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芬
四川省西昌市兴胜乡共有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拥有集体土地31 119.64亩。承包农户54 780户,农村人口22 895人,劳动力7 315人,从事农业劳动4 165人,外出务工2 448人,从事建筑680人,餐饮82人。近年来,兴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根据西委办发[2018]34号文件精神,2018年4月5日兴胜乡正式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历时一年,全乡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全乡清理核实资产1 224 218.28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0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 024 218.28元;资源性资产:集体土地31 119.64亩,其中农用地2 5 636.77 亩,建设用地4 422.47 亩,“四荒地”1 060.39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2 895人,量化股权23 895股。2019年3月4日,西昌市兴胜乡团结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功登记赋码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家注册登记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并成功申报产权制度改革案例,得到西昌市的肯定。
“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不仅扫清了资源、资金、农民分散这一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且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把村集体、农户与各类经营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经营主体。“三变”改革盘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适应了农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规模经营的大趋势,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三变”改革最终目标是让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使老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兴胜乡选择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较好的团结村作为试点,将“三变”改革作为一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新探索。“三变”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诸多风险(亏损把控风险、权益保障风险、资源破坏风险等),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兴胜乡始终坚持试点先行、村组干部有积极性、群众自愿的村组先行的原则。改革不搞“一刀切”,成熟一个改一个,禁止蜂拥而上,严禁搞形式主义为改革而改革。团结村从2018年4月5日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一年时间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建章立制,于2019年3月10日成立团结村集体经济股份经济联合社并成功登记赋码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家注册登记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历时一年完成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股权联合模式,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将成功经验在西昌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
土地是农村和农民最重要的资源。“三变”改革的核心是实行股份制合作,打造“股份农民”,让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民与各类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形式。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各类经营主体,推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为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新的路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借力产权制度改革,兴胜乡以葡萄产业为抓手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同时发展花卉、草莓等多种产业,引进苏贝尔公司、天喜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企业,采取出租、入股、转包等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兴胜乡农民土地租金由2012年700元/亩增加到2019年3 500元/亩,同时每月还可以从农业企业获得2 5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综合配套服务,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适应辖区自然资源条件的特色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通过股份合作与村集体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该模式将本村范围内各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形成的联合体注册为XX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具体做法:在本村范围内将各村民小组闲散资金以股金形式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村、组,除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外,吸收村、组集体资金,各村民小组及村委会资金以人民币1 000元为一股。同时吸收村民股金,村民资金以人民币1 000元为一股,村民股金和集体股金同股同价。各组村民确认登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登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股民,所有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联合社股民。股权管理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只在本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范围内运行,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后,一年内不再吸收新股份,待年终结算分配后视发展情况是否吸收新股份,须经股东大会讨论决定股份数量及吸收方案。团结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就是该模式成功的典型案例,以团结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例:2019年3月10日经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团结村正式启动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冷库项目建设,修建标准化冷库24间约2 100平方米, 总投资800万元。该项目村集体占股71.41%、村民小组占股4.71%、村民入股23.86%,取得的收益按占股比例进行分红。该项目2019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不到5个月时间纯利润高达100万元,既解决了40多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该模式以村为单位整合本村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各合作社联合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注册为XX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股份联合社。具体做法:将本村范围内没有资金、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协会折股量化入股集体股份合作社,村委会将国家财政下拨扶持资金量化到本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股集体股份合作社。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协会的资产资源经资产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折算价值作为股份,村委会股份作为全村村民股份量化到人,以家庭为单位发放股权证。农民自愿入股的,单独设置个人股份,成立时所有股份为原始股。该模式盘活了生存困难、无市场竞争力的小微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闲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跨越,西昌市兴胜乡花庄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股份联合社便是该模式的成功案例。
为解决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用地问题,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场所设立在非本村辖区,比如城市、郊区。此模式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开办劳务公司、超市、物流、仓储等等。团结村劳务公司便是该模式的典范。
该模式在土地确权时,集体“四荒地”不确权到户,而是把“四荒地”按份额量化到户设置股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发利用“四荒地”,真正做到人人有股份,个个有分红。如德胜村第二村民小组、德胜村第九村民小组,集体荒山连片500余亩一直未利用,2019年5月利用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将德胜村第二村民小组、德胜村第九村民小组集体荒山开发为公墓,成立西昌市德胜村二、九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没有开发公墓以前,农户殡葬全部在自家承包地里进行,每座坟占地10平方米,长此下去,既不方便耕种又不美观。通过成立股份合作社,既解决了死人和活人争耕地的矛盾,又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无收入的局面,还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2019年德胜村二、九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现纯利润50余万元。
一是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乡党委书记负总责,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负责所包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做到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扶持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三变”在农村落地生根。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让“三变”走得长久。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将村、组干部分批进行经营管理培训;建立长效引进人才机制,由市委市政府出台引进人才政策,鼓励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引领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鼓励本乡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