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慧
(解放军第九九〇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驻马店)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以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制的睡眠、发作性猝倒、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夜间睡眠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能与遗传、环境、中枢神经疾病等因素有关系。睡眠瘫痪是发作性睡病的典型症状之一,被认为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出现的意识觉醒与骨骼肌失张力的分离状态,表现为睡眠开始或睡眠觉醒后出现意识存在,但除眼外肌和呼吸机之外的肢体无法随意运动[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 例频发性瘫痪患者,在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中较为罕见,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诊治报告如下。
患者李某,男,22 岁,青年战士,因“颈后部疼痛、僵硬2 年余,腰痛1 年”为主诉入院。于2019 年03 月14 日在解放军第九九〇医院门诊颈腰椎CT 检查结果示:1.颈4-5 椎间盘突出,2.腰4-5、腰5 骶1 椎间盘突出。询问病史过程中得知患者存在频发性睡眠瘫痪,误以为自己“中邪”(鬼压床),一直未予求治。患者回忆自10 年前晨起或午睡睡醒时偶有(5~7 次/年)发生四肢瘫痪、运动不能,睁眼、发音不能,眼球可转动,意识清醒,无幻觉,无胸部压迫感,有无力感,能感知外界声音和触碰,持续时间约1~15 分钟不等,碰触能促使其缓解,白天无明显乏力、精神不振,无失眠、多梦、抑郁和焦虑症状。患者5 年前入伍,近3 年来发生次数明显增加,可能与训练强度增大有关,每日至少发生一次,有时一日发生2 次,晨起睡醒时及午觉睡醒时均可发生,以晨起睡醒时发作次数为多。
患者身体瘦削,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爽,饮食不当时有腹痛、腹泻便溏,泻后痛减,阴囊潮湿,夏季尤甚,稍有口干、口渴,小便不利,颜色发黄,舌苔黄腻湿滑,舌尖偏红,脉滑数。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患者证属脾虚湿困,日久化热,热扰心神型,治宜健脾祛湿、清心养神,拟方归脾汤加减:人参10g、白术10g、 麸炒泽泻10g、茯神10g、远志6g、炒栀子10g、炒酸枣仁10g、石菖蒲6g、甘草3g(上述药物均为袋装颗粒剂,广东一方)。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温,大补元气、补脾生津、安神益智,为补脾肺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健脾利湿,又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白术甘苦温,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有“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誉,对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疗效显著;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利水作用较强,能利小便而实大便;茯神味甘平,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酸枣仁味辛甘酸平,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为养心安神要药;远志苦辛温,安神益智、袪痰开窍,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炒栀子苦寒归心、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为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要药,同时具有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的作用,使心火从小便而解;石菖蒲辛苦温,芳香走窜,苦燥温通,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有化湿、豁痰、辟秽化浊的作用,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甘草味甘平,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作用缓和,常配伍人参、白术、黄芪等补气健脾[2-3]。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以营养全身,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方中诸药,健脾利湿与安神药物同用,同时佐以清热、化痰药物,共凑脾健得运,湿浊得化,心清神安之功。
用法:1 剂/次,2 次/日 水冲服,共14 剂。连续服用3 日后,睡眠瘫痪症状减为每日发作1 次,服用5 日后症状消失,嘱咐患者继续服完剩余4 剂巩固疗效。先后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后进行电话回访,患者睡眠瘫痪症状无复发。
睡眠瘫痪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发作频率越高,与相关研究相吻合[4],但本例患者每日均会发作且发作不止一次实属罕见。相关研究表明睡眠瘫痪受遗传、环境因素等影响,可能与睡眠结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传导异常有关[5]。睡眠瘫痪在我国古代医籍中称之为“梦魇”,认为本病与阴阳失调导致的阴阳交接转换失常,气血不足,人体的脏腑经络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致,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相关[6-7]。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可分为:脾虚湿困、痰蒙清窍、脾肾阳虚、肝风内动、营卫不和、脾虚湿热、肝气郁结,风痰扰神等证型[8]。本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理论证属脾虚湿困、热扰心神型,给予归脾汤加减重在健脾祛湿、清心养神,治疗效果显著,可为睡眠瘫痪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