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1828—1877)是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近代日本的超级功臣。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在19世纪末领导推翻了维持两百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旧政权,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成为新日本帝国的缔造者之一。他为明治维新作出了杰出贡献,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一起被称为﹃维新三杰﹄。
1872年西乡隆盛任近卫都督,领元帅衔,成为日本明治政府主要军事领导人。在此前后,他还参与“废藩置县”和地税、学制改革等各项资产阶级改革。
1873年初,明治天皇发布《征兵诏书》,取消了封建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而下级武士不久前正是推翻幕府、浴血奋战的有功阶层。新政府背叛了武士们,武士们的怒火可想而知。《征兵诏书》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就发生17次暴動。
1876年,政府颁布“废刀令”,剥夺了武士佩带双刀、杀人后不治罪的权利。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改革禄制,又决定废除武士的家禄。40万武士群体作为一个封建阶层被彻底消灭。
从1874年开始,几位明治维新的元勋先后挑起暴乱,使大久保政权的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几个叛乱发生之后,全国武士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鹿儿岛——西乡隆盛的隐居之地。西乡隆盛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武士的代表,他的态度以及他陆军大将的声望,对全国的士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下级武士的领袖人物,西乡隆盛不由自主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1873年10月,因坚持“征韩论”遭到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反对,西乡隆盛再次辞职回到家乡鹿儿岛。他原本决心功成身退,终老余生,每日行猎垂钓。然而他的内心,何尝一日宁静过?
日本新军制改革一开始,西乡就是赞成的。他知道以公而论,废除武士从军特权,能够让日本实现军事近代化,走向强国之路。即使是背叛,对于下级武士这一阶层的背叛也是必需的。
可是向来行事果断的西乡这回却无从下手了。他不能忘记这些曾在推翻幕府的战斗中,与他一起并肩冲锋、浴血奋战的战友。作为个体而言,下级武士原本就只拥有不多的资源,如果再被剥夺从军特权,往往就衣食无着了。西乡把自己的武士之刀砍向阻碍改革的幕府和藩主时,根本就不曾犹豫过,可要砍向一贯支持维护自己的群体——下级武士时,他犹豫了。因而在初始阶段,他实行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近卫军征兵编制,就是为了给这些并肩的战友一个容身之处。可近卫军的编制毕竟是有限的。虽然西乡本人非常豪爽大度,每当有家乡萨摩武士来找他的时候,他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就任其在他门口的钱柜里随意取用。然而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退出政府回到鹿儿岛之后,西乡把自己因戊辰战争的功绩得到的最高赏典禄两千石拿出来,为戊辰战争的阵亡者子弟办了赏典学校。西乡此时正在倾全力主办吉野开垦社,准备将来让私立学校的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西乡隆盛的亲密战友大久保也来自萨摩藩,当士族叛乱不断发生的时候,大久保仍然相信西乡的统治力。
不过眼见西南九州岛局势不稳,士族起义不断,大久保又坐不住了。为防备西乡叛乱,1877年1月下旬,他密令把在鹿儿岛的陆军火药库的武器弹药运往大阪。此事被鹿儿岛私立学校的学生们发现。在学生抓到警视厅的密探审问后,得知警视厅有暗杀西乡的计划。于是在1月29日袭击了甲突河上游的草牟田弹药库,抢走3万发子弹。
消息传到西乡那里,他知道这次无法置身事外了。以武士精神为荣的西乡,把自身和武士们的命运看作是休戚相关的。因此,他成为武士这一团体精神上的英雄;同样,他也注定成为这一团体的俘虏——他只能选择与武士们同进退、共成败了。1877年2月6日,在争论是否起兵的会议上,一时群情激昂,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西乡坐在一旁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徐徐站起身来,面色凝重说了一句话:“西乡但以此身付众人。”至此,起兵之事,终成定局。西乡终于决定“出山”,向自己一手创建的日本帝国宣战,向昔日并肩倒幕的老友同僚们宣战!
