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涛
【摘要】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举足轻重。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提供指导,提高教师课堂授课效果。
【关键词】大学 英语教师 非言语行为 教学效果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不可或缺。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重视,非言语行为由于其微妙性等因素,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据研究,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人们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一欠身、一挤眼……过去这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等动作,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非言語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
1.教师非言语行为定义
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利用我们的身体,姿势或语调等一切非口头语的形式进行的互动交流,例如面部表情,说话方式,手的移动及眨眼的频率等。教师非言语行为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如姿势、副语言和表情等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有三个主要的特点:(1)包含口头语所未能传达的内涵(2)非言语交际的含义受语境影响(3)非言语交际内涵的解读在文化上是约定俗成的。因此,对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所传达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辨别积极的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从而指导教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非言语行为分类
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何道宽认为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5类:(1)时间语言;(2)空间语言;(3)肢体语言;(4)语音语调的高低或暂停;(5)环境。
毕继万认为非言语行为可以分为4类:(1)肢体语言;(2)副语言;(3)对象语言,;(4)环境语言。但综合各类专家学者的论述,总体来说,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由肢体产生的非言语行为,如教师的外貌、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触摸、气味及副语言;另一类是由个体结合具体的语境而产生的肢体语言,如教师在教室的位置、教师在授课时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授课时间等。
3.教师非言语行为功能
非言语行为的功能是相对于言语行为而言的,对言语行为起到一种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强调等作用。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积极的非言语行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负面的非言语行为则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及实验设计
1.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为教师教学提供积极的非言语行为模式,帮助教师改善课堂非言语行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发放调查问卷、师生反馈及访谈等方式,分析教师非言语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
2.调查对象及研究问题
本研究选取河南护理职业学院2019级三个新生班级,分别来自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共180名学生参与该实验研究,选取地教师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这样以保证实验的客观性。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1)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2)如何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实验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现场实地观察、发放调查问卷及师生访谈等方式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衡量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人数、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方式的广度、课堂即兴考核及课堂反馈等方式。笔者及其调研团队首先采取每周三个班同一时间点进行大学英语课堂的观察,并记录课堂参与率,教师一节课所使用的肢体语言及及其数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课堂参与度及活跃度,持续观察12周;其次,对学生与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汇总;第三,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通过实地的访谈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实验结果及启示
1.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会使用到肢体语言,但是对于肢体语言与课堂效果之间的关联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在使用肢体语言的过程当中,教师更看重外表以及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积极非言语行为明显大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课堂的不同时段,教师积极的非言语行为使用得越频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就会越高。由此可见,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用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在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上,与学生眼神的接触与交流位列第一。讲课的过程中,手指黑板、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及适当地点头等非言语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课堂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反之表情严肃、摇头及精神不振等都属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的使用降低了班级学生上课的活跃度,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改变站姿等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启示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最大关联性,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未意识到二者之间关联,因此,要使教师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设计中兼顾非言语行为的地位和功能,使非言语行为的功能最大化发挥,辅助言语行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积极非言语行为使用频率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非言语行为的传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极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多利用积极的非言语行为模式,避免消极的非言语行为。
四、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非言语行为对自身教学效果的影响,将非言语行为贯穿教学过程的始末,有意识地通过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此外,积极的非言语行为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则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积极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炼和强化积极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通过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论文系河南护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重点项目《多媒体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项目编号为2019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