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 海口 571129)
海南圣女果是水果型番茄的俗称,味甘酸,生津止渴,清热凉血,拥有较庞大的消费群体[1]。圣女果除了鲜食外,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衍生产品形式多样,包括罐头、果汁等。因此发展海南圣女果市场前景广阔,但需应用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以提高栽培水平,向市场输送高品质的产品。
圣女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白天最佳生长温度20~28℃,667m2产量一般可达到3 000kg以上。圣女果喜光,当遇连续阴天或是种植区域光照强度不足时,易发生落花现象;圣女果植株的需水量较大,坐果后要求土壤维持湿润状态;植株喜钾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则长势较好。
取优质砂质壤土,经过破碎、过筛处理于栽培前与腐熟农家肥充分混合,两者体积比以5∶4较为合适,每立方米土壤中可掺入硫酸钾0.5kg、过磷酸钙1kg、尿素0.5kg,还可根据需求掺入适量“多维特”抗菌肥,充分搅拌,再用塑料薄膜覆盖,闷盖时间控制在2~3d,可作为育苗营养土备用。
品种的选择将直接对植株的生长状况以及果实质量产生影响,需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光照等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圣女果品种。将种子置入浓度为10%的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20min,然后取出种子进行冲洗,将处理后的种子置入20~30℃的温水中,浸泡8~10h。取出种子并用纱布袋包裹,放于25~30℃的环境中催芽。出芽后将营养土装入塑料钵进行育苗,直至种子破土而出。
根据圣女果植株的生长特性,可采取单行植与双行植两种定植方式,行株距前者以(1.2~1.4)m×(0.3~0.4)m为宜,后者以0.8m×(0.35~0.40)m为宜。
移植和栽种期间应根据需求合理选择土质,通常土壤的pH值以6.8~7.0较为合适,要求土壤疏松、透气、高效排水、富含有机质。翻地应遵循“三犁三耙”的原则,每公顷可掺入6kg过磷酸钙和1 500kg的混沤农家肥。持续约30d的沤制,待肥料完全腐熟后,从中选取2/3,将其置于“三耙”后的耕作层,剩余1/3肥料施于起垄穴内。
圣女果结果期较长,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其产量较为可观。为充分发挥出圣女果的产量优势,需加强田间管理。定植后的10~12d开始浇施水肥。待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后,注意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采取中耕培土措施;待植株生长至盛果期后,应定期浇水肥,正常情况下以每7~10d浇1次较为合适;待植株进入生长后期,需对叶面合理追肥[2]。
植株长至30~40cm时,可组织搭架作业。按照植株与木柱数量为1∶1的方式依次设置木柱,组成完整的人字形架,每隔30cm绑扎一层,以达到引蔓上架的效果。植株开花后即可整枝,保证枝叶的密度适中,避免因枝叶过密而影响果实的品质。整枝时需要适时清理侧芽,同时需及时摘除枯黄的枝叶,以免因养分消耗过大而影响健康枝叶的正常生长。
圣女果植株具有分枝丰富、挂果数量多的特点,需要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疏去过多的花果,通常每株保留的正常花穗数量以7~10穗为宜,每穗果实数量则以20~30个为宜。当圣女果进入生长中后期后依然存在分枝的可能,此时需抹除长势偏弱的分枝,以促进果实快速生长。
受风雨以及植株自身生长状况的影响,易发生落花落果现象,难以有效保证产量。对此,可通过如下措施加以防治:调节田间小气候,重点控制温湿度、肥力等;及时人工授粉,可适度摇晃花朵,以保证花粉能够有效洒落至柱头上;可用防落素,将其与水融合后形成混合液,浓度以3‰~5‰较为合适。
6.1.1 青枯病 圣女果生长前期易患青枯病,伴有断根现象,病菌易从伤口处侵入,因该阶段圣女果植株抵抗力偏弱,因此容易枯死。青枯病防治可选择沃土特抗菌肥200倍液,在完成定植作业后即可灌根防治,通常每隔7d灌1次,2~3次效果较好[3]。
6.1.2 黄矮病 圣女果在生长中后期常患黄矮病,发病症状表现为顶端生长进程缓慢,植株叶片伴有向内卷曲的特点,果实偏小。现阶段针对黄矮病暂无防治特效药。因此最为关键的途径应当是做好日常栽培工作,倒茬轮作,对发病植株并以拔除并做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规避病害。
6.1.3 疫病 疫病对圣女果植株的危害较大,常见叶、茎、果实等部位受损,可选择72%的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采取灌根结合喷雾方法进行防治。
6.2.1 美洲斑潜蝇 主要侵蚀对象为圣女果植株的叶片,受害叶片可见白色虫道。可选择5%的阿维菌素1 000倍液与生物多抗一号450倍液混合,进行喷雾防治。
6.2.2 棉铃虫和烟青虫 主要侵蚀对象为圣女果果实,湿度大时伴有烂果现象,可采取生物多抗一号450倍液与5%的甲维盐1 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6.2.3 蚜虫 主要侵蚀对象为圣女果茎秆和叶片,蚜虫通过吸取汁液的方式逐步入侵植株内部,同时其还可作为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圣女果植株易因受到蚜虫的侵蚀而诱发其他病害。可选择生物多抗一号450倍液与70%的吡虫啉75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