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

2020-12-24 20:50:50
贵州农机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贵州红色思政

李 娜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地位愈发凸显,顺应时代需求,逐步探索构建立心铸魂的思政生态,培育时代新人。 为顺应全党范围内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可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去。 但是综合考虑传统思政教育开展中学生获得感低、接受度低等不足,采取讲红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具备可操作性的。 本文主要以贵州理工学院思政教育开展为例,以理工类院校工科学生为主的特点来探索融入路径,采取通俗易懂、易理解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探寻红色故事与思政教育间契合之处,把红色故事融入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全过程,特别是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以及红色背景下的“名人文化”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逐步走出边缘化,走向中心,增强重视度。

1 高校思想政治课“讲好红色故事”的必要性

习总书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

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习总书记也曾提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色文化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所诞生的特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的符号。 在思政课上讲好红色故事是对内“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丰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方式,扩大了受众人群,从党内教育延伸到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那段物质上匮乏、精神上富足的历史,回溯过去才能更好地通向未来。 另一方面,让广为流传或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有别于一味强行灌输,用讲故事的形式穿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是学生极易接受的形式,能有效扭转传统思政课死板、枯燥的固有形象,打破传统思政课素材单一的困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弘扬红色文化[1]。

2 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红色故事”

2.1 探索红色故事与高校思政课开展的契合点

想要自然地将红色故事融入日常思政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两者间的契合点。 首先讲好红色故事的价值导向与思政课所担负的责任使命是高度契合的,两者目标、追求存在完全重合之处,都强调精神鼓舞、文化自信。 其次弘扬红色文化与很多思政课具体内容存在契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这些精神财富都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素材[2]。

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 年11 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住了三位女红军,留宿一晚第二天走时把自己唯一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整个长征过程中像这样的军民情深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知识点中插入“半条被子”的故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

2018 年12 月,湖北恩施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走进张富清家,打开那个陈旧的盒子,老人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他曾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多次荣获战功,获“战斗英雄”称号,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概论课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讲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等插入这样的红色故事,共产党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2.2 将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全过程

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方法中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提出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3]。 如何在其他课程中挖掘出思政教育资源是难点,可以尝试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编写红色故事库,寻找与专业课程契合之处,深入浅出进行讲解[4]。 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可结合专业设置特点多收集革命抗战时贵州工业发展的史料与故事。 贵州工业起步较晚,受地理环境因素限制发展工业困难重重,但是在抗战时期贵州成为众多沿海工厂企业转移的大后方,据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抗战全面爆发后,不少沿海的工厂企业纷纷后撤到贵州,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填补贵州工业生产的空白。 专业课教授过程中插入相关史实,让学生了解贵州工业发展进程,明白当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都要进行生产,现在经济技术等都发生历史性跨越后,更应该积极投身于工业发展中去。 例如祖籍上海的龚惠现在是贵阳一名教师,1937 年他的祖父年仅16 岁,是上海一家皮革厂学徒,随着皮革厂内迁,足迹从湖北到湖南,从湖南到贵州,最后定在贵阳,当年像这样内迁的工厂企业还有很多。 在专业课或思政课上穿插类似故事史实,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贵阳工业发展中的小插曲,了解到大批厂房和人才进入在当时给贵州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 抗战以前全省以人工采掘的小煤窑为主,没有正规煤矿企业。 1939 年6 月,筑东煤厂成立添补了煤矿企业的空白。 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课上穿插这样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贵州煤矿业,矿务局等的发展,回溯历史。

2.3 区域性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

红军长征过程中在贵州进行的革命活动范围广、历时久且影响深远,留下了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原柏辉章住所的遵义会议会址,错落在大娄山脉的娄山关战斗遗址,贵阳闹市中的省工委旧址等。 了解身边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更能产生共情、共鸣,贵州理工学院是贵州唯一一所理工类专业院校,在贵州工业强省进程中起到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现实却是很多学生想要离开生养的故乡,想去到北上广深。 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前提是让人才心甘情愿想要留下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地方历史,产生地方认同感很重要。

很多党历史上的大事都发生在贵州,例如在1935 年3 月10 日白天会上党中央几位领导者出现严重分歧,毛泽东坚持自己的看法,深夜沿着小道提着马灯来到周恩来住处,说服他变更已下达的命令,改变原来的攻打计划,之后中央军委二局截获的敌方密报也验证了毛泽东的看法。苟坝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带领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毛泽东当年提着马灯走过的苟坝小道现在被称为“真理小道”。 遵义会议和苟坝会议在党发展历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 两次会议都在贵州,充分彰显贵州的革命活动在党发展历史上的突出作用,贵州的学生或者外省来到贵州就读的学生,目濡目染这样的红色历史会自然而然产生对贵州的认同感,激发奉献地方的热情。

3 结语

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战争,经历过不幸,凭借顽强的意志走过那段坎坷,回过

头看那都是宝贵的财富,财富要善于把握运用。 革命战争年代越是能够考验人性,涌现出大量的红色故事,不断发现挖掘埋在深处的红色故事,积极探索同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学生专业素质强的前提是政治方向要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思政课获得感。 在新时代培养一批政治方向正确、有扎实专业知识、有高尚爱国情操、充满实干激情的大学生服务地方、建设祖国。

猜你喜欢
贵州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红色在哪里?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