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晋升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初期多伴随心绞痛,随着病程延长表现为心肌缺血、缺氧严重,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出现心力衰竭,以心律失常、血压低下为常见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冠心病患者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然而其术后仍然存在多种并发症,如再狭窄等。因此,有效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笔者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防治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977年7月,瑞士完成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预示着此技术在临床上获得成功。在介入治疗时,使用球囊导管经皮穿刺至血管内,并采用逆行推送方式,将其置于血管狭窄处,在足够压力作用下,加压与扩张球囊,通过球囊膨胀,压缩、破碎斑块,使得冠状动脉腔由狭窄逐渐变大,增加血流,促进心肌供血改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且医疗器械逐渐增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逐渐成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存在两个缺陷,即再狭窄与急性血管闭塞,其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24小时内高达6%~8%。再狭窄高发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3~6个月内,当术后管腔直径减少为50%以上表示为再狭窄。有关研究指出,再狭窄原因与晚期血管重塑、球囊扩张后早期血管弹性回缩、内膜过度增生等存在相关性。
再狭窄现状分析
当前,金属裸支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其发生率为10%~30%;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再狭窄率再次降低,约为10%以内。由此可见,药物洗脱支架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重要里程碑。但是,支架使用仍无法完全避免再狭窄的发生,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再狭窄发生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以内膜增生为主要病理机制。当前,医疗者逐渐重视再狭窄的防治,希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防治再狭窄的日常护理
1.健康知识宣教。通过PPT、视频等方式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并向患者讲述病情变化,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制作健康知识手册向患者发放,其内容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法等,普及疾病知识,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参与到疾病的防治中。
2.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清洁安静的住院环境,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清新。冬季室温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冠心病者与年老者提高约2~3摄氏度。关注天气变化,并及时添加衣物;外出时注意佩戴口罩,避免迎风疾走。在室内时,门窗不可开的过大,避免冷空气对机体产生刺激,诱发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询问患者睡眠情况,通过播放轻音乐等方式促进睡眠,确保睡眠质量。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午睡,起床后轻度活动,坐起缓慢,按摩胸部与心前区,共5~10分钟,随后饮用一杯水。睡姿需保持右侧卧位,头高脚低。睡前禁止食用油腻食物,也不可吃得太饱。午餐后应当休息20分钟后再午睡。
3.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负面情绪;给予患者支持与关爱,倾听患者诉说,对其疑虑及时解答;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4.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与药物保存方法;向患者家属讲述缓解心绞痛方法。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若疼痛程度加重、次数频繁,需及时就医。
5.饮食指导。冬季气温寒冷,人们饮水量少,使得血液浓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冠心病患者应当在冬季增大饮水量。同时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如水果、蔬菜、瘦肉等。不可吃肥肉,不能进餐过饱,动物内脏少吃,更不可大量饮酒,以免心脏负担加重。冠心病患者的进补需以“可补可不补者一般不补,能食补者不要药补”为原则。若冠心病者大病初愈、体质虚弱,进补可采用中药与食物,其中食物包括山药、鹌鹑蛋、核桃、银耳、羊肉等,中药为党参、冬虫夏草、黄芪、附子、枸杞子、桂枝、何首乌、天麻、人参等。心肌梗死者与正常人相比,体温更低,伴随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冬天怕冷等症状,进补时可采用多种补品,如核桃肉、桂圆、干姜、当归、肉桂、附子、红参。
6.大便需保持通畅。若排便用力极易造成腹内压力升高,增加回心血流量,加重心脏负荷,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因此,冠心病患者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重视饮食,多进食纤维食物,如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等。若发生便秘,切记不能强行排便,可使用药物或者通过饮食加以改善。
7.用药预防。冠心病行介入治疗后需要重视再狭窄防治,实施药物治疗。短期出现症状改善并不表示该疾病被根治,依然存在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不可放松警惕,切勿停止服用药物,以免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最终出现冠心病复发,严重者引发心肌梗死。
冠心病再狭窄预防中药护理
中医药治疗胸痹悠久历史。随着我国医学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是中医学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与西药相比,中医药具有治病求本、整体治疗、多靶点、多途径等优点。当前,再狭窄实施中医药防治获得一定进展。有研究指出,再狭窄发病的根本为气虚,基本病机为胸痹,且常常合并多种病理产物,如热毒、血瘀、痰浊等。临床在治疗再狭窄时可以益气活血为基础,合并养阴、清热、化痰等疗法。有学者选取大鼠标本进行研究,使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受损血管内皮,其药理作用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具有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作用,促使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对内膜增生产生抑制。另外有研究指出,益气活血药通脉口服液可改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生活质量,促使心电图的心肌缺血症状改善,降低C反应蛋白,进而降低再狭窄率。
有学者指出,传统西药与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有助于预防再狭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胸痹日久,对人体正气的损伤较大,损及阳气,需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方治疗。有学者采用动物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法可促进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进而避免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增生,还可降低管腔狭窄程度,可防治再狭窄。有研究指出,尽管再狭窄病机的根本为气虚血瘀,但也需要进行对瘀血内停、气虚血瘀、日久化毒等的治疗。该学者在益气活血基础上,使用祛瘀毒中药预防再狭窄,有效地降低再狭窄率,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再狭窄患者的治疗中,基本治则为益气活血,结合证型变化,使用解毒、养阴、温阳等治疗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总结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科学不断进步,介入支架在涂层药物、质地等方面不断改进;临床医师在手术操作技术更加娴熟,可有效避免因缺乏經验而引发的并发症。此外,基因、免疫抑制等手段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中。中医学治疗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并围绕此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对再狭窄具有综合治疗、治病求本的优势,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