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星 田心怡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营商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掀起财富浪潮的同时,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单一优势资源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挑战日趋严峻,企业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传统上财务会计主要工作成果是财务账簿、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如实记载和按时编报。其主要目的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监管机构的要求,向外部信息使用者真实、准确、客观地报告企业整体财务信息。报告中数据主要以企业日常积累的历史数据构成,对数据分析主要以格式化汇总、明细列示、占比、增减幅度、平均数等基本的数据描述性方法为主。而随着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笔者看来,企业对财务会计职能现代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用对象向企业内部管理层转变,而不仅仅拘泥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及监管机构;对财务信息分析的使用领域也从企业信息的披露与列报向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投资经济效益评价、领导层决策支撑等领域拓展。二是所遵循的规则是按照企业战略管理需求为基准制定的,而不是统一的会计准则。所使用的信息表达要素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或财务账簿中的会计科目,而是针对企业实际运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设置的,包括产品损耗率、顾客转化率、顾客流失率等。三是财务分析所依据的信息系统由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向涵盖企业全价值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四是对于信息处理方式不局限在收集和汇总,而是综合利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对业务、财务信息进行提炼挖掘,进而从信息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五是信息汇报方式由传统纸质报表形式向电子化、移动客户端方式转变。对数据表达形式也从单一列表向仪表盘、图形等可视化方式转变。六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汇报频率也从年度、季度、月度向实时转变。
面对企业对财务会计职能的更高要求,财务分析工作也应顺势转变。结合在企业中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在业财融合中实现财务分析转型的几个关键点。
财务分析对象不仅包括以货币资金单位计量的财务信息,还应包括以数量、时间为计量单位的业务信息及经济信息。传统上的财务分析所使用的指标绝大多数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财务指标。如果将分析对象仅仅局限在单位为“元”的财务信息,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时间价值或企业业务量,即使以货币计量的信息更能直观地衡量“利润”等经济指标,也很可能导致企业做出并不经济的决策。例如,当企业面临两种产品扩大生产产能的决策时,如果仅仅选择单位毛利较高的扩大产能,而不考虑生产周期以及营运资本周转周期,反而会使企业选择综合经济效益较差的品种。又如,企业购买原料成本上涨15%,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如果仅仅将涨价原料的新价格带入产品成本表(BOM)中计算新的产品成本,就得出对当年营业成本影响额的分析结论,则可能高估或低估原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应当结合原料库存数量及流速、对应产成品的库存数量及流速综合计算原料上涨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单纯对财务指标进行金额数字的比较,并不能保障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原因是,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短期利润的决策支撑上,而应当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支持企业的长期经营及发展,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虽然以金额为单位的财务指标可以直观地比较经济效益的优劣,但仅仅比较金额是不充分的。在财务分析中增加时间维度,既可以体现企业所投入资源的“时间价值”,也可以增加对企业“运营效率”的衡量,资源的“时间价值”与企业的“运营效率”都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性指标。在财务分析中增加数量维度,可以增强业财融合,促使财务人员从业务生产实际出发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也可以畅通企业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渠道,获得业务人员的认同,便于进一步推进财务分析工作向纵深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告及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整体情况为主,而财务报告及财务报表是按照“各级明细账-总账-报表”由下至上、逐级汇总的方式编制的,并不是按照企业全价值链布局、业务运营内在逻辑及各业务部门的职能衔接角度进行信息处理的。诚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优化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规范的、权威的、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及列报方法,使得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企业遵循统一标准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有利于监管机关监管,以及公众做出经济决策。但是,当以服务企业战略为目的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时,由于财务报告及财务报表中的会计科目信息往往是对某一会计科目“平均”效果的衡量,只分析“概括性”的平均结果通常无法反映数据的多样性,也无法反映企业独特的运营能力和不同的市场环境特点。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分析已经不再拘泥于会计信息,而是融入到企业全价值链中的各项业务活动。因此,应当按照企业全价值链中的业务运营逻辑对汇总数据进行精细划分。例如,企业的运营能力体现其在产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而金融能力体现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政策法规的迥异导致分析评价方法的不同。将企业业务板块分为经营性业务活动及金融性业务活动,有助于区分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同特点,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再如,企业在业务布局中结构化的不均衡分布可能会因为辛普森悖论而导致在各业务板块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汇总数据比较中反而是劣势的一方,导致不符合业务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又如,颗粒度不够精细的财务分析往往会使分析人员无法发现影响企业整体指标的因果关系要素,使得财务分析结果缺乏洞见性和指导性,财务分析的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在财务分析中按照企业业务逻辑增加信息颗粒度,将使财务分析结论更贴近企业业务实际,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内部信息处理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统计与汇总上,而是依靠技术手段,从信息中提炼价值,获得行业洞见、知识与智慧。未经处理的数据和信息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智慧是指在企业运营中识别和运用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如何从数据或信息中浓缩出知识和智慧,成为财务分析人员提升自身价值的关键因素。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加强与业务融合,提高推理、解释、沟通、预测、分析以及探索能力。具体来说,应当拓展如下几方面能力。一是目标导向上,增强主观能动性,从信息汇总、列报及披露的任务型导向转变为提升企业价值的创造型导向。二是分析对象上,从已知的历史信息向通过财务预测获得的未知信息拓展;从财务报表科目包含的实物资产信息向未在财务报表科目列示但对企业价值有决定性影响的知识、智力、数据等数字经济时代特征信息拓展;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三是分析方法上,培养模型思维,从汇总、占比、分布、平均等描述性分析向财务建模、数据建模及业务建模拓展。四是解释方法上,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基于统计数字相对变化的浅显解释向基于企业业务深刻理解的演绎与归纳推理转变;从概况描述财务指标数字之间的相关关系向探索隐藏在企业运营或市场环境中的因果关系或业务模式拓展。五是知识运用上,从财务会计知识向综合运用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拓展。六是沟通方式上,从财务人员的内部沟通交流方式向与企业各业务板块人员的外向型沟通方式拓展。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信息实时性、准确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适应企业对信息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应注意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工作质量。一是现代技术手段使分析处理大数据成为可能。业财融合下,财务分析人员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大。而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据估计每天的上限仅为1MB字节左右,而全球每天产生的信息量不低于30ZB字节,即使只处理与企业自身相关的数据信息,工作量也远超人类生理极限。如此海量的数据只能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二是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标准化工作自动化,繁琐重复工作流程简单化,降低财务分析成本,提高数据处理准确性,增强信息收集与处理实时性。三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云存储等技术使财务分析应用跨越地理边界,提高财务分析结果可获得性。四是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传达数据分析结果,降低沟通壁垒,提高沟通效率。五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发现隐藏的业务模式或模型,使分析智能化。六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的业务模式或盈利增长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企业财务分析将围绕其战略目标,与业务深度融合,贯穿于企业全价值链,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根本目的。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当改进分析方法,拓展分析领域,同时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增强运用现代技术能力,在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提升工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