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宇
无形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科研单位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属于资产范畴,却区别于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加大科技投入,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中,无形资产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价值,更是一种稀缺的、重要的资源。现实工作中不难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广受重视,而无形资产管理却是被疏忽的,无形资产流失或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下,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把提升无形资产使用效益作为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据此,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将有助于科研单位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及时识别和纠正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尽可能地避免无形资产流失,有效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性。
无形资产是没有实体的资产,难以衡量其价值,它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体,这也就使其很容易被人忽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执行单位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应属职务发明创造,所获专利权归属单位所有。在科研单位,类似这样的“专利”成果非常多,但是,能够形成并交付记载到单位资产账的却不多。首先,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其次,科研单位人才流动频繁,有些科研成果尚未交付,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最后,学术交流中的监督缺失,科研部门为了加强信息交流,在合作中容易泄露无形资产而被他人无偿使用,影响了单位的利益。这都缘于保护意识淡薄对无形资产造成了损失。
科研单位通常对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建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但对无形资产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无形资产管理日益重要,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的科研单位将专利权、著作权的管理归属于科研部门或成果转化部门,而土地使用权和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属于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制度的缺乏使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加之无形资产管理的复杂性,致使专利权和著作权没有纳入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必须具备高素质人才,虽然《专利法》对无形资产产权管理有了明确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仍难以把控,产权界定模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所以对管理部门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掌握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由于在计量无形资产时,还需要将其记入到账目中,因此要求无形资产人才也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素养。
科研单位对于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监督检查机制的缺位,一些无形资产消失在无形中,损害了事业单位的利益。一是人才流动监管缺失。科研单位由于其特殊性,人员流动性强,有些人员产权意识淡薄,保密观念不强容易造成无形资产流失。二是科技交流中监管缺失。科研人员利用手中技术与产业界进行合作交流,以实现成果转化,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经费缺乏或无财力申请专利,只好拱手让企业申请,造成科研单位无形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滥用监管缺失。科研单位经过多年发展,树立起了良好形象,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有些科研单位为增加开发创收,以单位一些无形资产入股,参与创办或投资各类经济实体,但又不尽职履责,缺乏监管,最终导致无形资产损失,而创收的目的却没有达到。
内控制度的风险评估对无形资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取得、保护、处置无形资产管理方面要进行细化和梳理,无形资产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科研单位应该准确评估,在各风险点设置防控措施。比如在无形资产取得方面,如果不具备先进性或产权不清晰,就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者引起法律诉讼,应采取管控措施,明确权属关系,及时办理产权登记。在无形资产处置方面,明确处置范围和权限,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要明确权限,及时识别其中的风险,遇到风险要及时上报,以减少单位损失。在重大无形资产处置时,还需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部门进行评估。
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无形资产数据反映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内控管视下建立无形资产内控制度、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基础上,强化风险点意识,采取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管理部门对无形资产定期进行评估和清查,可以降低无形资产损失的风险。科研单位应当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无形资产的属性、特点以及管理模式和要求,从无形资产合法取得、会计核算、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使无形资产管理真正做到有规可循、管理有序、安全有效。同时,资产使用部门要提升无形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减少无形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其使用效率。通过健全的内控制度,逐步规范无形资产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完善科研单位岗位设置,从无形资产保管、使用、处置等业务进行岗位分工,每个岗位都恪守职责,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内控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设立内审岗位,内审人员可以直接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确保其独立性,完善内控流程,达到防范目的。科研单位可以根据单位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审计计划,结合各部门要求合理调整安排,审计内容应该具备合理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要监督受审部门进行及时整改,保证整改质量,并进行评估。
科学、规范的信息沟通机制能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效率,当然也能大力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公正、透明。不可否认,科研单位已经在信息化管理能力上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须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管理。要通过科学谋划、优化架构、梳理网络,在集中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互通共享。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以各岗位职责权限为例,通过信息系统中审批权限的设置,实现不相容岗位有效分离,制约权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内沟通的效率,拓展对外沟通联络的途径,使必要的外延内伸,成为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强大支撑。同时,通过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信息公开工作,扩大公开范围,加快成果转化,实现无形资产效益最大化。
有效的内控制度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实施和管理,只有制度而没有相应人员来配合和执行都是空谈,内部控制执行的主体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单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引进专业人员,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建立一支专业的无形资产管理队伍势在必行。
科研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渗透于无形资产管理,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运行和保值增值提供了有效支撑,管好用好无形资产,对保障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