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杏飞(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19)
语文读本往往兼具可读性和助读性。所谓“可读性”,是指读本精选了众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家名作。所谓“助读性”,是指读本所选内容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拓展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存在着“读不读全凭学生自觉,读得认不认真全凭学生自律”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读本该有的价值。
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挖掘并发挥语文读本在学生课内外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辅之以积极多元的评价,凸显语文读本的助读功能,并在实践探索中建构了以“导学—联学—练学—展学”为核心环节的“四学”模式。以下以配合新课标教材使用、与单元同步的《语文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使用为例展开论述。
导学,即学习方法指导。借助《语文读本》中的文本设计“导学单”,有助于学生获得从课内“习得”方法到课外“运用”方法的实操,进而落实统编教材倡导的“1+X”学习理念。
有效的“导学单”,建立在对《语文读本》较多篇章阅读之后筛选的基础上。教师应先筛选出最合适的文本,准确捕捉到与课本“习得的方法”最相契合的训练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学单”设计。“导学单”的设计及运用操作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要求习得的阅读策略之一是“精读”,课本第一、二、三单元虽然人文主题不同,但是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训练都指向“精读”,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点评”的方法。《说与做》《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抓关键词句、字斟句酌、涵泳品味等基础的精读策略有了感知和认知,并初步掌握了“圈点批注”的方法,但还是缺乏更多的实际应用的机会。这时,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上的第一、二、三单元所选的《贝多芬传》《一面》《柏林之围》《枣核》《老海棠树》《不朽的失眠》《父亲是一条鱼》等文本,可以成为精读策略习得之后运用“落地”的有效素材。这些文本篇篇经典,又各有特色,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各类“圈点批注”的极佳材料。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学单”。在第一单元“理解式批注”和“感想式批注”的重点导学之后,笔者针对第二单元选文重表达技巧、重思想碰撞等特点,把训练重点落在“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之上,并用“5+2”方式兼顾之前的两种批注类型,注重语文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单”
1.学法引
圈点批注。“批”即批语,也指品评,如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法、作者思路、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加以解释或提示。“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赏析式批注】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质疑式批注】把不理解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圈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疑惑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学中批
阅读第二单元的11篇文章,重点阅读《柏林之围》《失根的兰花》《枣核》,每篇至少完成:
(1)5处赏析性批注或质疑式批注,直接写在字里行间。
(2)2处理解性批注或感想式批注,直接写在字里行间。
联学,即课内课外互联学习,就是基于课内文本的特质,从话题、主旨、题材、构思、方法等角度寻找与课外选文的关联性。《语文读本》因其与教材的同步配套性,可以成为课内外互联学习的“最佳载体”。
联学的最主要形式是比较阅读。比较可以是两篇之间,也可以是多篇之间,其关键在于找到篇章之间的同质关联点或者异质关联点。同质关联点的比较,在于深化学生对主题、手法等的认识;异质关联点的比较,在于在差异的辨析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联学单”的设计及运用操作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星辰大海”的人类探索与“大无畏”精神,课本中的教读课文《伟大的悲剧》和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虽文体不同,但学生都被“斯科特一行的科学家”和“落日六号里的小姑娘”深深震撼。然而,对于两人的“面对死亡的坦然”,学生更多的是惊讶,因为缺乏可感的具象认识,他们在思维上形成不了对抽象的“大悲”精神的理解。基于这样的思维“瓶颈”,笔者引入《语文读本》中的《悲壮的两小时》设计了“联学单”。
《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联学单”
1.“临死”前他们选择做什么?为何作这样的选择?
文章《伟大的悲剧》《带上她的眼睛》《悲壮的两小时》梳理“临死”前做的事探究选择的原因
2.他们的共同的选择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人类探索“星辰大海”时的“悲剧”与“伟大”?
练学,主要指的是“练笔”,它关注“读写结合”。如果说“导学”和“联学”着眼于读——多读、认真地读,那么“练学”就是着眼于写——多写、认真地写。
学生害怕写作,常常因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苦恼。《语文读本》与教材配套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提供范式,让学生的日常“练笔”更有抓手,更见成效。“练学单”的设计及运用操作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读本》的相应单元围绕“桑梓情赤子心”精选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有面临“亡国失语”之悔的《最后一课》,有远离故国“心念故物”的《枣核》。那一方热土和乡音,是作者永远割舍不了的牵挂和热爱。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之际,笔者引导学生从对课文与读本内容的阅读感悟出发,结合国内外形势,做生活的思考者和思想的表达者,设计了如下“练学”单:
《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学单”(二选一)
1.用笔“选一选”
暂别故乡时,你的家人选择带走了哪一样东西?或许你可以回去问一下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如果这一天,是你即将远离这一方生活了十几年的乡土,你又会拿走什么呢?
读了以上文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
2.用笔“谈一谈”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华民族以强有力的“万众一心”完美阻击病毒,迎来春暖花开,中国力量和爱国情怀在这些日子里常常被讴歌。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国博弈角力,爱国情怀被推向最高点。但与此同时,一些国人把国家竞争变成了民族仇视,以“希望某某国病死的人越多越好”这样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谈一谈你的想法。600字左右。
展学,即学习成果展示,这既是对《语文读本》阅读成效的检查,也是对《语文读本》阅读的表彰和激励。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通过恰当的评价和反馈促进其保持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展学活动,不断提升展示自我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展学方式:
一是一元展学。学生撰写读后感、读书报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班级、年级展示。其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
二是二元展学。采用朗诵比赛、演讲展示、辩论会等形式,在班级内现场展示。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比较,在发现差距中激发进取心,在享受成就感中保持阅读持续力。其评价方式为教师、同伴评价并重。
三是N元展学。教师将“练学单”之后的优秀作品合辑,小说、戏剧优秀片段表演视频等,通过班级家长群、班级抖音号、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推荐到公众平台展示,从更广泛的受众面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读本阅读。其评价方式是:淡化教师评价,更多关注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
“展学单”设计及运用操作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样呼应统编教材相应单元“万水千山总关情”的主题和“托物言志”手法,在文章选择上“以情为重”,皆是能朗朗上口的佳作。对此,在一般的点评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的配乐诵读来内化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知,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学习形式,也是能调动多元评价的展学样式。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展学单”:
《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展学单”
1.从《故乡红叶》《节令是一种命令》《槐花》《秃的梧桐》《外国诗二首》中任选一篇,在点评鉴赏的基础上,设计诵读方案,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完成一次配乐诵读,并录制成视频。
2.利用学习小组QQ群,相互分享各自的诵读作品,推选出最佳并撰写推荐理由(50字);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优秀诵读作品并发动投票(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投票时间为一周。
3.根据投票结果,颁发“最佳人气奖”“最佳风采奖”“最佳朗诵奖”。
综上,《语文读本》使用的“导学—联学—练学—展学”模式,有效联结课本与读本,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围绕“方法训练、思维提升、创造表达”来设计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并在多元化的活动展示推动下,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