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海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口腔为人体重要器官,是人体摄入营养的主要途径,因此产生疾病的几率相对较大[1]。口腔疾病多由病原的侵入,代谢紊乱,外界物质的刺激及微量元素缺乏等产生。口腔疾病种类繁多,其中龋齿和牙周病较多,牙髓病和口腔黏膜病次之。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对口腔内科医师的基本要求。在如今口腔医疗技术和诊疗设备领域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口腔内科医师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有效的诊疗方法,为患者更便捷的减轻折磨和提供服务。因此临床也越来越重视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龋病、牙周病、牙髓病与口腔黏膜病,这四种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在某院进行口腔检查与处理的100例患者列入研究组,针对不同类型口腔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男50例,女50例,年龄6-68岁,平均(28+8.26)岁,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口腔疾病的患者,如龋病,牙髓病等;②口腔内科诊断明确,未转入其他科室行多科室协同会诊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对象,需与内分泌科联合诊断;③患者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误诊漏诊;②未完成疗效评价,未获得随访。
1.2 方法
1.2.1 龋齿病诊断方法: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该病初期病损症状与牙齿完整性改变不明显,较难诊断。临床诊断时应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家族史以及既往史;了解有无食物嵌塞等;观察牙齿表面色泽和形态的改变,龋齿初期,可见牙釉质呈白垩状或浅褐色,表面粗糙;检查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龋坏的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注意邻面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必要时可做X线辅助检查。
1.2.2 牙周病诊断方法:牙周病的类型较多,如牙龈出血、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病主要指损坏牙龈及牙齿支持组织的炎症或感染性疾病,是由经常粘附在牙龈沟及牙颈部内的细菌引起的。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除问询外,还要判断患者口腔卫生情况,有无口臭、牙结石、菌斑等,牙龈的色,形,质,龈缘位置,检查牙齿松动度以及咬合功能有无明显改变,必要时可测量患者舌温,或做血常规及细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牙周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探诊是最重要的牙周病检查方法。使用牙周探针检查,目的是了解有无牙周袋或附着丧失,并探测其深度和附着水平,还可看根分叉病变。
1.2.3 牙髓病诊断方法:牙髓炎是指细菌或毒素侵入位于牙齿中心的牙体而引起的炎症,以自发性、阵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则可能发展为牙髓化脓或坏死。其中龋病是引起牙髓炎的常见原因。进行诊断时要对患者的症状初步了解,可进行温度试验,发生牙髓炎时,敏感度增加,可在患牙上滴注冷水或用加热的牙胶尖接触患牙,会引起疼痛,这是判断患牙是否已发展为牙髓炎的重要方法。牙髓炎初期预冷或热均可使疼痛加剧,但是当牙髓化脓或坏死时,口中含冷水可缓解疼痛,这可能是与牙髓化脓坏死产生了气体,气体遇热膨胀,压力增高,而遇冷收缩,压力减轻所致。诊断牙髓炎时应将此病与深龋,三叉神经痛,龈乳头炎区分开来。深龋,一般不会出现牙髓炎的自发性剧痛;三叉神经痛,一般夜间发作,且疼痛间歇期不会随病情发展而发生明显改改变;龈乳头炎,虽有自发性剧痛,但温度对其影响不大。
1.2.4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方法:口腔粘膜病指的是口腔内某一部位黏膜的正常色泽、外形、完整性及功能发生改变的疾病,多见口腔溃疡病。诊断该病时,不仅要观察病变部位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发热等不适感,并借以组织病理辅助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口腔溃疡种类很多,如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创伤性溃疡,癌型溃疡,结核性溃疡等。
1.3 处理。①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牙间隙,或使用牙线,餐后漱口,刷牙等方法有效去除菌斑、牙垢、牙结石,亦可行洗牙术,超声洁治术,必要时行手术开放髓腔,拔除患牙等。②药物治疗:即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抗生素抑菌抗感染,维生素主要是补充微量元素,而激素则起到增强免疫治疗。联合用药可改善口腔内科疾病,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痛苦。③填充修复:根据不同患病类型,对牙齿进行相应的填充技术。如窝沟封闭是早期窝沟龋的有效防治方法,通过对牙齿表面的窝沟的封闭,减少细菌及食物残渣的进入;牙髓病变轻者,制备洞形,去净龋坏组织,消毒窝洞,进行树脂填充。④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等食物,少进食糖类食物,戒烟戒酒,多补充维生素。⑤其他: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餐后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残渣,定期检查口腔情况等。
10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者中,龋齿病32例,占总数32%,且大多数为儿童;牙周病29例,占总数29%,其中牙龈出血患者10例,占总数12%,牙周炎患者8例,占总数10%,牙龈炎患者7例,占总数7%,其他患者4例,占总数4%;牙髓病21例,占总数21%,其中牙髓炎患者10例,占总数10%,尖周炎患者8例,占总数8%,其他3例,占总数3%;口腔粘膜病18例,占总数18%。经过诊断及针对性处理后,95例痊愈,治愈率95%。
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压力的改变,口腔疾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类型疾病却有着相同的表现,如疼痛、肿胀等,因此在口腔疾病面前,要灵活做出判断[2]。医生进行诊断时,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等,掌握发病原因,进而询问患者初期症状以及伴随症状,通过对患者的全面了解,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做鉴别,最后辅助以组织病理检查等手段做出最终明确诊断。
明确患者的诊断和疾病类型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处理方法,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尽早减轻痛苦。因为口腔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疾病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疾病仅需单纯药物治疗,有些疾病可行手术治疗,而有些疾病则需要多种方式联合治疗。此外部分疾病与其他疾病有所关联,如糖尿病、血液病等,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联合其他学科的相关治疗方法,协同会诊,共同为患者治疗疾病[3-4]。
科学合理用药。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最简单可行,最保守的治疗,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针对不同疾病,药物治疗可能效果并不显著,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积极推广新药,减少临床复发率,减少对激素的依赖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疾病以及医护人员的信任,在临床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5]。
加强口腔方面相关知识宣教。口腔清洁对口腔内科疾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做好口腔清洁方面的知识宣教,例如龋齿患者,指导其少食糖类,餐后漱口,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等;口腔黏膜疾病的患者,嘱其均衡饮食,多食维生素类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精神放松,减少生活的压力等。口腔疾病不容忽视,要及时复诊,定期复查,因预后和复发几率会伴随生活习惯而来,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生活习惯,不引起重视,很容易病情恶化,最终给身体以及心灵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口腔内科常见疾病多且杂,临床表现亦相似,加强诊断可以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减少病发率,保证患者的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