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灌肠法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的应用

2020-12-24 13:26:40孙子超仉晓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9期
关键词:肾衰牡蛎肾衰竭

孙子超,仉晓露

(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 肾内科,吉林 延吉)

0 引言

慢性肾衰竭指在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衰竭的临床综合症。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引发多种病理生理异常,最终导致多器官损伤、多系统功能障碍。中医药疗法在延缓肾衰竭发展上具有特色和优势,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重大作用。

1 中医灌肠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可行性研究

中药灌肠疗法历史悠久,是从张仲景蜜煎导方引申发展起来的,隶属于中医八法之一的“下法”。“下法”强调因势利导,使得邪从下出,其通过荡涤肠胃积滞、积水、瘀血,给邪以出路。中药灌肠适用范围广,如妇科用于慢性盆腔炎等,外科用于肠道疾病等,内科主要用于肾衰竭的治疗上。

根据中医病因辨证,肾脏疾病日久而致肾元亏虚,肾为胃之关,因肾元虚损,则闭门留寇,糟粕无法排出体外,则湿浊瘀毒内聚而伤正,故导邪外出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大肠者,传导之官”,中药灌肠法是充分利用大肠传导糟粕之功,重在降浊,使邪有出路。

人体的结肠是一种生物半透膜,透析液中的物质浓度与血液中的物质浓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浓度梯度,透析液中的有益成分会吸收入血,而血液中有害代谢产物会进入透析液。根据这一原理,借助生物膜的渗透和弥漫作用,将结肠透析这一疗法应用到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中药灌肠法是结肠透析中的一个分支,进入结肠的药液经肠系膜上、下静脉的吸收,经过门静脉进入到肝脏,代谢后再经肝脏进入大循环。有医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通过灌肠液每日可从肠道中排除尿素达2.5~6 g[1],这些为肠道排毒提供理论依据。

2 治疗时机

据相关文献报道,傅江[2]对慢性肾衰竭不同阶段的患者予中药保留灌肠,氮质血症期及尿毒症早期有效率为88.5%,尿毒症期有效率为62.5%。尹继明等[3]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氮质血症期的疗效最佳,肾衰竭期其次,尿毒症期则无效。王萍等[4]观察表明,肾功能失代偿期及尿毒症早期患者给予灌肠治疗后,其血尿毒氮、肌酐等指标下降明显,尿毒症期则疗效欠佳。胡顺金等[5]发现肾功不同分期的疗效有差别:氮质血症期>肾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中药灌肠属结肠透析疗法,由于终末期肾衰患者病情复杂,肠道蠕动减缓,肠粘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差,肠道出血风险增加等多种因素减弱灌肠疗效。故中医灌肠疗法更适用于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对于终末期患者,此法可作为辅助治疗。

3 方药选择

关于中药灌肠的临床研究比较多,虽然灌肠中药配方有一定差异,但是经文献统计[6]后发现大黄、牡蛎、蒲公英占据了中药灌肠的前三位,其余芒硝、六月雪、龙骨、土茯苓、黄芪、红花、丹参使用频率也较高。说明泻下药、收敛固涩药、清热解毒药为中药灌肠方的基本药物。

灌肠方药物的选择是建立在对疾病的辨证基础上,现在经典的灌肠方为大黄、煅牡蛎、蒲公英各30 g,阳虚者加附子10~30 g,并酌情添加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黄芪。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其具有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功效,短期疗效肯定。大黄分生大黄和制大黄,生大黄泻热毒,破积滞,化瘀血力强,长期及大量应用可耗伤正气;制大黄通腹泄浊作用强,不损伤正气,可长期应用。大黄的用量决定攻补疗效,小剂量以“补”为主,大剂量以“攻”为主。作用机理有[7]:(1)大黄含有蒽醌、鞣酸、树脂等成分,蒽醌类在人体内被分解成大黄素,大黄素既可减少分节运动,又能增加肠蠕动,降低肠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其发挥攻下导滞作用,使部分氮质由肠道排出。(2)大黄可改善蛋白质代谢,减少尿素氮及肌酐来源,加强肠道途径排泄。(3)大黄可对抗血液粘稠度,在抗凝及改善血流指标方面有显著效果。(4)可抑制肾单位高代谢状态,能减少肾小球硬化的发生。(5)大黄能纠正脂类代谢紊乱,使甘油三脂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增高。(6)大黄能消除因痰水瘀滞而发生的水肿,达到祛痰逐水之功效。

牡蛎有软坚散结、收敛固涩、重镇安神之效。生牡蛎重在平肝潜阳,煅牡蛎重在收敛固涩,以防大黄攻伐太过。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有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的表现,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等症状,牡蛎重镇安神、育阴潜阳,可以改善这些症状。牡蛎钙质含量丰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于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低钙高磷的状态很有效果。现代研究证实牡蛎粉具有抗惊厥、镇痛、镇静的作用[8]。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之效。其用量大可致缓泻,能增加大黄导泻作用。蒲公英还具有抑制氮类代谢产物肝肠循环的功效[9]。

附子,辛、甘、大热。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肠道血运、增加肾血流,对于改善终末期呼吸、循环衰竭具有治疗作用[10]。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除烦之效。其与大黄配伍,既可活血补血,又可助大黄祛瘀化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粘、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胶原纤维产生等作用[11]。

黄芪具有补气健脾升阳、托毒外出之效。其能够抗疲劳、促代谢、调血糖,能增强人体抵抗力。

4 中医灌肠疗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主要选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即灌肠前嘱患者排空二便,取中药浓缩液150~200 mL,保持温度在37 ℃左右,患者取侧卧位,用输液管插入肛门20~30 cm,将药液缓缓滴入,保留灌肠1 h左右,1~2次/d。操作前应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取得患者配合。插管时手法轻柔,插管幅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肠道损伤。灌肠后应观察患者便量、次数、性质,以2~3次/d、质软偏稀为佳,排便超过5次或出现腹痛应停止灌肠。

5 中医灌肠疗法的特点

(1)其从肛门通过肠道给药,避免了中草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因为肾衰患者多存在着胃肠道的不适,而中药的口感欠佳,口服后经常会加重胃肠道症状,灌肠疗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避免药物的首关消除,对肝脏的损伤更小。(3)灌肠液具有通腑泄浊排毒之效,对于改善患者便秘的效果明显。(4)通过灌肠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和机体代谢产物,能够减轻肾脏负担,延缓肾衰进展。(5)灌肠法操作简单,治疗时间和地点灵活,相比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更小,而且更经济。

灌肠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虽然无明显创伤,但有些患者对此仍存心理负担,所以在灌肠前,要充分沟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提高灌肠技巧,减轻患者不适,获得其积极配合,对提高疗效是有帮助的。此外,中药灌肠法从药物配伍、治疗时机到灌肠具体操作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关于灌肠药物如何配伍以增强疗效,灌肠操作的规范护理等,应作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疗效研究的重要课题。

6 结论

中药灌肠制剂在治疗早期及中期慢性肾衰竭中疗效显著,能降低尿素氮、肌酐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是安全、价廉、高效的中医药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肾衰牡蛎肾衰竭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4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Wnt/β-catenin通路在肾衰康灌肠液抑制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1:46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10
肾衰合并心血管病血液透析治疗40例临床护理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6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6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5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