家们认为梦是能把现实变得更美好的催化剂,试图通过梦幻打通通往彼岸的阻隔,使心灵达到新的境界”[3]。彼得·多伊格用他那变幻莫测的手法营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并把观众带往那个世界。
他的作品總游走于现实和梦境两个世界。画面里的不一定是现实里是事物,更多的是艺术家脑海里的事物。现实世界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来源,我们能清楚地看出画中的楼房、树木、田野亦或是独木舟……而画面中的白斑、重复的形象、黑色的玻璃,白色的线又让他的作品偏向于另一个世界。
以《白色独木舟》为例,红绿相间的树林、漂浮在远处的白色的独木舟和倒影共同组成画面。湖水平静没有波澜,倒映出岸上的树木。树的颜色比我们在生活中见过的任何树都要红都要绿,画中甚至有蓝色的树。这和现实不相符。湖中的倒影更是违反常识,颜色比岸上真实树木还要亮还要艳丽,如同来自虚幻世界的倒影。画家有意识地压暗环境的颜色,突出湖中的白色独木舟。飘飘扬扬的斑点和白色的独木舟交相辉映,层次丰富的肌理千变万化,从而营造出虚幻的景象。漂浮的绿色、红色杂质给人以梦境之感,又给观者营造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作者巧妙地运用具象的形状和抽象的颜色,让画徘徊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画家会有意识地将画面里的一些图像做抽象化的处理。在《白色独木舟》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小舟的样子和里面的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岸上树。画家使用大量横向交叉的线条画树叶,颜色奇幻的树叶穿插在一起形成令人迷惑的效果。
画家有感于独木舟,继而创作出许多以它为题材的作品:《独木舟湖》、《黑色星期五》、《红船中人》、《一百年前》、《陷入沼泽》……风景和人物各不相同,不同的独木舟在不同的世界里承载着不同的人,但是其中的感情却是如出一辙——孤独和寂寞。
彼得·多伊格称自己是“孤独的人”。当其他艺术家认为只有观念艺术才能拯救绘画,到处都是绘画已死的观念时他却对此表示不屑一顾。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他是当时少有的仍在坚持传统的艺术家。画家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彼得·多伊格的作品总是能在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他用绘画把个人情绪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达成精神的共鸣。那或许是画家在喧闹是世界里为自己创造的一片安宁之地。观众在观赏之时,也能从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盖伊著.《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M].骆守怡,杜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张晨著.《彼得·多伊格——孤独的造梦者》[J].文艺报,2013,第008版.
[3][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梦地解析》[M].孙名之 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