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梁蔚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4)
作文测评是中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课程文件指导命题实践。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总目标”中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1]16。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也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新时代育人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新课改理念和立德树人精神对命题实践的影响。
学界对中考作文命题已有广泛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多数学者从命题特征、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的学者专门研究某地的中考作文命题现状,有的学者专门研究某年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特征,有的学者从阅卷角度对作文评价标准提出补充完善建议,还有的学者借鉴国内外写作测评项目提出要在情境性、引导性和思辨性上改进作文命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中考作文命题的研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共时研究多,历时研究少;对命题的分析,多为感性认识,缺乏理论框架下的数据分析。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以2016—2020年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23套中考卷的写作试题为研究对象,从测试内容、测试材料和测试形式三个维度分析作文命题的宏观变化,希望借此探寻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规律和未来走势。
本研究以2016—2020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为对象,选取了23套能够覆盖全国不同地区且能反映各地区不同特点的较有代表性的试卷作为样本,包括北京卷、天津卷、山西卷、山东潍坊卷、山东临沂卷、江苏无锡卷、江苏南京卷、安徽卷、浙江宁波卷、福建福州卷、上海卷、广东深圳卷、广西南宁卷、湖北黄冈卷、江西卷、黑龙江哈尔滨卷、吉林卷、辽宁沈阳卷、辽宁大连卷、陕西卷、四川乐山卷、重庆A卷、重庆B卷。
在对23套样本卷进行初步整理与分析后,笔者发现中考作文命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搭建了“测试内容、测试材料和测试形式”的分析框架。“测试内容”指向“考什么”,即中考作文所测查的能力素养是什么;“测试材料”指向“用什么考”,即选择什么风格和特点的材料;“测试形式”指向“用什么方式考”,即各地的作文试题以什么方式呈现。
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找出5年间作文命题的变化规律以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目前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命题技术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23套样本卷均命制了个性化写作的试题。此外,有的试卷还增加了对实用性写作的考查。为保证数据统计与分析的一致性,本研究仅统计分析样本卷个性化写作的命题特征。
1.贴近日常生活,促进体验反思
贴近生活是作文命题一直以来的追求。梁启超从作文的特质入手探讨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主张“作文命题生活化”[2];叶圣陶从学生作文的特殊性要求出发,强调作文命题要“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要贴近学生生活。[2]因此,作文命题贴近生活,不仅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更是引导他们关注社会、触摸时代、品味人生。
从样本卷测试内容的指向来看,5年间23套试卷有接近1/3的作文题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还原生活场景,写出独特的人生体验,思考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落实了课标的写作理念。
【示例1】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2018年广西南宁卷)
导语以“时间”为变量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由时间演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题目用“真切”“真实”提示学生要选择生活中的“真”人,回顾发生的“真”事,抒发时间累积之后才得以领悟的“真”情。向生活深处求“真”,向心灵深处求“真”,是作文命题的导向。
2.弘扬家国情怀,关注精神成长
中考作文命题承载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的重要任务。如何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是青少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近5年,中考作文命题试图在弘扬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激励青少年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的激情与动力。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父辈、祖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为祖国青年的你,你的高度就是母亲的高度,你的速度就是祖国的速度。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20年山东潍坊卷)
导语先以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词和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然后描述了在国家的危难时刻,当代年轻人总是挺身而出,与父辈、祖辈共同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希望而奋斗。以此激励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年一代,要追求理想、造就本领与勇于担当。命题选择歌词、语录和当下疫情组合的复杂情境,调动学生典型的经历与情感体验,重点考查当下社会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写作的立意、组材能力。
综观5年样本卷的写作题目,弘扬家国情怀,关注精神成长的作文试题很多,命题导向传递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坚定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3.关注地域文化,突出区域特色
近5年中考作文题越来越关注地域文化,体现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1]6目标的落实。试题一方面关注教师教了什么,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了什么。从教学现状看,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学来看,有较为丰富的地域文化体验经历和经验,有利于他们自由轻松地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从样本卷来看,近5年,有多道作文命题关注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精神和地域特色。
【示例3】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表1)。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表1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19年浙江宁波卷)
试题设置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写作情境。情境中包含写作任务、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风格等内容。写作任务是“投稿”。写作对象虽然没有指出,但暗含写给专刊“编辑”看。写作目的明确,即按照投稿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介绍家乡特色。写作内容多元,每个角度允许学生结合地域特点选择写作材料。题干设置的复杂且具体的写作情境看似限制诸多,却巧妙地利用“家乡”这一充满地域特色的情境为学生写作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学生在限制范围内能够结合自己家乡的地域风貌汲取灵感,抒发充满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23套样本卷中,测试材料的内容紧扣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中提炼出理性的思考。除上海卷试题直接给出作文题外,其他试题的测试材料都以提示语或引导语的形式出现。2016—2020年中考作文题的测试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编材料和哲理故事。其中,选用自编材料的作文题最多,近5年分别为12道、20道、20道、12道和21道,分别占当年测试材料总数的54.5%、69.0%、72.0%、76.9%、48.0%和63.6%。其次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类材料。
