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海 郭艳江 李 祥 赵 港
肺癌是当前已知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呈显著增长趋势,在大城市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居肿瘤之首[1]。由于肺癌通常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特异,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肺癌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导致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0%[2]。肺癌筛查主要的影像学筛查手段为X线和CT检查[3]。不过有研究显示每筛查到一个肺癌患者,可能会有2000人左右定期暴露在射线辐射中,从而可能增加人群得肺癌的几率,为此需要缩短筛查时间与降低辐射范围[4]。双源CT血管成像因其X线剂量更低、智能化程度更高、旋转速度更快,当前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5-6]。本文具体探讨了双源CT血管成像评估肺癌病变的价值,希望为早期筛查肺癌提供参考。现总结报告如下。
2016年2月到2019年3月选择行肺癌筛查的人群2100例,纳入标准:年龄≥40岁,无临床症状;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5年内无癌症病史;筛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CT血管成像扫描禁忌证;既往已确诊的肺癌患者;筛查资料不完整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2100例中男性1676例,女性424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0.87±3.29)岁;平均体重指数(21.14±3.19)kg/m2;吸烟者250例(每日吸烟量≥5支);直系亲属二代以内有肺癌家族史者219例,有糖尿病史者169例,有冠心病史者134例;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4±2.19)年。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受检人群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后肋膈角尖端水平,在吸气末屏气完成扫描,获得整个胸部的容积图像。肺癌筛查的人群均先进行双源CT低剂量(Lung Low Dose)序列进行检查,扫描参数:扫描时间为3.98~4.89 s(随扫描长度变化)、机架转速0.5 s/转、管电压120 kV、管电流50 mAs、层厚5 mm,螺距1.2,薄层重建层厚1 mm、间隔1 mm。若发现异常则需进行双源CT血管成像进行增强检查。双源CT血管成像(ThorAngio)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45 mAs、机架转速0.5 s/转、螺距1.2、层厚5 mm、扫描时间约为5 s(随扫描长度变化),图像薄层重建层厚1.0 mm,间隔0.8 mm。增强对比剂为碘海醇(350 mgI/ml),按照1.2 ml/kg标准给药,自肘前静脉以3 ml/s流率注射80~100 ml,均行双期扫描。CT根据每位受检者胸部的扫描长度(L)自动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再换算出每例次受检者胸部的有效剂量(ED)。所有CT图像数据传输双源CT后处理工作站,利用Simens Syngo Via VB10后处理软件MM肿瘤+血管工作流程进行后处理,将后处理图像及原始图像上传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再利用影像工作站阅片。
所有筛查CT图像均由影像科医生(2名具有5年及其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医师审阅)进行观察,阅片者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窗宽、窗位,从而促进显示肺结节的形态特征、观察结节周围及结节内部血管情况。结节按照密度分为实性(病灶完全掩盖肺实质)、部分实性(病灶遮蔽部分肺实质)及磨玻璃密度结节(病灶没有遮盖肺实质)。受检者至少检出1个直径≥5 mm的非钙化结节为CT筛查的阳性结节,未检出结节者为阴性,筛查出<5 mm的结节为阴性结节。
病理结果参照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推荐的分期系统进行判定。
选择SPSS20.00分析,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χ2检验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在2100例人群中,双源CT低剂量筛查出非钙化肺结节600例,其中345例为阳性结节,占比16.4%。在阳性结节患者中,实性结节245例,部分实性结节60例,磨玻璃密度结节40例。
在阳性结节患者中,CT筛查出肺癌30例,占阳性结节的8.7%。经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27例,均为肺腺癌,其中实性结节筛查出2例(0.8%),部分实性结节筛查出13例(21.7%),磨玻璃密度结节筛查出12例(30.0%)。磨玻璃密度结节、部分实性结节中肺癌的比例高于实性结节(F=59.886,P<0.05)。
在27例肺癌患者中,实性结节的直径为(15.22±1.78)mm,部分实性结节直径为(14.78±1.78)mm,磨玻璃密度结节(13.89±2.82)mm,组间比较无差异(F=0.675,P=0.221)。
在27例肺癌患者中,CT表现为边缘毛糙20例,光整7例;形态不规则22例,规则5例;空泡1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胸膜凹陷12例;临床分型:周围型23例,中央型4例。
现代研究表明CT检查以解剖结构、组织密度形态学为主要观察目标,能提供病变准确的解剖位置[7-10]。双源CT血管成像具有辐射剂量更低、检查结果更准、图像质量更高、成像时间更短等优势[11],具有连续螺旋扫描的超宽探测器、动态飞焦点、170次/min心率后门控扫描技术、0.28 s/圈的极速旋转、95次/min以内的心率前门控扫描技术,10 s左右的扫描时间就可获得多脏器信息[12-13]。本研究显示CT筛查出345例为阳性结节,占比16.4%;CT筛查出肺癌30例,占阳性结节的8.7%;经病理证实有27例肺癌患者,磨玻璃密度结节、部分实性结节中肺癌的比例高于实性结节(P<0.05);不同结节患者的直径对比无差异,都有手术治疗的指征,可经手术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当前也有研究将≥6 mm实性和部分实性结节,≥20 mm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定义为阳性结节,建议对≥5 mm的结节进行密切随访或(和)进一步检查[14-15]。
双源CT血管成像是利用低射线、获得整个胸部CT影像的一种新技术,使CT诊断在胸腹部脏器的高分辨扫描等方面得到重要进展[16]。该序列剂量明显低于CT增强序列、能满足诊断要求,并且可通过各种后处理技术为临床提供更多检查信息,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与疾病随访。本研究显示在27例肺癌患者中,CT表现为边缘毛糙20例,光整7例;空泡1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胸膜凹陷12例;临床分型为中央型4例,周围型23例。表明双源CT血管成像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相关性质特征,包括形态、大小、数目、分布、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可消除漏层对图像显示效果的影响[17]。
双源CT血管成像则可以实现快速、大范围的薄层扫描,提高图像的纵轴分辨率[18],特别是其最高时间分辨率达34 ms,辐射剂量较以往常规CT降低70%左右,可在心电门控下完成躯干扫描。不过有研究报道双源CT血管成像筛查发现的肺癌大多为非小细胞肺癌[19]。不过该研究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尚少,很难对双源CT血管成像筛查能否降低肺癌死亡率给出结论性分析。
总之,双源CT血管成像评估肺癌病变有很好的价值,有利于显示肺癌的特征,有利于早期检出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