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耿乃志,冯赛赛,周文超,胡耀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中医学认为,心律失常的病位在心,根于肾,系于脾,联于肺与肝[1]。蒋祥林等[2]认为心肾阳虚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基础,血脉痹阻为重要病机。其发病主要以心脏虚损不足,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发育不良及年老体弱,不耐邪侵而病[3]。血脉运行全赖阳气鼓动,若心阳不足,则痰饮停蓄,血行瘀滞,血运受阻,遂成心脉痹阻之证,此外七情内伤,气血瘀滞,血瘀则脉络不通;忧思则气结,气结则血脉运行不利。气机失畅,气滞血瘀,脉道不通,节律失常而心悸遂作。
根据本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病理实质,应以温阳宁悸为治本原则。治本使心阳得扶,以利于心脏正常功能恢复,为气血运行提供动力与物质基础;治标是清除痰饮淤血、疏通气机,为气血运行通渠开道。李秋艳等[4]认为临床单用温阳益气之药难获显效,化痰降浊或活血化瘀又难尽其意,故治当“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塞因塞用”,脏络同治,滞瘀浊毒并祛,即扶正通络、祛瘀化浊。
(1)心阳虚弱,痰饮内阻(或水气凌心):症见心悸时作,心中空虚,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胸闷入窒,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气短乏力,渴不欲饮,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迟或短、结、代。治宜温阳宁悸,化痰逐饮。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5]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红参(先煎)、麦冬、桂枝、泽泻各15 g,五味子、陈皮各10 g,炙甘草20 g,葶苈子15 g。
(2)心阳虚弱,肝郁气滞:症见心中悬悸,胸闷气短,四肢欠温,时感胸胁胀或疼痛,善太息,夜寐不熟而多梦,纳谷一般,平素性情急躁,易发怒。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或涩、结、代。治宜温阳宁悸,疏肝理气。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红参(先煎)、香附、麦冬、桂枝各15 g,五味子、柴胡、郁金、枳壳各10 g,炙甘草20 g。
(3)心阳虚弱,血行瘀滞:症见心悸,悸时脉来中止,面唇晦滞,精神消沉,胸部闷痛或刺痛,胃纳不香,入夜后症状加重,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脉缓、涩、结、代。治宜温阳宁悸,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红参(先煎)、桂枝、当归、麦冬各15 g,五味子、川芎、红花各10 g,炙甘草20 g,郁金10 g。
赵某,男,58 岁,自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活动后一过性黑曚,四肢发凉,畏寒喜暖,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弱。诊断为心悸,证型为心阳虚弱,血行瘀滞型。治疗当温阳宁悸,活血化瘀。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川芎15 g、当归10 g、麦冬20 g、五味子10 g、炮附子10 g、麻黄5 g、细辛5 g、龙骨15 g、牡蛎15 g,炙甘草20 g,七剂。日一剂,早晚分服。二诊:患者心悸,胸闷缓解,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弱。表现为心脾两虚。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茯苓10 g、茯神15 g、川芎10 g、当归10 g、柏子仁15 g、远志15g、肉桂5g、麦冬15 g、五味子10 g,炙甘草20 g。佐以参松养心胶囊和稳心颗粒,1 周后患者自述上述不适症状明显好转。此后患者间断来复诊,在此处方基础上略有加减,至今病情稳定。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很多,比如西药治疗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然而中医药治疗优势在于副作用小,治疗成本低,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本病疗效可靠,尤其在疾病早中期,能有效提高心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6-7]。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