近5年,教材选文成为中考作文题测试材料的情况呈上升趋势。从2016年仅有一省市作文命题选用了2篇教材选文,到2019年攀升到三省市作文题选用了8篇教材选文。从选文所在的教材位置看,21篇选文分布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各个分册中,覆盖全面。比较特殊的是,《风筝》选自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从引用教材选文的形式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引用选文的原句;二是借用教材选文的内容重新编写。可见,直接引用和借用编写,是目前教材选文进入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
从选取的23套样本卷可以看出,写作试题的命题方式5年来可谓稳中有变。全命题作文的主流地位依旧明显:半命题作文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话题作文所占比例起伏不定,但总体不高;材料作文所占比例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具体分布见表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以及国家政策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中考作文命题将努力发挥写作测评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任务中来,展示应有的写作水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考作文命题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中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具有鲜明社会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实践活动。命题者将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在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未来中考命题将越来越关注与学生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课业负担”“中高考改革”“一带一路”“校园食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垃圾分类”“雾 霾 治 理”“疫 情 防 护”“文物保护”“民族自信”“文明礼仪”“文化认同”等。
表2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的进展对我国中考作文命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PISA2018首次发布全球胜任力框架,强调要重视学生跨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熟悉全球性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和贫困),以及理解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2019年山东潍坊卷的作文题就在全球素养的培养上作了尝试。题目以英国女王的孙女尤金妮因幼年手术而在背部留下长长的疤痕却在婚礼上大方展示残缺的故事,告诉人们“美丽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势必造成审美的差异。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分析判断中重新认识与东方艺术完整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中考作文命题始终强调回归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赞美生活。近5年,命题者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美好与希望,感受并传递正能量。中考作文测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引领学生向善趋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体验、生命历程、生长经验都将成为写作测试有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未来中考作文测试将会继续践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更加关注“五育并举”的落实,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重大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语文特色的写作任务,并以此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例如2020年广东深圳卷的作文题,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见证美、创造美。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是2020年乃至今后中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语言、语感和思维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核心要素。因此,不论是作文测试,还是作文教学,都非常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实践体验的延续,旨在引领学生对“知、行、思”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智性的思考,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写作命题应关注积累语言材料和文章样式,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与场域。阅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写作素养发展相关,阅读的底蕴决定了学生的语言样貌。正如王宁教授所说:“阅读优秀的言语作品是语言积累的最好途径。”名著阅读让学生在了解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积累丰富语料,形成良好语感。经由阅读培养出的高质量语感会让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思维的深度、语言的美感以及对文化的认同,这些也恰是写作素养的表征。同时,未来中考作文命题将继续开放文体写作,不限于记叙文写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文体写作。命题也将更关注写作情境的设置,即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以及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写作场域,激发其情感表达的欲望,调动语言积累,进行真实性写作。
同时,写作命题也应注重思辨的引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未来中考作文命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命题者关注如何激发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个性化。哲理性语录、多元化思考的阅读材料,将引领学生透过表象更真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对立面或基于不同立场,认识对立与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写作强调读者意识,即写作时要考虑“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或“写作需要”等。在中考语文作文命题时,命题者应有意识地设计任务情境,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写给谁看、为什么写。例如2019年浙江宁波卷和江苏南京卷的作文要求均为“投稿”,“写作对象”明确,都是写给编辑看,但是“写作目的”不同。相对而言,浙江宁波卷设置了较为明确的写作情境“话说家乡”专刊,在这一大情境下,设计了可供选择的撰写栏目。因此,命题非常明确地引导学生选择专栏,将有效信息或体验传递给编辑,同时在作文评分标准里明确提出“写作目的明确,写作视角独特”的要求。与之不同的是,江苏南京卷可能想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学生在“你的和我的”命题下自主确定写作目的,作文评分标准里没有对写作对象、目的的明确要求。未来作文命题的任务情境设置应模拟学生现有的生活场域或他们未来可能接触到的社会场域,让学生置身于宏大背景的情境中,与任务、事件、人物、环境等多个要素构成互动关系。同时,命题者还应将写作任务分解,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架,预留必要的写作空间,以利于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呈现更好的写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