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与文体效应探析

2020-12-25 06:36陈霞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英美文学隐喻

摘  要:隐喻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也是体现创作思维特征的重要方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能够有效渲染作品的感情色彩,突出主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本文将以英美文学《金色笔记》为例,针对隐喻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等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英美文学;隐喻;美学价值;文体效应

作者简介:陈霞(1979-),女,江西萍乡人,汉族,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

1.引言

隐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化表达[1],普遍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能够充分展现作者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以其特征有效建立认知联系的思维模式,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学风格与文体效应。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充分发挥出语言修饰的作用,能够借助事物特征间的相似点,调动读者的联想、推理,引导读者走近作品中的世界,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深刻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金色笔记》是Doris Lessing的代表著作,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利用隐喻对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战争、理想、正义以及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独到见解,所起到的语言修辞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无疑赋予了作品语篇美感,使其产生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本色彩,值得深入研究与参考借鉴。

2.英美文学中隐喻的内涵与本质

2.1隐喻的基本内涵

隐喻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手法,不仅广泛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普遍出现于日程生活中[2]。主要通过寻找词语之间的相似点,完成同质词语之间的有效置换,充分发挥联想作用,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或体现事物特征。通常是以某种事物作为喻体,利用其形象特征暗喻另一种事物,隐晦地传达某种思想与情感倾向,将其大量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独特的文体风格,在增强作品语言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引发作者的无限想象和深入思考,对于塑造文学人物的性格,彰显作品主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隐喻的本质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多为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利用同质异词或类比进行含义转换,而现代意义的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指语言现象,更是作为将词语作为焦点,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下,用于具有特定倾向性地引导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工具。恰当地使用隐喻等修辞,能够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效果,使作品本身产生鲜明性的文体特征或艺术风格,以简短的词语准确表达出鲜活、生动的含义,在使作品语言更加凝练的同时,也能够使读者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背景与具体的语境相互联系,发挥充分的联想,从而为文学作品增加生命力和思想的说服力。

3.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分析

3.1深化主题,突显文学思想之美

文学作品通常借助构造虚幻世界,使读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身临其境,融入作品事件中,从而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情感和艺术的高度融合[3]。隐喻作为英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风格,更能够以含蓄的方式,增加作品本身的美感,深化作品的主题内涵,增添文学的思想性。

以英美文学《金色笔记》为例,作品中多次运用“水”作为喻体来展现主人公安娜和创作之间的联系。在小说作品中,关于水的隐喻并没出现在构建的主人公生活现实中,而是以主人公的梦境进行呈现,断断续续对“水”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深不可测”、“浅浅的一层”以及最后无水,只剩“污浊的空气”等,均是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安娜的写作历程。水在現实生活中多为生命力的象征,被视为万物之源,赋予滋养之意,将其运用隐喻的方式,引导读者将安娜的文学创作发展与其相联系,暗指了主人公和创作的关系发展变化,由最初《战争边缘》创作成功时期的文思泉涌,取之不竭,发展至写作灵感渐渐枯竭,直至最后主人公出现写作障碍,以水的意向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水有生命之力,这与安娜最终没有选择放弃,竭尽全力突破精神困境,持续坚持梦想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发人深思。借助水的隐喻,不仅使作品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更是以一种含蓄的艺术方式,突显了小说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引人回味。

3.2本喻结合,体现语言表达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真实反映了作者自身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通过将不同的事物分别以本体、喻体的方式进行结合,在联想与想象的助推下,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事件、情境或者人物变化等产生浓厚阅读兴趣,以更加丰富、鲜活的语言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在朦胧感中充分体现了作品的语言魅力,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学艺术价值。

在《金色笔记》中,作者多次运用“水”、“推巨石上山”、“老虎”、“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等作为本体,含蓄地表达了不同语境与事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以作品中的“黑色笔记”为例,以黑色笔记本与安娜的生活情境相互结合,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独立事物,由于其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作为联系,以具有视觉性冲击的黑,一语点出安娜在非洲生活时期所体验的失望、丧失信念等情感特征,尤其以隐喻的手法表达对于种族敌视、种族战争等局势的压抑,传递反对种族隔离的思想内涵,更是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凝练简洁,值得读者深入进行反思与感悟。另外,在小说中关于理查与玛丽恩关系的描写更是借助隐喻,以简短的字词对其进行模糊式描述,生动地体现了其婚姻宽松的状态,语言含蓄凝练,直接透析了两人之间的婚姻实质,尽显文学语言独特的美感。

