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书架

2020-12-24 05:15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刘震云蝗虫蚂蚱

·书架主人·德清县第一中学 王远薇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是刘震云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集结而成的心血之作。刘震云用他略带幽默的文风还原了一段厚重的历史,用他的方式——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的口吻和视角,展现了当时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故土的热爱。因此,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喜欢历史或对乡土文学感兴趣的同学来读。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鲜少被提及但不应被忘却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闻也无法想象,在1942年,也就是历史书中记载的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大事件发生的那一年,有一场席卷整个河南的大规模饥荒。直到翻开这本书,拨开那些年的尘土,我才在刘震云的笔下看到了1942年那段残酷的记忆。

恰逢战乱,那里的土地经历了大旱,遭遇了蝗灾,粮食颗粒无收,3000 万灾民背井离乡走上了逃荒之路,无奈之下只能吃树皮、杂草、干柴。有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灾民明知有毒,却说:“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是吃得麻痛!”

当树皮、杂草、干柴也没得吃时,一些人开始卖儿卖女,放下羞耻心向他人乞食……每每读到这些,我都深受震撼。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在面对苦难时,藏在每个中国人身上坚韧的民族性格。

“他们的表情是漠然的,他们也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唯一留在心中的信心,便是他们自己心中对前方未来的希望。也许能好一点,也许熬过这一站就好了。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又是白修德所不能理解的……独轮车装着他们的全部家当,当爹的推着,当娘的拉着,孩子们跟着。缠足的老年妇女蹒跚而行。有的当儿的背着他们的母亲。在路轨两旁艰难行走在行列中,没有人停顿下来。”

立足当下,这本书对我们也有不凡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我很庆幸自己身处一个和平、安稳的年代,拥有富足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饥饿问题一直存在,或许它离我们也并不那么遥远。正因如此,重温这段历史才变得更为必要,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时今日的所得,感恩前人的付出,并激起每个人藏在心底的乡土热爱。

[指导老师:张春梅]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读个片段解解馋

据俺爹俺姥娘讲,蝗虫不吃绿豆,不吃红薯,不吃花生,不吃豇豆,吃豆子、玉米、高粱。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我故乡还无死光的难民,与蝗虫展开了大战。怎么搏斗?三种办法:一、把床单子绑在竹竿上挥舞,驱赶蚂蚱。但这是损人利己的做法,你把蚂蚱赶走,蚂蚱不在你这块田里,就跑到了别人田里;何况你今天赶走,明天就又来了。二、田与田之间挖大沟,阻挡蚂蚱的前进。蚂蚱吃完这块地,向另一块转移时,要经过大沟,这时就用舂米的碓子砸蚂蚱,把它们砸成烂泥,或用火烧。这种做法有些残忍,但消灭蝗虫较彻底,我想被乡亲们杵死的蚂蚱,也一定像当年饿死的乡亲一样多。三、求神。我姥娘就到牛进宝的姑姑所设的香坛去烧过香,求神保护她的东家的土地不受蚂蚱的侵害。但据资料表明,乡亲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白费。蚂蚱太多,靠布单子,靠沟,靠神,都没有解决问题,蝗虫照样吃了他们的大部分庄稼。灾民在一九四二年是灾民,到一九四三年仍是灾民。

自然的暴君,又开始摇撼河南农民的生命线,旱灾烧死了他们的麦子,蝗虫吃了他们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们的荞麦,最后的希望又随着一棵棵垂毙的秋苗枯焦,把他们赶上死亡的路途。那时的河南人,十之八九困于饥饿中。

照此下去,我想我故乡的河南人,总有一天会被饿死光。这是我们和我们的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后来事实证明,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很多人还流传下来,繁衍生息,五十年后,俨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国第二大省。

一起读,风味更佳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

作 者:刘震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书架主人·诸暨中学 寿晨宸

吕思勉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大家,他的断代史系列,对于像我这样的史学爱好者而言可能是最佳选择。

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复杂、人物众多、史料混乱,我选择的这本《两晋南北朝史》中辑录了翔实的史料,又有吕老自己的评述,按照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宗教等主题将内容归类,由浅入深,又按时间顺序铺展开来,繁简得当。初读本书,你可能会望“文言文”而却步,但是静下心来读上几章过后,你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分明、叙事清晰。

在众多的朝代中选择推荐两晋南北朝史,主要是因为觉得这段历史常常为人所忽略。

像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热度都不低,相关的历史小说和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讲明代的有著名的《明朝那些事儿》,清宫戏就更不必说。魏晋南北朝却常常被人忽略,以至于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魏晋南北朝所有的波澜壮阔不过是汉末三国的尾巴,不过是前一个朝代的“狗尾续貂”。实则,这三百多年里风起云涌,名留青史的人物也层出不穷。

在那段岁月里,有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有五胡乱华、权臣跋扈,有伤寒肆虐、野露白骨。但那也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佛教的影响加深,揭开了三教合流的序幕,无用清谈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继百家争鸣以来的又一次繁荣。《文选》与《古诗十九首》的整理为唐时的诗坛鼎盛埋下了种子,府兵制开始萌芽,均田制开始推行,南方的沃土得到开发,草市开始出现……乱世之下,是历史巨轮滚滚向前、无可阻挡。

没有一个时代理应被遗忘,每一个时代都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如果可以,请看看这个繁复的时代,有名士醉酒、天香染袂,有英雄慷慨、大臣高节,千年一瞬,凛凛人如在。

[指导老师:陈柳钧]

读个片段解解馋

然则此时代中,我国民之所建树者何如?岂遂束手一无所为乎?曰: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民族之所建树,恒视乎其所处之境。自然之境易相类,人造之境则万殊,故各民族之史事,往往初相似而后绝异,以其初自然之力强,入后则人事之殊甚也。东洋之有秦、汉,西洋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也。此其故何哉?中国有广大之江域以资退守,而罗马无之,殆为其一大端。此固可云地势为之,我民族不容以之自侈,然其殊异之由于人事者,亦不乏焉。罗马与蛮族,中国与五胡,人口之数,皆难确知,然以大较言之,则罗马与蛮族众寡之殊,必不如中国与五胡之甚。两民族相遇,孰能同化人,孰则为人所同化,虽其道多端,而人口之众寡,殆为其第一义,此中国同化五胡之所以易,罗马同化蛮族之所以难也。此非偶然之事,盖中国前此同化异族之力较大实为之。又蛮族受罗马文化之熏陶浅,五胡受中国文化之涵育深。

图/视觉中国

一起读,风味更佳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 者:陈寅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

作 者:吕思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晋门阀政治》

作 者:田余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刘震云蝗虫蚂蚱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灰蚂蚱和绿蚂蚱
刘震云买西红柿
蝗虫
快活的小蚂蚱
人多势众的蝗虫
蝗虫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
刘震云写作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