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兰考第一医院(475300)户俊建 郑颂浩 刘新冬 王高猛
缩短指骨断指再植术为治疗断指传统手段,但术后易发生血管危象,且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游离腕横纹复合组织瓣携带掌长肌腱、正中神经掌皮支,行无缩短断指再植术,利于血管循环缺损修复及断指功能、感觉恢复,且外形美观,具有显著优越性。本研究选取我院断指患者58例,探究游离腕横纹复合组织瓣桥接创面修复无缩短断指再植术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断指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29例。对照组女9例,男20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1.85±9.26)岁;观察组女10例,男19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2.74±10.08)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缩短指骨断指再植术治疗。创面清创,将断端裸露指骨咬除,复位,钢针内固定,对损伤肌腱进行修整、缝合,吻合离断指动脉、神经、静脉(显微镜下)。
观察组给予游离腕横纹复合组织瓣桥接创面修复无缩短断指再植术治疗。患侧腕横纹设计皮瓣(椭圆形),桡侧、尺侧分别达拇长展肌肌腱、尺侧腕屈肌肌腱,对周围皮肤进行依次切开游离,使皮下组织显露,解剖桡动脉掌浅支(显微镜下),并向远端解剖至舟骨结节以远2cm,范围3cm×2.5cm~6.5cm×2.5cm,游离复合组织瓣(携带掌长肌腱、正中神经掌皮支),移植桥接修复创面。浅静脉(复合组织瓣)与指背静脉吻合,桡动脉掌浅支两端与指动脉远近端吻合。两组术后均给予抗凝、抗感染、抗痉挛治疗,对皮瓣血运进行密切观测。两组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疗效;关节活动度。以TAM标准评估,恢复至原有60%为优;恢复至原有40%为良;恢复至原有30%为可,将优、良计入优良率。
1.4 疗效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1]评估,运动功能(20分)、感觉恢复(20分)、外观(20分)、日常生活活动(20分)、血液循环状态(10分)、恢复工作情况(10分),80~100分为显效,60~79分为有效,<60分为无效。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较对照组(72.41%)高(P<0.05)。
2.2 关节活动度 观察组优16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3.10%(27/29);对照组优11例,良9例,可9例,优良率68.97%(20/29)。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5.497,P=0.019)。
传统缩短指骨断指再植术为了尽量保留断指长度,伤口清创时,部分挫伤血管组织、皮肤软组织得以保留,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较高,且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腕横纹复合组织瓣轴心血管为桡动脉掌浅支,位置表浅,可携带动静脉、掌长肌腱、正中神经掌皮支,对血管循环缺损、肌腱缺损、神经缺损进行修复。
腕横纹复合组织瓣具有以下优势:①供区隐蔽,厚薄适中,无毛发,皮肤结构、质地与手指皮肤相似,修复后颜色、外观、耐磨性、弹性好;②血管直径与指动脉静脉口径相符,便于吻接;③携带掌长肌腱,与断指伸、屈肌腱缝合,利于断指伸、屈指功能恢复;④携带动静脉,与固有动脉、指背静脉吻接,利于血管循环缺损修复;⑤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与固有神经吻接,利于手指感觉恢复;⑥桡动脉掌浅支血管解剖恒定,供受区同一术野,利于手术操作;⑦复合组织瓣与供区直接缝合,外形美观,对拇指功能无影响[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游离腕横纹复合组织瓣桥接创面修复无缩短断指再植术治疗断指患者,可提高关节活动度,疗效显著。
综上可知,游离腕横纹复合组织瓣桥接创面修复无缩短断指再植术治疗断指患者,可提高关节活动度,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