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芳,魏欣超,王 薇
(博兴县中医医院,山东 滨州 256500)
在儿科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才有用静脉输液不仅能够有效补充患儿水分,同时对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重要意义。静脉留置针相对于传统穿刺的主要优势在于避免反复穿刺,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持静脉通道顺畅[1]。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儿科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分析对其采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男9月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表格法分为甲组(n=140)和乙组(n=140),其中甲组男74例,女66例,年龄1~12岁,平均(3.16±1.22)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3.10±0.23)周;乙组男75例,女65例,患儿年龄1~12岁,平均(3.14±1.21)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3.11±0.23)周。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甲组患者采用传统头皮针穿刺,对此护理人员应选择血流丰富并且粗直有弹性的静脉血管,采用指切进穿刺法对患儿进行穿刺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用左手紧绷其头部皮肤,从而将血管充分暴露,同时用右手捻针对患儿实施穿刺。给予乙组患儿采用留置针,方法为以下几点:(1)留置针穿刺护理,在对患儿进行头部穿刺前应做好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同时将患儿穿刺点中心周围5cm毛发剔除干净,稳定其头部,一般情况下选择18~24 G型号的留置针。在对患儿实施穿刺前应做到三查七对,并对输液管、留置针进行检查,确保其封闭性、顺畅性。在对患儿进行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使用0.5%碘伏对其局部皮肤进行消毒三次,并采用75%酒精消毒两次,然后将留置针和输液管进行正确连接,在穿刺时护士需要使用拇指与食指捏住留置针针柄与所要穿刺的静脉血管呈30°角缓慢刺入,出血后还需要再进针越2 cm,然后将外套管固定并把针抽出,最后采用透明贴将软管固定[2];(2)基础护理,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留置针健康宣教,对此应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采用留置针的优势,其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局部皮肤,同时每天对患儿进行湿热敷20 min,以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局部组织修复力,还需要按时对留置针进行检查避免患儿乱抓留置针影响静脉输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红肿、硬结以及渗出等现象,一旦发现渗漏现象则需要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对于出现硬结部位则需要采用热敷或25%硫酸镁进行局部湿热敷,缓解患儿不良症状[3];(3)输注后护理,在输完后应进行冲管和封管处理,采用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手法实施冲管,当管腔内充满氯化钠溶液后在穿刺点轻扣单手夹进行封管。患儿留置针一般不可超过5d,避免患儿出现静脉感染和静脉炎发生,最佳留置时间为3~4d。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2组患儿家属进行不记名调查,满分设置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本次实验结果所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显示,x2进行检验,计量结果以(±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对所选患者调查显示,甲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0.16±3.22)分,而乙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9.03±0.4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3,P<0.05)存在统计学意。
儿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儿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其身体和心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在对其进行穿刺给药过程中患儿极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等现象,从而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同时因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当孩子一旦因为疼痛而出现哭闹现象,极易引起纠纷事件发生,对此在患儿进行静脉输液中应采用静脉留置针,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根据对多年留置针护理工作总结[4],患儿在采用留置针过程中容易因为抓挠而出现脱管、感染等不良现象,对此应要求家属密切观察患儿行为,并及时制止,从而有效降低渗出、静脉炎以及静脉感染等症状发生。经过对所选患者调查显示,甲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0.16±3.22)分,而乙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9.03±0.4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3,P<0.05)存在统计学意。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有效降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痛苦,同时对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静脉留置针值得在儿科静脉输液中被广泛应用。