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何夫
近两年,随着一波动画电影带来的人气——先有2019年的《哪吒》,后有2020年年初原本呼声极高,却因故前不久才上映的《姜子牙》,中国四大名著之外的另外一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成了一个热门IP,业内业外许多人甚至希望能依靠这一系列封神主题的国产动画作品,构建出一个“封神宇亩”。
而《封神演义》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它架设了一个存在大量仙人们的封神世界。这些神仙合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单独拎出来又各有其鲜活的角色形象。至于他们的设定,倒不是作者完全凭空想象创造的,他们大多源自中国古代史实与神话、宗教传说,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只要仔细整理,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关古典中国神话、宗教和文化流变的细节。
哪吒、姜子牙:一个外来户,一个是土著
先聊聊两部封神电影的主角哪吒与姜子牙。有趣的是在中国的神话体系流传过程中.这两个角色“成神”途径完全不同:一个是外来神的“本土化”,一个则是本土史实人物的“神格化”。
哪吒的最初形象,其实应该是雅利安人的战神,来自古代波斯神话中的“努扎尔”。在印度河流域则被称为Nalakubara。随着雅利安人对北印度的征服,这个名号也传入印度.被后来崛起的婆罗门教所吸收。并最终变成了佛教的诸神之一。
随着佛教东传入中国。Nalakubara也传入了中国。不过在汉译的佛教经典中。Nalakubara的存在感并不强。他一般与另一个神明毗沙门天同时出现,而且最初被翻译过来的名字极为拗口——那罗鸠婆、那巧鸠跋罗、那巧俱伐罗等。这些名字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被简化,最终才变成了本土化的“哪吒”。
不过即使本土化,从哪吒的身上还是能够看出一些“外来户血统”:他三头六臂的形象在婆罗门教许多神明身上都有所体现。此外哪吒莲花化身的设定也与印度有关——莲花在北印度.尤其是恒河流域被视为神圣植物。
与哪吒不同的是,姜子牙可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史实人物。他就是辅佐姬昌开创周朝的吕尚,他在中国神话史上从人到神,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周朝之后的最初几个朝代,吕尚大多是以杰出的军事家形象出现的。直到唐朝,官方开始为他设立祀庙。到了唐肃宗时期。他被封为“武成王”.与当时的“文宣王”孔子享受同样规格的祭典待遇,这时候的姜子牙.算是由历史名人,晋级成在官方层面接受祭拜的圣人了。这一待遇一直延续至宋元两朝,宋朝皇室甚至追谥他为“昭烈武成王”,并在他的武成王庙里设置武学。
可是到了明朝,姜子牙在官方层面地位下降。当时朱元璋出于种种考虑,不但去掉了姜子牙的“武成王”谥号,还罢除了他的祀庙。姜子牙“武圣人”的称号,从此以后被关羽所取代。不过虽然官方当时不待见姜子牙,但是他在民间的声望并没有降低多少。姜子牙不再是武圣人,却频频出现在各种话本、杂剧、小说之中,并且脱离了原有的历史形象,而被赋予了驱邪避鬼的能力,转变为拥有各种神通的神仙。《封神演义》中玉虚宫元始天尊弟子姜子牙的形象,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
无论是哪吒还是姜子牙.都是站在周武王一方.讨伐纣王。纣王作为原著中的大反派,堪称作死小能手。而他自取灭亡的起因,就是在原著故事第一回在女娲庙里随意涂鸦写诗,得罪了女娲。至于动画电影《姜子牙》里的苏妲己,在原著中,其实也是女娲娘娘派到纣王身边去祸乱国家的。
不过从历史与神话学角度来讲,纣王不太有机会得罪女娲的——在商朝,中原很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女娲庙。
虽然女娲在古代中国是早已存在的信仰.大家也对女娲造人的传说耳熟能详。但事实上,历史上大规模成体系的女娲崇拜.最初是流传于南方的汉水-长江流域的。1947年在长沙出土的楚帛书,其成书大约在东周战国时期。在楚帛书上,记载了伏羲和女娲是创世的始祖神。这也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有关女娲的记载。
所以在先秦时期,女娲应该是中国南方楚地一带的神灵。而当时中原官方所信仰的神,被直截了当地称为“帝”或者“上帝”。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着殷商时代的国王向“帝”或者“上帝”献祭的事实。到了周朝,官方祭祀的最高神明是“五帝”,在楚帛书中与女娲并列为创世祖神的伏羲(太昊),也只是作为青帝的配帝存在,而女娲在祭祀名单中压根就不见踪影。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楚地在先辜相当长时期内,可是被自命正朔的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的。直到秦朝灭亡,“百二秦关终属楚”之后,女娲才逐渐变成全国性信仰,其补天造人的传说,也是在那之后才开始慢慢流传。而《封神演义》中那个连纣王部得罪不起的女娲娘娘。当属作者根据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进行“脑补”而已。
妲己:被“黑化”的妖精
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妲己,在小说原著中是推动纣王“黑化”的幕后大反派,并且在故事最后被女娲清算。在《封神演义》成书的明朝,“狐狸精”在民间就不具有正面形象,不过,“狐狸精”的形象并非一直如此。
在农业文明时期,作为一种与人类居住区域亲近的食肉动物.狐狸实际上捕猎危害农业的老鼠,远比它们偷鸡吃更多,因此它们在东亞神话中曾经有着重要地位:在日本,狐狸被视为保护稻谷丰收的稻荷神而受到崇拜;在东南亚,因为能驱逐危险的毒蛇,狐狸则被视为可以驱逐污秽的存在。而在中国.这些毛茸茸的动物不但能够变成人类的模样,甚至还能和人类结婚、生育,影响历史的走向。
