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吉林省安图县人民医院,吉林 安图)
针刺伤作为一种因医疗锐器造成的意外伤害,是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护士情绪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而作为护理人员,常常因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能不熟练、专业知识不足以及防范意识不强等,使得出现针刺伤的概率更高[2]。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的发展进步,PDCA循环法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有研究指出,PDCA循环法能有效提高护士的对护理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本文于2019年3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通过不断的改进,有效降低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概率,通过实施PDCA循环模式,使我科临床护士在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发生针刺伤79例减少至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发生针刺伤的9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通过对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临床护士发生的针刺伤79例进行回顾分析,在79例针刺伤发生原因中,有14例医疗垃圾处理、2例病人不配合、1例人力资源不足、10例自我防护意识差、34例违反常规操作常规、18例操作环境乱。而通过分析后可发现,针刺伤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护士、病人、环境以及管理者有关。
(1)人力资源不足。由于临床患者病情复杂,再加上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临床工作较为繁杂,包括更换液体、拔出液体等较多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很少,这样就使得针刺伤的发生概率增加。(2)操作环境乱。通常情况下,护士在配液时的高峰期往往处于早晨或者夜间的21:00,加之操作空间小,多数患者液体量较多,使得针刺伤极易出现;同时加上忙碌,注射器、注射器外包等摆满操作台,使得护士在对操作台进行收拾时极易出现刺伤的可能[4]。(3)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护士图方便,操作时将针头弃于混有外塑料包装皮的盒内,其他护士处理时被刺伤。徒手分离针头放入锐器盒被刺伤;锐器盒过满,用手强行放入锐器时被刺伤[5]。(4)护士防护意识不强。护士在进行有创无菌的技术操作时戴手套,可在输血、取静脉血、注射等操作时均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处理医疗垃圾时不及时戴厚胶皮手套,徒手进行,使针刺伤发生频率增加。尤其工作繁忙时,拔出的输液针头以及加液的注射器乱放易造成针刺伤,有护士认为在工作中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够重视[6]。
通过对上述针刺伤发生原因的分析后得知,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差、违反操作常规以及操作环境乱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将上述问题加以控制,就能有效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在护理操作中所发生的针刺伤有80%是因自己造成,而针刺伤的发生主要由于专业技术不熟练、工作时粗心大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以及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因此,护士在操作时需要随时对操作台进行清理,同时在加药时拔出针帽时要加以小心。另外,对于部分情绪烦躁的患者进行注射时,需要有另一名护士的协助,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出现针刺伤的可能。
对于新护士在进入科室上岗前,首先需要科内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对其进行约1周时间的科内常见操作以及职业安全知识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针刺伤危害性的掌握;另外,定期组织科内全体护理人员进行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已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进行鼓励,促使其与其他护士仅交流,互相学习经验,防止针刺伤的发生[7]。
护士长应该按照患者人数的多少、患者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弹性的排班制,并合理安排好值班人员站岗,避免发生因缺乏人力资源,导致工作繁忙造成针刺伤的可能。
通过对治疗室格局的改善,扩大工作空间,使护士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工作空间,并规定在加液高峰期时,相关医疗器械包括部分锐器等必须放置在安全以及锐器盒中,而对于注射器和注射器外包装,则将其放置在一个专门的容器中,并进行集中处理[8]。
严格按照感染科针刺伤处理流程进行,当护士发生针刺伤时,首先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可用流动水以及肥皂水对创口进行清洗;当然,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切勿挤压伤口局部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另外,可以采用酒精以及安尔碘对伤口进行消毒[9]。随后报告护士长,并填写医务人员锐器登记表,同时请部门负责人在签字后送至医院管理科。因此,需要确定患者是否存有血源性疾病,例如丙肝、乙肝以及HIV等;当采取检测时,必须要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查,最后感染科医师通过具体情况开具检验单[10]。
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科医疗垃圾处理的流程及分类,使用处理的工具,规范护士的行为,锐器盒及医疗垃圾袋满3/4必须封好,由专职人员转运。
科内两名骨干护士每天对在班护理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及规范,将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改正,每月进行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及措施,下月开始实施,如此运用PDCA的模式进行循环改进,存在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通过对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临床护士发生的针刺伤79例进行回顾分析,在79例针刺伤发生原因中,有14例医疗垃圾处理、2例病人不配合、1例人力资源不足、10例自我防护意识差、34例违反常规操作常规、18例操作环境乱。
本文于2019年3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通过不断的改进,有效降低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概率,通过实施PDCA循环模式,使我科临床护士在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发生针刺伤79例减少至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发生针刺伤的9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护士操作的规范,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采用PDCA循环管理时,需要对医护人员在医疗垃圾处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上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知。因此,通过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后,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