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兵(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次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从手工制作、机器制造、自动化生产到今天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制造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放眼全球, 从18 世纪70 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算起,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实践已走过200多年的历程。在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3 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先后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进入21 世纪, 特别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 试图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振兴,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越南、缅甸、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正千方百计吸纳低端制造业,致力于建设新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呈现出高低两端同时发力、 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世界各国重构优势的新特征。随着国际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国等发达国家加紧遏制发展中国家跻身高端制造领域。 2020 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分工模式面临重大调整, 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从安全的角度布局制造业产业链,政府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干预度明显上升,全球制造业正在走向大变革、大调整、大重构的后疫情时代。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 拥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才能强大, 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才能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新中国成立70 年多来,我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并在此后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500 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 多种产量名列前茅;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1/7, 是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从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据统计,2017 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仅为1.14%,是发达国家的1/4~1/3。制造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产业未来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 据工信部2018 年调查, 我国52%的关键基础材料、95%的高端专用芯片和70%以上的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装备制造领域95%以上的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制造领域80%的工业软件都被外企垄断,我国制造业还时刻面临被人“卡脖子”的危险。
加快技术创新,建设制造强国,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明晰我国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突破领域,推动制造业走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道路。 当前,最紧要的是大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制造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