在古中国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狐狸变人”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长江流域流传的大禹传说中,大禹行至涂山时遇到了可以变成人类的九尾白狐,“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直到陈胜吴广起义时,吴广的“篝火狐鸣”之策,本质上仍然是对狐狸“神性”的一种借用,这表明哪怕到了公元前3世纪末,狐狸在中国人心目中也还是正面形象。而直到今天,东北部分农村的民间还残存着信奉“狐仙”的习俗。
这种信仰,代表了“万物有灵”的原始神灵崇拜,在中国上古时期十分盛行。而在秦汉之后,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天子”作为秉承上天意志的代言人,自然要求统一信仰。所以崇拜没有经过官方认证的神,都是“淫祀”,是被官方打击的对象。
其实不仅仅是妲己,《封神演义》原著中整个反派阵营截教都象征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因为他们的宗旨是“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其门人多为飞禽走兽修炼成精。而相反.姜子牙、哪吒所在的阐教作为正派,自然代表着正统的官方宗教。连“阐教”这个名字,也是有说头的——明世宗曾赐给他最宠信的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刻有“阐教辅国”的玉印。所以阐教帮助周朝灭掉截教所代表的商朝,正是中国神话史上官方宗教战胜原始崇拜的隐喻。
正因为原著中阐教与截教的加入,让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史诗战争变成了东方玄幻。伐纣之战中一共有365位参战以及相关人员在战后被封神(详见《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而这365位还都是阵亡人员,要是算上还活着的仙人.神仙数量可就更多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肯定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去设定各种神仙,好填满这高达三位数的神仙坑。也因此,《封神演义》中神仙来源极为驳杂而且混搭。其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来源于道家与道教
道教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本土宗教,有关它的各种元素在《封神演义》角色设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连道家创始人老子都有在故事里登场,而且是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的师兄。除此之外,道教神话中上古仙人,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在故事中是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而十二金仙的另一人,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其名字应该来源于太乙救苦天尊,而截教阵营那边有两位戏份较多的人气角色,一众妖怪里为数不多的人类修行者——赵公明和闻太师。他们也是道教里有名的神仙:前者是道門四大元帅之一的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同时也是武财神,后者则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道教神仙系统中掌管整个雷部。
2.来源于佛教
大概是因为武王伐纣的时间距今3000多年,而那时佛教压根还没有诞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现象——被引进小说中的佛教形象,在书中统统顶着“道人”或者“天尊”之类的头衔粉墨登场。
比如在故事后期出现,与元始天尊同一级别的西方教两位大佬,其原型应该是阿弥陀佛与准提菩萨,却被命名为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而元始天尊门下的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俱留孙几位神仙,其原型分别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燃灯古佛以及俱留孙吉佛。
在佛祖与菩萨级别之下,被引入小说中的各种佛教背景的神明就更多了。之前提到的哪吒与李靖就是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雷震子(迦楼罗)、韦护(韦驮天)、哼啥二将(密迹金刚)、魔家四将(四大天王)等。
3.来源于古代天文与地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地理概念,同样也被引入了《封神演义》故事中,变成了众神。比如来源于天文概念的就有太岁、五曜、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众神等。而来源于地理的有掌管五岳的神灵,他们正是对应了我国的五岳高山。
4.来源于民间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的神仙也是《封神演义》中角色的重要来源。书中的另一个人气角色——杨戬,其原型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灌口二郎神。元始天尊门下的南极仙翁,其形象的原型来自寿星。除此之外,在故事中出现过的两个龙套角色——千里眼高明与顺风耳高觉两兄弟,其原型正是中国民间的门神:神荼、郁垒。
以上四个来源的神仙们被打乱了其原型的出身编制,在小说中粉墨登场,堪称一场混乱而热闹的“神仙大舞台”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