2月中旬,西乡起兵,日本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内战——西南战争就此爆发。
西乡从鹿儿岛向熊本进攻。九州各地支援西乡的士族纷纷参加,人数很快达到3万人。同为“明治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一开始不相信西乡参加了暴动,但是到了25日,他们接到鹿儿岛的正式报告,木户惊愕万分地说:“西乡隆盛终于也出来了,究为何事也?总之遗憾万千,令人长叹之极。然则亡也罢、杀也罢,毫无遗憾。”19日,政府发布诏令讨伐鹿儿岛暴徒,投入5万多兵力,海军的11艘军舰也参加了战斗。西南战争正式开始。
西乡的军队围困熊本城长达50天,熊本城依靠坚固的防御坚守待援,大量消耗西乡军的有生力量。3月,政府军攻占了鹿儿岛,开始掌握县政,此时百姓才知道西乡已经成为叛军,愿意支持政府军。3月19日,政府军在西乡军队的背后登陆,攻击西乡的军队。4月中旬政府军解熊本城之围,西乡军队全面撤退。
8月在延冈北方长井村的决战中,西乡军被击败,1万人投降,开始总撤退。西乡率领一小队残军退到鹿儿岛的城山。
武士们的目标是要重新回到他们的故乡——鹿儿岛。8月18日至9月1日,武士们在西乡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在山岭溪涧中穿行百里,终于南返回到了故乡。西乡解散了部队,只剩下不愿离去的亲信武士们。他们原本就并不是为了求生,而是为了求死——返回故乡战死这一目的而突围的。
城山,是鹿儿岛县内锦江湾畔的一个小高地。西乡带领武士们8月底赶到这里时,只有不到400人,但还是一鼓作气,将政府军驱赶,夺取城山,甚至还获得了两门山炮。
政府军的大队人马赶到了。于是双方在城山展开对峙。
虽知西乡隆盛兵力极度单薄,但7万政府大军把不足400人占领的城山围得铁桶似的。西乡和武士们既已回到故乡,心中安定许多,决心从容赴死。西乡每日与部从下棋,以安定众人之心。
1877年9月23日,政府军下达最后通牒,言第二日将行总攻。西乡遣散自己的仆人,仆人问:“可要带些什么回去给夫人和孩子?”西乡只要他带两把武士刀回去。仆人提醒道:“还有两万多块钱在呢,是否应该带回去给夫人和孩子?他们过日子很辛苦(当时的两万块大约可以买700条弹药足备的步枪,不是小数目)。”西乡大怒道:“此皆私学校之钱,如何可动用!”
当夜,西乡和手下决心一死的武士们最后一次对酒高歌,举宴诀别。10年前,他自湾边起兵,与亲密战友大久保分手,带领武士们向幕府开战;而此时,他却在与大久保派来的军队生死相搏。
此时追剿军总指挥山县有朋给他写了一封信劝降,但是西乡拒不回答。1877年9月24日清晨,政府军即发动了向城山的总攻。不久,各战线的西乡军就成瓦解之势。
西乡隆盛和战友们向政府军发起最后的冲锋。政府军立刻发现了这批呐喊着疾冲而来的人,枪弹顿时如雨泼来。西乡的肩及右膝连中两弹,他艰难地用手支撑起身躯,向部下别府晋介大叫道:“动手吧,阿晋,就在这里了!”头天夜间,西乡已知必死,要求别府在关键时刻斩下自己的头颅,以武士的方式体面地赴死。别府含泪仰天一声悲啸,挥刀斩去西乡首级。然后由两个仆人将首级带走,试图不让其落入敌手,但最后还是很快被政府军发现。余人皆奋力作战,最后全部中弹身死,无一投降。
西乡隆盛以失败告终,而他的死却如落英缤纷般壮美。西乡和他的将领们,本来身居高位,富贵无忧,但却为了大多数下层武士的群体利益慷慨举兵,甘愿置自己于危亡之境,确是非英雄所不能为。
(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山河命数》 作者: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