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陆洪闸小学 姚建军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采取平等的态度,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论中发现创新的可能性,在问题中求得创新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利于其未来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罗斯杰曾经指出:越是成功的教学,越需要强调互相真诚相待与彼此信任的教学双方关系,也越需要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强调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标,同样应当首先强调学习者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正是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继而可为教学的成功保驾护航。从这个角度上说,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意识,以便更自如地表现自我,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意识为前提,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感化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紧张与戒备心理,让其因为有活跃的思维而得到创造力发展的有利机会。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便经常采取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做法,对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困惑与问题,鼓励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创造力形成的方式中,以启发导向创造力的做法最值得重视。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在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前期,采取启发式教法让学生及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科学的思维观念,并将此观念导向创新创造层面。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开放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或者让其想象能力得到发展。若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批评,而是要本着启发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自觉纠正错误。此种启发引导做法,往往会让课堂因错误而更加精彩,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下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举例来讲,学习四则运算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导向创造力,先给学生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像“35+7×(15-4)”“35+7×15-4”,要求学生回答二者在形式上与计算结果上的区别,并结合教材内容,主动分析什么是四则运算,在开展四则运算时,需要注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类似问题的提供,可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大数据等概念备受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本就需要信息技术优势的支持,以便同时满足教育体制改革与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但若是考虑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新技术的依赖度将会更高,现仅从丰富教学情境的视角来说明以新技术扶持创造力这一要点,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注意力被吸引的同时,主动得到创造力发展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PPT,让学生能够及时置身于有趣的数学场景之内,或者将逼真的图片、动画形式,视为数学问题的解答背景,让学生因为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得到创造力扶持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特定情境下的数学问题。另外,在课堂主体环节,教师同样可基于新技术扶持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主体环节安排一些类似于数字电子游戏的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要求,让学生在互动游戏情境下自如掌握抽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关内容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三角形三边关系,让相关概念、演变过程等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将很自然地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感受。接下来的任意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的问题讨论,便也可以变得非常热烈,且易于出现理想的讨论成果。这对于三角形定理的进一步验证是非常有帮助的做法,给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则更属于意料之中的成果。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共享、共进机会的绝佳做法。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出足够丰富的协作共享机会,折、摆、拼、剪、画、想、说……任何形式均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让协作交流成为共同分享创造力的源泉。例如当教学求平均数内容时,便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4个大小相同的杯子,使杯中盛水量不同,分别思考讨论用何种方法能够确保几个杯中的水量相同。同学们协作思考与实践,分别完成测量、记录任务,依靠默契的配合,最终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做法:求出水的平均高度,然后再倒水进去。创造力因此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如何求平均数。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思考:如何描述去学校经过的地方,怎样走更加方便。要求组内一名同学讲述,其他同学认真地听,效果比较理想。另外,当教学加、减法简便算法时,教师不做提示,也不让学生看教材中的解法,而是要求学生利用一定时间完成组内与组间的共同思考、讨论与尝试,也是共同分享彼此创造力的有效做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将从其他同学的分析中得到启发,成果比较显著。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同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这项任务,对于联系理论知识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本要点中,有两项内容值得注意,其一是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完成特定教学内容下的相关实践活动,如剪拼一些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在对比中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类似的操作将让学生在比较熟练的亲自动手尝试状态下,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空间与方位定义知识,是抓住知识关键点、发展对关键点认知能力的重要做法,可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另外一项值得注意的内容在于,要让学生在实践后完成对实践过程及内容的分析。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来说,几乎所有的任务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但是却又有高于生活的理性思考,当小学数学教师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支持学生进行实践尝试后,也应当让学生有机会把实践内容进行抽象表达。也就是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例如,当教学至平移现象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现身边能够平移的物体,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可以平移的。这是理论导向实践的做法,而接下来则要让学生根据实践中的发现,找出这些物体的共性特征,体会平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平等的态度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堂上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接下来的数学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