3.3诠释内心,彰显感情渲染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内容,“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则是需要通过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基础[4],为文学作品增添丰富的情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活。而这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完成,隐喻则成为众多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修辞方法。通过运用隐喻,能够使文学作品更有力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情境的描写进行充分融合,更好地起到情感渲染的作用,从而易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金色笔记》中不乏有这样的情感隐喻,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安娜与索尔之间的情感变化进行描写时,则是采用“安娜的胃”作为本体,以此隐喻了安娜精神需求的变化,将人的身体部位和内在的精神需求之间建立隐性的联系,真实地描述出安娜对于索尔的情感需求变化,在有力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为读者保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读者通过感受胃部变化,体味安娜精神的改变,有效渲染了情感氛围,侧面刻画了人物精神,使得情感变化在隐喻修辞中化复杂为简单,恰如其分地进行了诠释与呈现。另外,小说中在描写安娜和索尔交谈的片段中关于“推巨石上山”的隐喻运用,也是借助史诗故事体现了安娜内心精神的逐步成长,反映了其对于未来、人生的深入思考。

4.英美文学中隐喻的文体效应分析

4.1异质同值置换,深化思想内涵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表词语,在保持表达精炼的同时,也不失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包括简单、复杂以及拓展等多种隐喻方式,但均起到了异质同值的语言置换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文体效果,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金色笔记》中以黑、红、黄、蓝等四种颜色分别展现四类不相同的社会问题,是以隐喻方式真实表现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典型示例。作品中主人公以黑色笔记本对主人公非洲经历进行描写,蕴含了作者对于种族问题的思考;以红色笔记本对主人公的政治生活进行详细描写,表达了政治立场与信仰的破灭;以黄色笔记本对主人公生活经历进行描述,重点反映了爱情需求的变化与精神的成长;以蓝色笔记本对主人公精神变化进行记录,充分体现了其内心的挣扎、矛盾与迷茫。金色则是记录了主人公经历崩溃后,深入思考、总结人生,决定放弃四种颜色笔记,只保留金色,充分体现了混乱年代中作者的精神探索,形成了强烈的思想震撼,起到了升华作品主题的文体效应。

4.2对比语义特征,增强语言表现力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采用语义特征的强烈对比,借助语言的变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等,使不同的事物、事件之间形成并置,以此增强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形成朦胧、陌生感,从而优化文学作品的阅读效果。

以《金色笔记》中关于“自由女性”的故事描述为例,作品基于第三视角展开,以历史性叙事法对故事情节进行讲述,除了主人公安娜之外,还断断续续掺杂着摩莉的故事,两位故事人物具有相似的经历与背景,通过不同人物在家庭、生活以及事业等不同领域中面对问题时的选择、挣扎与矛盾的生动描写,暗示着作者自身对于女性在追求自由过程中,面对混乱、分裂时的观点与态度,突显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此基于叙事结构的隐喻方式,将其贯穿于文学作品的全篇内容,淋漓尽致呈现了作者在于语言运用的能力,更是形成了立体化的文本特色,提升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4.3更新用词概念,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有时也会用于更新用词概念,有效避开了读者思维惰性,带给读者新奇的感觉,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有效发挥出思想启发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巧妙使用隐喻,能够在作品中建立语言化的新的意义世界,引领读者挑战象征性的语言秩序,更加丰富作品的精神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文本效果。

以《金色笔记》中用于人物心理构建的隐喻为例,小说中多次以家的公寓作为故事开展的物理空间,家本来是带给安全感的场所,但在小说中,也隐含着一种对于主人公的精神囚禁,主人公作为追求自由的女性代表,但在公寓之中,則多次产生面对爱情、信仰以及家庭等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与迷惘,思想状态非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以封闭的状态呈现,无法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暗示了安娜的自我禁锢。在小说中,基于主人公心理时空的不断转换,引导读者在走近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利用新的象征性词意概念,传达着对于女性追求自由的思考,这种抽象、新奇的表现效果是其他修辞手法所无法企及的,只能够借助隐喻完成。

参考文献:

[1]曹艳红.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8(11):77-78.

[2]冯德平,唐春梅.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1):59-60.

[3]胡冬菊.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15):179-180.

[4]董洁.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表达范式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2):130-134.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英美文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